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者》

《逃亡者》

--张伯笠

来源于 http://www.zhangboli.net/books/books.htm

作者简介:张伯笠(1960 年——) 祖籍山东,黑龙江省望奎县人。1985 年进入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习。1988 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 1989 年六四事件后期任天安门学生运动副总指挥之一,生存了一天的天安门民主大学校长。1989 年 6 月 4 日中国政府武力清场后,张伯笠被列为二十一名学生领袖之一受到通缉。后逃到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躲藏,被当地一名远亲收留. 他是当时唯一没有被中共逮捕也没有出逃到海外的学生领袖。1989 年圣诞夜逃亡苏联,向苏联政府请求政治避难,被苏联政府秘密遣返中国。后在黑龙江的荒原躲藏(有人称其为现代鲁宾孙).期间与前妻离婚。两年后(1991 年)在同情民运组织的帮助下,通过秘密渠道逃亡香港. 并向美国驻香港流领事馆申请政治庇护. 获准流亡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之春》杂志社主编.并现身联合国日内瓦人权会议谴责六四中共暴行。返回美国后被误诊为肝癌晚期后确诊为肾衰竭.后来转至台湾荣民医院治疗。康复后进入伟顿大学和台福神学院学习,获得道学硕士学位并进修新加坡神学院博士学位。现加入教会成为牧师,为主的名在世界各地奔走.并任大华府丰收华夏基督教会及蒙福基督教会主任牧师。现居住在华盛顿.重新组织家庭.育有一子一女。现今张伯笠生活低调几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曾有制片商要求将其赋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拍成电影,但未能达成协议而未成事实。

著有:

报告文学:《哈木哈木》 自传:《逃亡者》(英文版名为 Escape from china)英文版获华盛顿邮报优秀图书奖。 2005年发表《中国教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福音使命》

目 录

(因故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和后记未刊登在此)
序一、书写“天安门一代”的历史篇章
序二、与死亡擦肩而过
第一章 逃离北京
第二章 梦幻少年
第三章 理想与青春
第四章 领略太行山风
第五章 精神的魅力
第六章 长歌当哭
第七章 新闻报道
第八章 绝食
第九章 保卫天安门广场
第十章 天安门民主大学
第十一章 二十一人通缉令
第十二章 逃亡路上
第十三章 亡命苏联
第十四章 KGB 的铁窗
第十五章 遣返中国
第十六章 野鹿河边
第十七章 那山、那人、那狗
第十八章 荒原的最后岁月
第十九章 妻离子散
第二十章 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第二十一章 逃离中国

后记 我不敢遗忘

序一、书写“天安门一代”的历史篇章

王 丹

苦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因而忘记苦难就是苦难的开始。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我选择了历史作为学习方向,并对任何书写历史的行为深表关注。伯笠选择在“六四”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出版他的回忆录,在我看来,是尽到了他的一项义务——见证历史,尤其是见证苦难,我认为这是一项建设性的工作。

可能更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已经不能深刻地理解我们在十年前的热情和行为了,正如我们当年对“老三届”一代在“文革”中的狂热大惑不解一样。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我记得一九八九年五月四日,“高自联”组织全市规模的大游行,当我和伯笠等人率领北大队伍走出校门时,成千上万闻讯赶来的市民围聚在北大南门前,报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那个时候,我相信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理性的反思可能会指责感性的冲动。但它忽略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真诚。历史给我的一大教益,就是让我知道了真诚是多么宝贵。伯笠的这本回忆录可能无法全面地反映八九民运的精神特质,但他通过对自己作为个人在八九民运前後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当时“天安门一代”的真诚,我认为这是一个贡献。

伯笠也写到了他经受的苦难,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一部分。一九九三年我在北京看到一部地下流传的纪录片《我毕业了》描写八七级大学生毕业时生离死别般的情感痛苦,这是一种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痛苦,是一杯特殊原料酿就的苦酒。当影片结尾,忧伤的旋律一遍遍地重复着“亲爱的人,再见,再见……”时,我不禁泪流满面。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一代”经受了巨大的精神撞击,从理想主义的狂欢到黑暗下的悲愤与压抑,对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而又年仅二十岁左右的我们来说,这种精神撞击是刻骨铭心的,它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在篇帙浩繁的有关八九民运的文字中,触及这一问题的少之又少。也许,这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书写的历史篇章。现在伯笠已经书写了其中的一部分,我希望还能有更多的“天安门一代”来写一写自己的精神苦难。写一写死亡、镇压、清查、坐牢、流亡对年轻学生的精神冲击。

现在,“天安门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已成为“天安门一代”。历史的伤口已经积淀成内心的隐痛。我们终於可以再次出发了。我们的回忆绝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我们的感伤也绝不是消沉,我们只是不敢遗忘,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正如伯笠在文中所说“我不敢遗忘,因为我是这个苦难民族的一分子”。

有一天,伯笠的儿子艾伦会长大,如果当他读到伯笠这本回忆录时,会感到有一些沉重,我将为伯笠感到欣慰。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於哈佛大学□

序二、与死亡擦肩而过

郑义

有人把八九民运学生领袖张伯笠称作“当代鲁宾逊”,现在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些文字,或可称为当代的《鲁宾逊漂流记》。

光阴荏苒。回想起和张伯笠的初识,已是十几年前的往事了。忆流年,八十年代的伯笠,以报告文学在文坛崭露头角,正青春茂盛。在黄河岸边那块文学的沃土上,我们以文会友,有过许多值得追忆的交往。后来他去了北京大学作家班深造,不期然撞上八九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民主运动,命运陡然转折。青年作家比起青年学子,阅历丰厚却又未老奸巨猾,伯笠和他的文友们率先揭竿而起,以诗文拉开了那场自由之战的序幕。那时我恰在北京,常去北大与他们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于是便有了后来那一段我们共同拥有的永生难忘的血泪生涯。

当自由女神被坦克轧碎于血泊之际,一场罕见的大屠杀、大追捕、大逃亡开始了。在我挑着木匠担子浪迹天涯时,未曾料到伯笠已在人迹罕至的黑龙江畔开垦出一片自由的田园。如果沟通音讯,如果我也去了,后来发生的,也不会是另一个故事。在中国,另一个故事是难以构造的。对自由的向往,毫无例外地都必然导致苦难。共产及名目繁多的种种“运动”,迫使许多黎民百姓逃进荒山莽林,并创建了自耕自食的部落,不纳官税、不服徭役、不报户口、不问魏晋,到头来,无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些避秦之地终被发现,自由再次失落。把伯笠的这段生涯称为“当代鲁宾逊”,依我看是浪漫了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纵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何处有寸方自由之地!于是便有了偷渡黑龙江,几冻死于俄国农夫草料棚之酸辛。曲折的逃亡之路最后指向香港,指向海峡另一边那个自由的中国,但此时他已身患沉 ,奄奄一息。人之将死,总有一些斩不断的牵挂,于是便有了这本留给孩子的书。类似的情境我也有过,那是在妻子入狱,而我又将躜行于生死之间时。我匆匆回顾了自己一生,特别是那场刚刚被绞杀的和平起义,给妻儿留下了十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历史的一部分》。逃亡之路遥迢艰险,每个路口都有横站的长枪,死亡如影随形,于是生命变得单纯而从容,许多家常庸碌生活中不曾涌动的情愫,流水般从笔下倾泻而出。不知伯笠作何想,对我来说,那是生命中难得纯洁的日子。

比起许多坚守于“6、4”之夜的热血青年,张伯笠还多出两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际遇。他的故事,更加戏剧性地述说了当代中国的悲惨与黑暗。当然,这很难说不是浪漫之一种,正如有些美国青年所说,八九年是一个时光隧道,你们迳直走进了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战火纷飞的街垒,简直太酷,太浪漫!而对于伯笠,我想,追忆这段往事,是为了告诫自己从哪里来,自己是谁,是为了牢记人世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之物,不管称之为真理还是上帝,是为了使自己在这至高者面前更加谦卑!尽管如此,我并不否认“当代鲁宾逊”确有迷人的浪漫色彩。我只是说,对于作者和他的女儿,对于无法保持阅读距离的当事者们,并不浪漫。

如果说鲁宾逊代表了那个征服时代对于土地与财富的占有,那么,“当代鲁宾逊”得到了什么?──精神财富。谁有过与死神四目对视的刹那,谁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这同时也是一种承担:那些横卧碧血的战友已化作闪烁的寒星,正在遥远的苍穹上向我们默默凝望。

一九九八年夏于美国马里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评论 共24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
    • flld的头像-1984bbsflld等级-LV1-1984bbs作者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