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思维训练】反洗脑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1. 一个反贼最大的资本就是思维能力:我觉得强大的思维能力才是人的终极武器。如果说跟粉红相比我有什么优越感可言,那就是我的思维能力比这帮人强?思维能力弱、为反而反的反贼真心不比小粉红高级多少的。

2. 头脑的防身术:无论政见、职业、国籍、人生境遇,我们都需要不停提高自己思维能力、避免掉坑。墙内固然傻逼言论多,到了墙外也要时刻警惕不被各种愚蠢fad割韭菜。这是一辈子的功课,也是我们眼下立刻可以开始着手实践的东西。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投资合伙人)有一篇绝好的演讲《人类误判心理学》,讲的就是这个:人为什么会错误决策。对我而言,这真的是改变我一生的阅读。直到现在,每次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我都会依此写个checklist反复敲打自己。对于巴菲特和芒格而言,一个投资错误就是好几千万的损失。我们普通人即使不投资巨款,也要好好过这一生。

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一些总结和补充。如果你想看英语原文,可以点这里。(Farnam Street这个博客也超级棒的),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继续写。这个领域东西蛮多的,Daniel Kahneman, Dan Ariely, Peter Devlin都可以写一点~

————————————————————————————————

1.爱屋及乌、恨屋及乌 (Association)
如果A和B经常同时出现,那么人们就会把A和B联系到一起,爱屋及乌、恨屋及乌。
这一招经常被广告商应用:过年就买脑白金,做精致女人就要买香奈儿口红。
很多刻板印象也源于此:电视剧里的亚洲人都是学数学的书呆子,开7-11小超市的都是印度人,卖羊肉串的都是新疆人,漂亮的女人都很蠢,etc。
很多人也用这个给自己贴金:Theranos的女骗子Elizabeth Holmes常常宣扬自己多么崇拜乔布斯、穿衣打扮审美都学乔布斯。说多了,很多人还真的把她称之为乔布斯第二。
“波斯信使”的典故也是源于此:如果你老是告诉别人坏消息,你的形象也差了,所以很多人报喜不报忧。

Association另外一个非常经典的滥用就是“错误归因”,因为A和B经常同时出现,那么A和B一定有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如果A总是在B之前出现,那么肯定是A导致了B!

真的吗?:)品葱很多政治社会的分析里也有这种谬误哦。

我经常见到中国人低素质行为,久而久之,只想见到中国人做某些事,我就很容易觉得一定觉得是“低素质”——但是说不定有别的原因呢!

比如我开车的时候送一个外国朋友和一个中国朋友回家。
中国朋友那天心情很不好,下车关车门的时候力道重了一点。如果我不熟悉我的朋友,很容易归因为“中国人低素质”,但是我了解他,知道他平时是一个很好的人,当时心情非常低落,不小心下手重了。对于朋友小事的宽容,我还是做得到的。所以我归因为”朋友不小心而已”。

我有时候也觉得,因为内化了“中国人低素质“的印象,我对周围的中国人、包括自己,有时候都非常苛求。

2.社会认同倾向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从众心理本身也不一定是坏事——很多时候它替我们省事省时,提高了效率。
远古时代,大多数人都觉得狮子是危险的,就你一个人半信半疑想要亲自确认是不是fake news,结果就是你被吃啦。
情景喜剧里的笑声也是同样的道理,听见大家笑,你也更想笑。

但是从众心理的危害也很明显了,下面举几个例子:

  1. 旁观者效应:一个人突然倒在路边,一群人旁观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确定这种情况是否自己该相助,这时会更倾向于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判断,最终导致没有人相助。
  2. 影响消费者行为:一群人听三首歌,然后按照喜好打分。另一群人也听三首歌,然后先给他们看豆瓣评分(大众观点),然后再按照喜好打分。后面一种情况下,人给出的分数会受豆瓣分数影响。你敢给一个大家都踩的观点点赞吗?即使在品葱这个自诩独立思考的地方,也很难吧。这是人性共通的弱点了。


3.对比效应
左手伸入冷水,右手热水,然后同时伸入同温度的水,会发现左手觉得热,右手冷。
买车的时候,dealer先给你看一个差的,然后再看一个相对更好的,你会很容易高估第二辆车,然后头脑一热就买下了。
先看看习近平,再看看希特勒。哇,元首好有文化哦!还会画画!还听歌剧!
比起总是闹笑话的习近平,这方面他的确好一点,但也称不上真正的文化人吧?车行dealer给你看的第二辆“相对比较好”的车,如果没有第一辆残次品衬托,可能你是压根不会想买的啦。

4.[b]激励(Incentives)的力量[/b]
我曾经觉得人工智能都是骗人的hype,直到我也成了AI从业者。
我曾经觉得如麦肯锡一类的管理咨询都是骗人的,直到我毕业后进了麦肯锡。
我曾经觉得MBA没啥真正干货,不如职场实战经验,直到我读了MBA。
如果我聘用清洁工每周为我打扫房间两个小时,按小时付费,他一定会用完这整整两个小时——即使打扫我的房间只需要30分钟。如果我质问他,他一定会说:你的房间真的需要用两个小时才清理得干净!

屁股决定脑袋。如果一件事对我有利,我很容易真正相信它的价值。“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这一招,不仅对葱油眼里劣等的你国人有用,对地球人都有用。大家都喜欢被好听的话说服,世界上极少有人是被骂服骂醒的,往往是越骂越把别人往相反的方向逼。

5.无法客观看待喜欢或者憎恶的事情
喜欢一个人,看不到他缺点,觉得人家浑身上下都闪光,也会把自己投入进去(认同感)。
讨厌一个人,看不到他优点,觉得人家做什么都是错的,也会想要保持距离(失去认同感)。

如果我粉的球队赢了,我会说:我们赢了。
如果我粉的球队输了,我会说:他们输了。
如果球队老是输,我就不粉啦!

矫正的办法之一:
在基本立场和价值判断不动摇的情况下,逼迫自己向讨厌的人事物学习、逼迫自己反思喜欢的人事物缺点。
我对中共的基本评价不动摇,但是我承认:中共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90后洗脑那么成功,有它高明、善于把握人心的地方。我对西方民主制的基本评价不动摇,但是我也要看得到它的缺点。

6.锤子和钉子
对于有一个工具箱只有锤子的人而言,所有问题看起来都像是钉子——往死里锤就好啦!
对于一个大脑里只有“中国人是XYZ”的人而言,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中国人XYZ”。他们也想不到别的原因吧。

7.自视过高倾向
天下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特别,包括我们眼里蠢蠢的小粉红,当然也包括此时此刻的楼主。
人总是觉得:我的孩子是最好的,我的观点是最好的,我是最特别的,众人皆醉我独醒。

自省和追求进步真的是人一辈子的功课。
矫正的办法:用第三人称形容自己,思考和评价自己。避免第一人称的情感代入。

8.一致性倾向
人的思想影响行为,行为也影响思想。思想也想要和行为一致。
对着镜子微笑,人心情会变好。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看守”一开始仅仅只是扮演角色,后来会真的对犯人暴虐。
你嘴里越是骂一个人,心理会越发讨厌他。
如果我夸你“行为有素质”,你就会很想要保持这个形象,接下来5个小时内,你随地吐痰的几率大大降低。

“行为也影响思想”经常被情感骗子拿来利用。
正常人是:我先了解你,再信任你,所以和你亲近。
骗子是:我先强行和你亲近、侵犯你的个人空间,然后再说“你都让我走这么近了,我们一定很亲近吧!”
跟人强行套近乎,就是这个道理了。

之前做过的事情,人往往是不喜欢中途转向的。
明明知道应该放弃的感情,越是投入就越是陷进去无法放手,越是投入,越是觉得有价值——很多家暴受害者就是这样无法离开一段错误的感情的。
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撑了那么久,千万不能放弃啊,放弃了之前的坚持就失去意义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可能失去了最后一次突围的机会。

说得阴暗一点:如果我想让你为我卖命,我会让你先帮我一点小忙,然后一点点加码。邪教之所以能让很多人自愿家破人亡,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大家都是从小事开始的。

矫正的办法:
1)人要做自己的tastebreaker,主动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主动听反方论点。
2)不符合原则的事情最好一开始就不要做。
3)选择放弃的时候不要考虑sunk cost。如果你输了很多,不代表你下一次就会赢。说不定你一直输而且输得更惨。

9.Availability heuristic (不知道怎么翻译了)
当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人会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例当成最典型的事例。
澳大利亚的海滩上突发鲨鱼袭击,后面几个月都不敢有人去游泳——即使鲨鱼袭击的概率是万分之一。因为这件事给大家深刻地留在了大家的脑海里,大家会以为这件万分之一的事比较有代表性,不是考虑那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
有些人见过一些嚣张的极端女权,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以后每次听别人讲女权就想起当时的所见所闻,甚至觉得激进女权、仇男式女权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还有:中国90s年轻人真的小粉红多吗?
还是进击的小粉红给你留下印象比较深刻,所以你以为他们很多呢?

PS:感谢@ThomasYan提议改标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