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不到四歲,就把自己的饅頭遞到母親的嘴邊,然後默默無語。母親流著淚,把他攬進懷裡,憐愛地說:「兒呀,咱家窮,沒給你一個好命,卻給了你一副好心腸。」
攢錢萬貫,置地三百畝,興辦三處義學,都是通過要飯。從未想過娶妻生子,終生不放棄行乞,他邊乞邊唱:「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悽苦的少年 孝德的乞兒
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武訓出生於山東堂邑縣西北鄉柳林鎮西武家莊的一戶窮苦人家。武訓有兩個哥哥,一個叫武謙,一個叫武讓,武訓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乳名叫武七。
武訓後來行乞興辦義學,受到清廷嘉獎,故而獲得賜名為訓,取「垂訓於世」之意。
小武訓天性善良無私,小小年紀就對母親充滿孝心。三四歲時,他曾把自己的饅頭遞到母親的嘴邊,然後歪著頭,默默無語。母親流著淚,一把把他攬進懷裡,憐愛地說:「兒呀,咱家窮,沒給你一個好命,卻給了你一副好心腸。」
武訓七歲喪父,便和母親一起行乞度日。討到湯飯必先讓母親食用,討到零錢,武訓就攢起來,買一份尚好的食物,親手捧到母親面前。有時遠在二三十里外,他都星夜趕回孝奉老人。武訓孝賢的品質,讓後人敬仰萬分。武訓離世後,堂邑縣知縣金林讚曰:「該善士其性至孝。」
一次,在行乞者中,小武訓不經意踏在一本破舊的書上,那本書的封面上印著《三字經》幾個字,武訓趕忙用小手撿了起來,問母親上面寫的是什麼,母親搖搖頭,她也是不識字的。

攢錢萬貫,置地三百畝,興辦三處義學,都是通過要飯。從未想過娶妻生子,終生不放棄行乞,他邊乞邊唱:「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悽苦的少年 孝德的乞兒
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武訓出生於山東堂邑縣西北鄉柳林鎮西武家莊的一戶窮苦人家。武訓有兩個哥哥,一個叫武謙,一個叫武讓,武訓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乳名叫武七。
武訓後來行乞興辦義學,受到清廷嘉獎,故而獲得賜名為訓,取「垂訓於世」之意。
小武訓天性善良無私,小小年紀就對母親充滿孝心。三四歲時,他曾把自己的饅頭遞到母親的嘴邊,然後歪著頭,默默無語。母親流著淚,一把把他攬進懷裡,憐愛地說:「兒呀,咱家窮,沒給你一個好命,卻給了你一副好心腸。」
武訓七歲喪父,便和母親一起行乞度日。討到湯飯必先讓母親食用,討到零錢,武訓就攢起來,買一份尚好的食物,親手捧到母親面前。有時遠在二三十里外,他都星夜趕回孝奉老人。武訓孝賢的品質,讓後人敬仰萬分。武訓離世後,堂邑縣知縣金林讚曰:「該善士其性至孝。」
一次,在行乞者中,小武訓不經意踏在一本破舊的書上,那本書的封面上印著《三字經》幾個字,武訓趕忙用小手撿了起來,問母親上面寫的是什麼,母親搖搖頭,她也是不識字的。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