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葱备份】品葱搬运工回答集496-500

【品葱备份】品葱搬运工回答集496-500
搬运自telegram品葱搬运工回答集 搬运自旧品葱 (卒)


496.钓鱼岛道理上应该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听了太多“自古以来”和“钓鱼岛的战略重要性就是它所处大陆架划分边界上,能为中国带来一大片海域”, 一提到这个岛中国人都拼命表态非要不可,但首先考虑公平公正以理服人的话,依据法源法理、国际法与惯例这些,钓鱼岛到底应该归谁。
2013年钓鱼岛事件闹得凶时,学校要求每人写一篇《钓鱼岛是中国的》论文,不然形势政策与安全教育的学分就没有了,还有字数的限制,到网上瞎抄一通你懂的…… 如果陈列所有理由后真发现钓鱼岛是日本的,其实也没啥不能接受的。

duke sSeptember 05, 2018

我觉得既然到了墙外,就有必要抛开土共宣传的一套,把历史、背景、各方诉求都摆在桌面上,然后大家自己判断好了。

历史沿革
历史文献现有关钓鱼岛的描述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1543年,派遣至琉球国担任册封使的陈侃著作《使琉球录》中便以“钓鱼屿”记录钓鱼岛。由于福建船工对于该航道不熟,陈侃这次出使琉球是由琉球国船工为其导航。

到了清朝,中国也留下许多与钓鱼岛相关的文献纪录,包括有《使琉球杂录》、《使琉球记》、《中山传信录》、《台海使槎录》等文献。清朝初年主要采用琉球王国《指南广义》的针法航行,而在琉球朝贡使与中国册封使惯用航道上,钓鱼岛被当成是航行座标之一,特别是由福州往琉球的航路。

不过当时中国和日本人从未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上定居、驻军或者维持常规巡逻,而且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实际上并未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视为领土一部分。《筹海图编》和《大明一统志》记述的中国海防范围便没有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列在界内,认为当时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长期属于无主地状态。

1895年4月17日,于前一年的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清朝政府被迫割让台湾以及附属岛屿给与日本。包括附近无主岛屿钓鱼岛被纳入了冲绳县。1896年时日本实业家古贺辰四郎向日本政府免费租借钓鱼岛、黄尾屿、北小岛和南小岛用于商业活动。钓鱼岛最终在鼎盛时期共计有99户、247人一同生活在岛屿上。

1945年日本投降,随后日本北纬30度以下的领土便转由美国政府实施军事统治。而在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正式生效以后,钓鱼岛以及周遭岛屿依照和约第三条则改归为琉球政府进行管理,并且开始向古贺善次签订租赁契约以及征收土地税与所得税。

1969年5月时,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经过探测后后认为钓鱼岛及附近岛屿的周遭海域拥有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存量。

1971年时美国参议院则通过了《归还冲绳协定》,并且在1972年5月15日连同琉球群岛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管理权都移交给日本政府。

中国和台湾的诉求:
1972年在钓鱼岛附近发现石油气资源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接续正式宣布钓鱼岛为自身所拥有的领土。

援引这些中国明朝和清朝的文献,主张钓鱼岛自从过去即为中国领土。

2004年3月24日,冯锦华、张立昆等中国保钓运动运动人士登陆钓鱼岛以宣示主权。但是随即被冲绳县警方以违反《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为由逮捕并驱逐。

日本诉求:
认为自从1895年开始便已经开始进行实际统治,并且作为应对开始将整个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改名为“尖阁诸岛”。

2012年9月11日时,日本行政机关向钓鱼岛、南小岛以及北小岛的土地主栗原家族以20亿5千万日圆的价格购买,同时认定在完成所有权转移登记后钓鱼岛等岛屿已经改为国家所拥有。

497.专栏文章: 中国式军训 迷彩崇拜与威权国家的上行下效

Frank佩婷(风之轻语 搬运)September 05, 2018

端传媒 Initium Media

又到了每年中国大陆学生军训的时候了。全国各地轮番上演以下的场景:成千上万的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穿戴着劣质的、迷彩图案的衣帽,在烈日下列队站立,转来转去,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而教官则在一边的树荫下喝着冰冻的矿泉水。

这种布满迷彩的景象似乎满足了我们脑海里对「军事」二字的期待,但经常爆出教官肆意妄为体罚学生的消息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同样令人费解的,还有军训的意义,以及一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谁从中受益?

1955年,毛泽东批准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高等院校进行学生军事训练的请示报告,随后在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开展军训试点。其后,军训学校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2001年4月28日,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把军训的范围扩展到了所有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

在今天的中国,支持军训的声音时常以「古今中外都有」、「增强国防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和「磨练意志」为理由,来试图对抗越来越多的针对军训的批评,但是当权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意识到,军训已经只剩下了形式,甚至已经过时。

中国式的军训还能不能叫军训?
如果按照「历史悠久」的角度来看,那么中国现在的军训只能用粗糙、单调和低级来形容。

民国时期,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都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接受连续三周的军事训练,教官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训练项目包括学习军事学识、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及术科。学科包括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包括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

而今天中国学校军训的主要内容已经只剩下了站队和叠被子,就连大学生的射击训练近几年也出于安全考虑被大面积取消,本应该是核心的军事内容早已经不见踪影,不管是时间长度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同之前的军训大相径庭,就连教官也大多不是现役军官。所谓「历史悠久」其实不过是尝试捏造虚假的正当性,表面看是一脉相承,其实是狗尾续貂。

虽然说是狗尾续貂,但是既然有人去续,说明这其中有利可图。如此单调的军训其实更像是一场又一场针对学生的有组织的暴力和虐待。另外,军训期间对学生通讯权力的部分或全部剥离造成了学生们信息的真空,这种真空为思想的灌输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填满这种真空的,则是教官口中的对军事力量的崇拜以及民族主义煽动性言论,而这两种思想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不折不扣的军国主义思想——将军事力量视为了国家安全的基础,把对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复仇当作民族耻辱的正当回应,甚至有扩张的倾向。更讽刺的是,中国的媒体似乎从来不敢把军国主义这个帽子戴到自己人的头上,而只是用来隔着海骂日本的右翼,尽管铺天盖地的抗日神剧和强军口号已经脍炙人口。

如果压迫是「集体」存在的原因,那么压迫不在了,「集体」也将随之消失。更何况,这种所谓的「集体意识」倡导的是将集体中非核心个体的权利剥夺,只是呼吁「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的极权工具罢了。
如果把军训看作是一种兄弟会式的「严峻仪式」的话,那么军训支持者的「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或许还站得住脚跟。 Elliot Aronson在其著作《社会性动物》中提到过一个「小组讨论过程的动力」的实验,实验就加入讨论会的入会仪式设计了三个变量,即严峻仪式,温和仪式和没有仪式。结果表明,经历温和仪式或根本没有经过入会仪式的学生们认为团体讨论会比较枯燥乏味;而那些为加入这一团体受过折磨的人(即经历严峻仪式的人)则认为,它的确是一次令人兴奋的讨论。

按照E.Aronson的实验结果,折磨人的军训似乎可以让学生对学校进行更好的融入,但是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为了提高教官和学生的人数比而实行错峰军训(即某些大学把军训放到大二开学前进行),军训真正带来的入会仪式感已经消失殆尽,另外,军训的时间短也使得这种仪式感的维持变得十分困难。因为,如果压迫是「集体」存在的原因,那么压迫不在了,「集体」也将随之消失。更何况,这种所谓的「集体意识」倡导的是将集体中非核心个体的权利剥夺,只是呼吁「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的极权工具罢了。

总有一些人,只是因为自己在虐待中活了下来,于是不仅不憎恨施虐者,反倒去感激施虐者的不杀之恩。那些经历过军训,又用「磨练意志」来为军训开脱罪名的人恰好就是如此。人的意志绝对不是几周的军训就可以磨练出来的,而且,也没有人有权力去打着「磨练意志」的理由去虐待别人,因为只有虐待才是事实,只有军训基地糟糕的居住环境,不洁的饮水,偷工减料的饭菜以及学生身上穿着的质地低劣的衣服和散发着刺鼻甲醛味的腰带才是事实。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能磨练出意志,那也必将是表面言听计从,内心里坚决反抗的意志;这种条件下,如果养的是真正的士兵,那么这些士兵也一定是没有战斗力的。

中国式的军训,已经背离了军事训练的初衷,留下来的只有暴力,以及给暴力当作借口的对迷彩符号的崇拜。

军事化管理:迷彩崇拜的最终形式
事实上,军训只是中国教育迷彩崇拜的冰山一角,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维持广大「超级中学」和「戒网瘾学校」的「军事化管理」。

「军事化管理」是军训的进阶,它保留了恐吓和暴力,尽管现在许多地方在施行过程中暴力有所收敛,但是软性的暴力与无微不至的监控则更令人发指,对学生带来的恐惧和羞辱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国的许多中学里,学校通过班主任负责制和吹毛求疵的绩效考核通过老师向学生施压,学生们在寝室里也要受到生活老师的监视。这一切在学校口中,都是为了学生的成绩,学生意见的反馈渠道也就此关闭了,学生就算是抱怨也只会被家长和学校不以为然,还会反过来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俗谚来教育学生,尽管他们就是「苦」的源头。

对于「军事化管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就算是心痛也会忍着,指望着用学生高考中考成绩做招生广告赚更多择校费的学校则更是不亦乐乎,但与此同时,夹在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学生和老师则只有腹背受气,他们虽然是教育这件事的核心,但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名利观里已经是最不重要的那一环。学校和家长都只想要结果,至于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学校走在极权压迫的一端,而另一端,则是把孩子的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了老师和学校的家长们。

在这种环境下,教育已经偏离了它育人的本分,沦落为毁人不倦的机器。而学生作为受害者,则是从小就被训练成为一个巨大数字中的一员,被扣上锁链,被剥去可以引以为豪的个性。
杨永信和豫章书院是针对「问题少年」的,那么「军事化管理」似乎印证了某些人的观点:所有学生都有问题。而这种问题,不是别的,不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而是「不服从」,而教人服从似乎比教育本身更重要。而这种教育,仅仅对学生进行了打压,让他们服从,却没有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发展,这与对动物的驯服无异。

归根到底,「军事化管理」只是一个教育者假借军队迷彩符号和煽动性口号对个体进行自由剥削的名头,与军事无关,也算不上是管理。所谓的「军事化管理」更像是一场大型迷彩cosplay,管理者可以借机得到「指挥官」的角色,将许多甚至平日里视作过分的压迫都变成理所应当,而他们自己沉迷的迷彩假象则成了他们对自己为所欲为的辩护。在这种环境下,教育已经偏离了它育人的本分,沦落为毁人不倦的机器。而学生作为受害者,则是从小就被训练成为一个巨大数字中的一员,被扣上锁链,被剥去可以引以为豪的个性。到头来,好多人在十几岁时就已经死了,只是苟且到了几十年后才烧成灰装进盒子里面埋下。

学生都有问题:代际偏见还是集体主义裂痕?
对于那些鼓吹军训教育意义的人来说,年轻一代的学生是「娇生惯养的」,需要进行管教。可是,这只不过是一个对年轻一代的代际偏见。这种标签化的代际偏见在中国已经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来用途,而是随着以偏概全的猎奇社会杂闻,成为了代际冲突的符号。这些偏见同时变成了虐待和暴力的理由。如果我们只去思考「学生有什么问题?」的话,便是走进了为暴力开脱的陷阱,提前定下了「学生有错」的成见。很多教育者也是如此,他们受到这个陷阱的诓骗,选择相信可以用最极端的方法来解决一个不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说问题不存在是因为,这种代际偏见的核心是偏见,而并非是代际关系。事实上,这种偏见的产生出于某些人对代际理论的误解,更是出于他们的自以为是。曼海姆在《代问题》里面写到过:「代际更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由新的年龄群体不断出现的过程完成的。」这里的「年龄群体」体现的是一个社会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而并不是用来像「90后」这种标签一样,形容时间跨度很长的、内部差异巨大的群体。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了标签的笼统与失真,给偏见的产生带来了机会。

这种偏见是永远不会消除的,不仅因为人类的傲慢是无法改变的,人类代与代之间的的时代精神也是不同的。两代人是不可能生活成长在同样的环境的,因为人类所处的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变化是经济上的,而非政治上的,虽然政治的变化会影响经济,但是人最终感受到的,是经济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并不一定是欣欣向荣的,它可以是增长也可以是衰退;这种改变也不一定是掉头式的或者十分激烈的,因为即使是微小的不同也是不同,在趋同的文化里,这必将引起冲突,而这种冲突,会成为一个集体主义社会的内部垮塌的源头。

一个威权国家的上行下效
不管是军训还是「军事化管理」,利用符号进行的压迫更像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缩影。

儒家「君臣父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今天,仍然是活跃的。但是,这种已经实行了几千年的等级制度是难以消灭「不服从」的,这看上去是徒劳,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不服从是难以消灭的,上下地位之间的冲突也一直存在,所以它成功地用无休止的私人领域的内斗消耗了人民的精力,使其无暇对统治阶级造反。

不仅如此,这种制度让中国社会与霍布斯笔下的社会十分相似: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儒家的等级体制进行互相的争斗,社会建立在恐惧和理性的自利上,只不过,中国人似乎没有打算将自己的根深蒂固的自私自利放弃从而迈向文明,因为所有人都是权力滥用的受害者,但同时只要他们遇见机会,又会迅速成为更加狠毒的施暴者。多数人从来没有真正地盼望过平等,对于特权也没有真正的憎恨,他们真正憎恨的,是自己不具备这些特权的现实。这是一种中国人对自己的奴役,但是所有人都乐在其中,就像毛泽东曾经说的那样,「与人斗其乐无穷」。

那么,从中获益的到底是谁呢?毫无疑问,最终的受益者是安逸地呆在等级鄙视链顶端,像看戏一样俯瞰众生的统治阶级,对于他们来说,保住他们的位置是最重要的,而至于人民的心理与身体健康,则是最次要的,毕竟只要他们不造反就足够了。


498.专栏文章: 操作系统的内存泄漏

PythonSeptember 05, 2018
https://i.imgur.com/wz9Xdiv.png
自从我重装了win10 1803版本

谷歌浏览器常常页面崩溃或提示Not Enough Memory

打开任务管理器一看,内存使用不到70%

于是我意识到——这是内存泄漏现象

有内存没被释放导致内存看上去70%的使用率

实际上应用软件已经无法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了

这不是谷歌浏览器的问题,用Java虚拟机/Firefox也是提醒没有足够内存

系统内存泄漏主要有两个特征

开机越久内存越用越少、内存看上去还有很多实际上却没了

可能我电脑类似树莓派显存和内存是共用的

内存泄漏严重时,显存页开始不够用了

窗口突然全黑/全白的,严重的时候win10发出一声警告声

然后显存彻底不够,显示器直接黑屏…

我的surface在1803的内存泄漏现象实在太严重

代码写到突然内存泄漏到黑屏是真的绝望,

只好准备重新安装一个win10的1709版

499.什么是姨学?

最近品葱上有一些关于姨学的讨论,大抵是批判部分姨粉的情绪化行为
本人翻墙多年,但说来可笑,直到前些日子开始使用品葱之前,一直对刘仲敬这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一无所知,还请见谅则个
刘氏之理论影响甚大,以至于被称为“姨学”,但本人找遍互联网(明网)。却鲜少见到有对关姨学成体系的讨论——不管google、百度、知乎、微博——甚至包括本站,皆是如此
因此,恕我开这个本应早就存在的常识帖,来讨论下姨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因本人检索不力,造成话题重复,还请管理员果断删除,以免分散各位网友的宝贵精力
刘氏之著作在互联网上只能找到一些只言片语,更遑论找到成体系的作品及单行本了。部分已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早已奇货可居,若是购买或借阅还可能面临被警方注意的风险。故本人只能通过网上有限的信息对刘氏的理论做出如下归纳(以下简称为姨学):
中华民族为政治需要虚构之概念,有天然的不稳定性。故而必然会,且应当将其解体
中国人可依地域、方言、地方文化等分为诸夏各族
中国人普遍处于奴隶状态中(费拉理论)
灾难性的全面崩溃不可避免(大洪水理论)
暴虐的独裁者必然出现(张献忠理论)
想问品葱上对姨学比较了解的朋友:
这些归纳是否正确?有何疏漏之处?
能否给出内容更为充实的归纳?
姨学有何价值?有何谬误?(请中性的批评)
姨学继承于何种思想?做出了何种创新?日后可能如何发展?
姨学在现实中影响力如何?姨粉当中有无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
另据我观察,确实存在一些对刘氏抱有类似“宗教崇拜”或“领袖崇拜”的忠实支持者,故而想问:
姨学或刘氏本人有何种区别于其他知识分子的特质使得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姨粉的小圈子文化及黑话文化最近被普遍批判,请问姨粉圈子为何发展到这种地步?对姨粉或姨学有何不利影响?
据观察,姨粉圈子似乎与恶俗圈子多有交集,请问是事实还是误判?如为事实,请问原因为何?
讨论不仅限于提纲所述这几点,更期待各位跳出提纲的精彩回答。感谢各位拨冗解惑!

尼采主义者September 05, 2018

很荣幸受邀请。说实话我不太熟悉这个人,所以没有写原创回答的自信。据我所知他把休谟的《英国史》翻译得乱七八糟(可参见豆瓣评论),暴露出他的英语水平和历史学水平都不是很高。由于休谟是我最尊敬的哲学家之一,因此我对这个人的印象也就一直比较差。

至于他的东西能不能称得上是一种学问,出于上述原因,我觉得就比较勉强。这和他本人信什么宗教关系不大(毕竟贝克莱也可以有理有据地反驳牛顿)。真正严肃的历史学必然是曲高和寡的,治学态度也得是严谨的。当然,这也不代表他的观点一定是错的。拿明天某市的天气举例子,你让我随便猜一下说不定都能比电视里的天气预报更准,哪怕我没有任何气象学的专业知识。更何况他的这些观点听上去都比较有道理。

如果要严格论证的话,我觉得历史规律是根本无可验证的(原因参见波普尔等等)。严谨的人文科学家是不会对这类问题轻易下结论的,因为他们知道人文科学和物理学相比具有不能做实验等等天生的致命缺点。比如说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根本就不敢下结论说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有关系,首先是因为我们不能让人类社会反复从头发展几次看看这事儿发生的概率,其次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之后会传播给全球所以也没有机会看其他文明能不能自动发展出来了,最后则是因为韦伯唯一的实证手段(拿几个社会相互对比)不能找出足够的根据来。因此这么一篇超级有名的论文最后是没有实质上的结论的。有些人可能觉得不爽,没结论你说个毛啊。如果只想要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的话,那么这个所谓“姨学”大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尼采说的,不要认为那些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人是天才,因为有很大的概率只是他们理解得肤浅而已。而这些人肤浅的解释受大众欢迎,占据了市场,则让深度研究复杂问题的人没了市场。

最后,我不太清楚是他本人还是他的解释者拿他的理论和统计力学相互类比。如果一个人认为社会是一个纯粹的物理性过程,我就不清楚他为什么要探讨道德。物理的世界里是没有“规则”可言的(有的是“规律”)。如果气体分子能遵守交通规则来进行运动,估计玻尔兹曼会被吓着。此外,如果这门学问真能把某些东西量化的话,是不是说明它能够通过一些公式来计算出这个社会在某个时间点上会处在什么状态下,且这个计算的精度能明显高于我胡乱瞎猜一下?如果不行的话,那我觉得还不如去学习一下尼采的哲学。尼采同样把“中国人”三个字当作贬义词来使用。


500.人为什么要乐观?如何保持乐观?

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有哪些不好?

水管工September 05, 2018

因为你总要为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寻找理由和意义。

P.S.我把你的乐观理解为并不是打鸡血和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愤怒也是一种乐观的方式,他们相信进步的可能性,相信理性的力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