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专题报道大翻译运动」用户在推特上揭露了部分中国网民的亲俄立场,北京对此不悦

CLTV的同名帖子也是我发的。

原文:https://edition.cnn.com/2022/04/13/china/china-ukraine-great-translation-movement-intl-hnk-mic/index.html

作者:Simone McCarthy

需转载此译文请知会我

匿名的推特用户们正把中国网民的极端民族主义和亲俄立场揭露给全世界,北京对此表示不悦。

近几周,有数十篇来自中国最流行的社交平台的帖子截图被翻译后发布在推特上,这让西方网民难得地一窥中国网络环境的真面目。

在这些帖子中:某个著名军事博客发布了对克拉马托斯克火车站的袭击实际上是由乌军实施的假新闻,某名嘴否认布查大屠杀,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视频博主在评价乌克兰时发表了仇女言论。

发布这些帖子的推特用户表现出了善意,他们声称自己的目标是向西方网民揭露在中国审查压力巨大的平台中那些真实的亲俄和纳粹主义言论。

根据CNN记者采访某活动组织者得到的讯息,这些帖子常常带着「The Great Translation Movement」的标签,或被一个同名的官方账号所发布,该账号由一个松散的匿名组织运营,他们会搜集那些有关俄乌战争或其他热门话题的言论。他们选取的言论,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被广泛转发或点赞的,选择标准由官方账号运营者自行决定。

自官方推特账号于今年三月初建立以来,这场运动已经获得了广大的盟友与敌人——既吸引了高达116.000(数字持续增长中)的追随者,也引来中国官媒连篇累牍的批评。

这名组织者告诉CNN,该运动是为揭穿中国官媒对乌克兰假装中立的伪善嘴脸而发起的,中国官媒和社交媒体上实际上充斥着亲俄叙事。

「我们希望国际世界至少能看穿中国国内的真实状况,因为我们不认为中国自身能做出任何改变。」这名组织者称,他因自身安全原因请求匿名。

恶意?

中国官媒猛烈抨击这场他们口中的「恶意选择素材」的运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共的喉舌媒体——发文称参与大翻译运动的人们是有罪的,因为他们用部分网民的「某些极端言论」来代表「整个国家」。

向来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环球时报则指责翻译者为「讲中文的充满恶意的演员」,其中一名专栏作家称大翻译群体包含「外国敌对势力」,企图使「针对中国的心战永久化」。

在国外,媒体专家普遍认为大翻译运动选取的素材并未对中国舆论环境做出整体描述,而主要是震撼读者的价值观——但把这些元素曝光依然对认识中国媒体环境有帮助。

批评声音还称大翻译运动选取素材时个人好恶色彩过于浓厚——例如在很多贴文中都把中国和纳粹德国做对比。

专家表示,必须从中国高压审核环境的角度看那些在国内社交媒体上那些有影响力的帖子,民族主义的声音正越来越响,而自由主义的声音已经大大萎缩或被审核了。

但这名大翻译运动组织者称,重点是要把这些帖子曝光——这些言论或来自名人,或来自高赞评论,或来自名嘴,甚至部分来自政府背景的新媒体。

「我们的目标是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舆论环境的关注,无论这是源于自发的网民交流还是高压审核造成的恶果」这名组织者说。

「我们要对抗大外宣的努力,我们要把它们不想让世界看见的一面展示给西方。」

两种叙事

中国官媒对该运动的抵制突显了中国对于塑造自身国际形象的敏感,尤其是目前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一直企图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走钢丝。

中国政府一直采用两种叙事——一种是给海外看的,另一种则针对国内民众。由于语言障碍和对诸如Facebook,Twitter和Insgram等APP的封禁,这成为了可能。大翻译运动同时打破了这两种障碍。

「即使在社交媒体纪元之前,中国也不希望海外分析和翻译国内官媒的叙事」David Bandurski说,他是中国媒体研究项目的主任,该项目是与香港大学传媒研究中心合作的。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试图把自己装扮成——至少对海外民众而言——一个中立并呼吁和平的形象。但国内媒体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Bandurski称。

若你只看国内媒体的报道,它们真的很难称得上中立——夸大事实的和虚假的新闻充斥版面,并和俄方的立场保持一致。

尽管官媒的态度是明确的,但专家称即使是从社交媒体上那些热帖和病毒式传播的帖子中也很难看清中国的公众舆论。

就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社交媒体上的观点容易偏向极端。在中国,强大的市场操纵和审核制度常常会放大那些经过挑选的声音。

「当权者真的很喜欢夸大他们所偏好的网络言论,他们拥有技术手段和政治动力去毫无愧意地『引导公众舆论』」荷兰Leiden亚洲研究中心主任Florian Schneider说。

他说「我们不应低估社交媒体演算法的力量:由于亲俄立场成为主流,相关言论收获了更多的分享和点赞,这又反过来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

被压抑的声音与回音室效应

状况很复杂:北京同样会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这类声音时常被平台审核。尽管最近民族主义的声音在网上占支配地位,可最响亮的声音不一定代表大众的意愿。

Bandurski说类似情况还出现在美国舆论环境中的极端保守主义言论上,并称人们往往把这类声音预设为所有美国人的立场。

「危险在于这些声音产生的回音室效应。我们往往会把这些声音预设为所有中国人的立场,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Georgia州立大学国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Maria Repnikova说,在乌克兰问题上,存在「其他的声音,但这些声音不占支配地位,或微弱的不足以被觉察」。这些异见者的帖子由于立场不同,会遭受严格的审核,或由于被广大用户反对而难以被发现。

她还问到,若中国不限制反映乌克兰城市被轰炸后惨状的照片传播或布查大屠杀的报道,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

「若人们可以看见所有上面提到的场景照片,状况会发生变化吗?会有不同的声音被接受吗?」

大翻译运动组织者称他们希望北京降低宏大叙事的力度,以使社交媒体平台上能容纳更多的声音。

「在如今中国的主流叙事中,理性的人说话空间非常有限。」这名组织者称。

「即使你的言论不被平台删除,依然会有人来刷屏……人们会说你是间谍……在中国,人类的高尚品质已经荡然无存。」

CNN北京办事处对本则记事做出了贡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