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e5cc28a9722709d71131ef5fa2b98fc02d6845e4?page=4
如需转载本译文请知会我
文:石平(评论家)
尽管是处于漩涡中心的外相会谈……
3月30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来访中的俄罗斯外相拉布洛夫举行了会谈。尽管拉布洛夫外相此次是为阿富汗情势而出访参加邻近诸国的外相会议,但由于恰逢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两国外长会谈的内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日本,各大媒体基本都把此次会谈的基调定为为“中俄两国正强化国际合作”。例如朝日电视台在会谈当天发布的相关新闻标题为「中俄外相会谈是两国间强化合作的明证」;NHK则传达了「中俄外相会谈证明“两国间正持续强化合作关系”」的观点。
的确,从中方官媒发表的新闻来看,关于两国外相会谈都提到了“强化合作”的元素。同时,会谈的气氛也极为融洽。
但是,若细细斟酌中国官媒的报道,就中俄关系而言,中方的态度不如说是处于“强化合作”的反面。
在3月30日,新华社及时对会谈的详情进行了报道。翌日,人民日报也刊登了新华社的报道内容。对于中国来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对外交方面的报道就代表着官方的态度。
那么,就中国发布的关于两国外相会谈的报道,我们关注的焦点有哪些呢?首先,我们要关注两国对此事相关报道的新闻标题。
巴基斯坦外相大于俄罗斯外相
其实在30日,除了和俄罗斯外相会谈外,王毅也和参加同一个会议的巴基斯坦外相举行了会谈。按照一向的惯例,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把这两个会谈报道在同一则新闻中,然而,它们使用的标题却是「王毅外相分别同巴基斯坦外相和俄罗斯外相进行会谈」。
乍看之下这个标题毫无特别之处,但实际上它传达了重要的外交讯息。在列举巴基斯坦和俄罗斯两国时,把巴基斯坦外相排在首位,俄罗斯外相排在第二位。
按中国的习惯,比如说王毅在同一天和2个或以上国家的外相举行了会谈,在报道时国家排列的先后次序是有惯例可循的。
基本上,中国会斟酌该国在国际社会上的重要程度和对中国的重要程度两个因素。一般而言,比起小国大国的排外次序比较靠前。若是遇到对中国特别重要的国家,把那个国家排在首位也是司空见惯的。
比如说王毅外长在同一天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数国外长举行了会谈,那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必定遵循「王毅外长和俄罗斯外相,某某国外相,……举行了会谈」的格式。
关于这点,我们来看看几个实例吧。例如在2020年3月14日,王毅同俄罗斯外相,法国外相,伊朗外相举行了电话会议。当天新华社报道的新闻标题是「王毅外长同俄罗斯外长,法国外长,伊朗外长举行了电话会议」。
当时,对中国来说俄罗斯比法国重要,就国际影响力来说法国比伊朗重要,新华社是以此为基准拟定标题的。
在细微处降级
在2020年3月10日,王毅外长同德国和尼泊尔外长举行电话会谈。新华社的标题理所当然地是「王毅外长和德国,尼泊尔两国外长举行电话会谈」。从国际影响力和对中国的重要性来看,德国理所当然地处于尼泊尔之上。
更近的例子发生在今年1月12日,王毅在无锡市和土耳其,科威特两个外相举行会谈。翌日,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不出所料:「王毅外长和土耳其,科威特两国外长举行会谈」。在这个例子中,国家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这么看来,中国官媒对外交活动的报道中,国家排序遵循一套严格的规则。既然如此,上述「王毅外长和巴基斯坦外长,俄罗斯外长分别进行会谈」这个标题中绝对藏有猫腻。
无论从国际影响力还是对中国重要程度来说,俄罗斯都远在巴基斯坦之上。
从惯例来看,标题无论如何都该是「王毅外长同俄罗斯,巴基斯坦两国外相分别会谈」。之所以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中国破天荒地把俄罗斯排在第二位,这说明了什么呢?
自然,绝不可能是因为巴基斯坦对中国的重要性急剧上升,超过了俄罗斯。中国刻意这样排序的唯一目的,在于以显见的形式传达调低中俄关系重要性的意图,向国际社会传递「俄罗斯对中国来说不再像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了」的讯息。
这些在细微处玩弄的小手段,无一不表明中国正对中俄关系「降级」处理。
消失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中方在中俄外相会谈中对俄罗斯的态度差别不仅表现在标题格式上,从会谈内容本身也能观察到中方对俄态度大变。
从中国官媒的报道看,王毅外相确实有「中俄共同努力,把两国关系维持在高水平上发展」的言论,看上去表达了「强化关系」的意愿。然而另一方面,王毅外长缺失了在提到中俄关系时必定会用到的,十分重要的一个一个表述。
那就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句话在迄今为止所有的中俄会谈和中俄联合声明中都有出现。
例如习近平在2月4日和普京总统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就出现了这句话,3月7日王外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记者会上说到中俄关系时也提到了这句话。
不如说这句话时中俄双方描述两国关系重要性体现时的关键词,可是在上述提到的两国外相会谈中,中国方面的报道却缺失了这句重要的话。
2月24日到3月30日间的巨变
除此以外,中国官媒在报道外相会谈时,还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当日,王毅外长和拉布洛夫外长进行了电话会谈,其中有「我理解俄罗斯对国家安全合理的担忧」的话语。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句话都事实上承认了俄罗斯侵略的正当性。可是在3月30日的会谈中,王外长没有再使用类似的表述,而是表达了对俄乌双方举行和平会谈的支持态度。
从以上能明显看出中国政府在上月30日举行的外相会谈和相关报道中,实质上对中俄关系进行了降级处理。
至少从中国官方发布的内容来看,中俄不再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在发表内容上做手脚,有意向国际社会表明这个态度。
问题是,中国究竟为何会对迄今以来一直紧密的中俄关系降级处理呢?一言以蔽之,这和普京侵略乌克兰战争失败及俄罗斯开始走下坡路有重要关系。
本来还想搭普京的便车的
正如3月19日本栏目刊登的社评批判的那样,2月下旬以来,习近平政权对普京发动的侵略战争积极支持,并不断加注。
当时,习近平做着普京能迅速取得战争胜利,自己也可以借东风发动台海统一战争的美梦。
但是之后随着战况推移和俄罗斯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化,普京滑向习近平期待的正反面。
截止此稿成文的4月6日,俄军在乌克兰境内接连受挫,乌克兰人民以出乎预料的勇气进行了坚决抵抗。闪电战的妄想早已被打破,基辅周围的俄军在撤退时陷入一片混乱。
尽管对战况预测超出了笔者的专业范围,但大体上来看,俄罗斯果然不可能取得胜利吧?
俄罗斯最大的误算在于没预料到美国和北约同盟国会一致团结协助乌克兰誓死抵抗。
虽然欧美各国没有直接参战,但它们毫不吝啬地把包括反战车导弹等先进武器提供给乌克兰,并持续不断地对处于战场的乌军提供有力情报,从多个方面侧面支援乌克兰人民的祖国保卫战。
正因为这些原因,乌军才如此善战。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是俄罗斯对欧美各国的战争。
不能骑战败的赛马
同时,西方各国对俄实施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制裁。它们采取了让国际美元结算系统把俄国排除在外,并禁止或减少进口俄罗斯产天然气等一系列措施。这对本就脆弱的俄罗斯经济造成了致命打击。
这样下去,俄罗斯经济崩溃是必然的。即便普京最终取得俄乌战争的胜利,俄罗斯的陨落也无可避免。
俄罗斯避免破灭的唯一途径是从乌克兰全面撤军,但是这样的话普京政权就不复存在了。普京个人即将迎来毁灭也是显而易见的。
处于此种状况下的中国,从俄乌战争的间接参与者一转开始慢慢与俄方保持距离。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对俄中关系进行降级。
中国原本以为能乘上普京这匹胜利的赛马,没想到自己乘坐的是一匹败马。当俄罗斯败象尽显,普京被国际社会指责为「战争罪犯」处处喊打之时,习近平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俄中关系了吧?
译者的话
一步踏错终身错,习近平早已被世界各国同普京捆绑看待。他处于尴尬的境地:实在不好意思打脸自己忽然转而支持乌克兰,也不敢忽然同普京撕破脸皮,但国际舆论压力日益沉重,只好命令战狼外交官们先cos一把岁静党,和新娘子上轿一般扭扭捏捏地发布一些“理客中”言论,妄图扭转中国的国际形象。
有用吗?必然没有。
一首舞女泪,赠习帝。
一步踏错终身错
下海伴舞为了生活
舞女也是人
心中的痛苦向谁说
为了生活的逼迫
颗颗泪水往肚吞落
难道这是命注定
一生在那红尘过
伴舞摇呀摇搂搂又抱抱
人格早已酒中泡
夜夜
Tango cha cha rumba rock and roll
谁叫我是一个舞女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