《中国向何处去?》怀念杨小凯

《中国向何处去?》怀念杨小凯

提交日期:2009-3-20 8:38:00
作者:期盼革命:怀念杨小凯

杨小凯先生逝去已经2年多了,我还在这里怀念他,可见并不是跟风赶时髦,而是发生内心的追思。
   杨小凯去世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人。还是去年开始看制度经济学教材时,书中经常提到他的名字。我才关注到他。
   再后来,粗读了杨小凯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了解了他的学术思想,才知道他是最被世界认同的华人经济学者。世界知名经济学家称赞,杨小凯的研究使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为一体。张五常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
   可惜,他离开了我们,只有55岁,正是一个学者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
   我怀念杨小凯,不仅是因为他令人眩目的学术成就,更为他那对真理执着的追求和对社会无尽的关怀,正是因为这样,构成了他的良知,令人敬佩的良知。他坐过十年冤狱却自学成才;他没有上过大学却创立了国际性学派……关于他的经历,人们已叙述得太多,我不想再赘言。我只愿重温他生命中那些让我感动的片断,以怀念他令人仰止的学术品格:
   ――1966年“文革”爆发,时年17岁的中学生杨小凯在大肆捕人之际,写出了《中国向何处去?》,主张中国实行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体,轰动一时。也引起了“文革”高层的注意。厄运开始降临,1969年11月,他被以反革命罪被判处十年徒刑,押往洞庭湖畔的岳阳建新劳改农场“服刑”。
   ――铁窗十年,杨小凯拜当时关在牢里的二十几位教授、工程师为师,读毛选、《资本论》,学习了英语、机械、经济和数学。读罢《资本论》,杨小凯“心中期望未来的我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与生俱来的质疑精神和个人经历使他并不相信流行的政治经济学,在没有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训练之下,他开始了与世隔绝中的自由思考。日后,杨小凯回忆说,“以前我会思考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世界应该怎样。在监狱我想的是:这个世界究竟会怎样发展?”在长达十年的监禁生活里,杨曦光做了五六十本读书笔记,还有一个电影文学剧本。这些材料中包含很多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不相容的东西。
   ――1978年4月,杨小凯刑满释放时已是而立之年。没有一个单位敢录用这位著名反动文章的作者,杨小凯在湖南新华印刷二厂当校对工。1979年杨小凯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实习研究员,但因其历史,被拒绝参加考试。1980年他再次报考,在当时的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的帮助下,他终于获得参加数量经济学考试的机会,后被录取为实习研究员。实际上,在那个地方没有人瞧得起他。也没有人管他,他被迫独来独往。尽管杨小凯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华,但由于没有正规文凭,社科院仍不能正式安排他的工作。
   ――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教授数理经济学课程。在武汉大学期间,杨小凯出版完成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作。他估计的一些计量经济模型未能在国内引起反响,却获得了当时来武大访问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注意。1983年,在邹的安排下,杨小凯被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伴随杨小凯十几年的厄运在这一年才算最终结束。他没有选择学成回国,从此永远留在了外面。
   ――在祖国一直不合时宜的杨小凯,在随后的岁月中,在远离家园的地方,如鱼得水。而且,他没有做一个纯粹的经济学者,而是始终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众多观点,如开放户籍制度、破除行业垄断、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等等。一位密友说,“小凯仍然十分关心‘中国向何处去’。”
   事实胜于千言。这就是杨小凯,面对黑色恐怖的威胁,敢于发出良知的声音;处于艰难困苦的牢狱,没有自甘沉沦,放弃对真理的求索;忍受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却仍然深深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记得伏尔泰说过,是真理光芒指引我们前进。不仅是学者,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将追求真理视为人生的使命。杨小凯是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在他身上,体现了湖湘学人矢志不渝的坚贞气质,心忧天下的使命意识,拯民水火的济世情怀。
   我怀念杨小凯,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追思,向他远在天国的高尚灵魂致以深深的鞠躬,我更祈望,我们这个历经千辛万难的国家,不要让杨小凯那样有良知、有追求的人,再去承受不应有的屈辱和不公。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评论 共9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