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評論
- 中
- 雙語
- 英
時報專欄
選擇對抗中國,川普是對的
羅傑·科恩
2019年9月3日
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19/08/30/opinion/30cohenWeb/30cohenWeb-master1050.jpg川普總統與習近平主席於2017年在北京舉行的歡迎儀式上。POOL PHOTO BY THOMAS PETER
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鄧小平關於中國應如何崛起的建議——「韜光養晦」——已成為明日黃花。謹慎可不是他的作風。
自2013年成為國家主席以來,習近平已經充分表明了中國的雄心壯志,在戰略、軍事、技術和經濟等領域加大了投入。美國現在正與中國就21世紀的世界格局展開一場直接的意識型態鬥爭。
美中貿易戰,以及香港勇敢的抗議者為維護法治、對抗被中國無視法律的威權主義同化的威脅,都是這場全面對抗中的一個方面。如果你關注的是川普總統的對華政策所發出的信號,而不是盤旋在周圍的吵鬧雜音,那麼你會發現這個政策大致是正確的。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是時候對習近平和他的過火行為作出約束了。
習近平在文化大革命中領教了毛澤東的殘酷,他從中吸取了這樣一個教訓:對於威權的一黨專制來說,殘酷無情是一種必要條件。他廢除了鄧小平為防止另一個毛澤東式人物出現而設計的任期限制,將自己立為終身任職的准皇帝。
他逮捕抗議者和人權律師,部署科技手段(其中有些是偷來的),建立他的監控國家,通過一個致力於歐威爾式「再教育」的集中營系統來逼迫維吾爾人,並製造一種恐懼的氣氛——這一切都是為了他的「中國夢」。習近平希望締造一個對獨裁者來說更安全的世界,在這樣的時代裡,香港抗議者拆除帶有人臉識別攝像頭的路燈,成為一幅標誌性畫面。
在國內鎮壓的同時,習近平的國際議程也具有攻擊性。令歐亞大陸緊密依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南海島嶼軍事前哨的建設;2017年宣布準備將中國模式輸出到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的國家;試圖通過收購、盜竊和培育本國技術來促進科技發展的「中國製造2025」——所有這些都是向西方發出的挑戰。
川普認識到這一威脅,並做出了回應,這是正確的,儘管這種回應很不穩定。習近平在2017年達佛斯論壇上被奉為某種基於規則的新秩序的神,但他並不是,他是對自由的威脅,戴著頭盔的香港人面對催淚瓦斯和不斷升級的鎮壓時,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
習近平相信中國共產黨的神聖,而不是個體的神聖。他還認為,有證據表明,中國的錢可以買到國際社會對一種21世紀新秩序的默許。
美國與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接觸已經達到了一個點。這其中包含了一種有益的共生關係。中國飛速發展;數以億計的人戰勝了貧困,進入了中產階級。美國人得到了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中國加入世界,全球穩定性得到加強,沒有出現重大動盪。鑒於大國崛起的暴力史,這些都是重大成就。
然而,這其中有一個缺陷。兩國之間的這種接觸,賭的是中國的中產階級形成後,這些更富裕的人會追求更多自由,從而刺激著中國實現更大的自由——事實證明這個寶押錯了,至少目前看來是這樣。習近平傳達的信息很明確:我們接受你們的接觸,獲取了好處,然後加緊鎮壓,有朝一日統治世界。
另一個問題則幫助川普乘著「美國優先」的浪潮入主白宮,那就是中國吞噬了美國腹地的製造業就業機會。我認為史提夫·班農(Steve Bannon)的言論是一種挑釁性的誇張——「如果可以的話,所有資本家都會選擇奴工,而在中國,資本家有了一個以奴工為基礎的極權重商主義製造基地」——但其核心確實揭示了真相。正如近年來大舉轉向民族主義和本土主義的趨勢所證明的,全球化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不見得對所有人都是美好的東西。
川普會胡鬧,但他有一點說對了,不能讓中國一邊加入各種正當的國際俱樂部,一邊又繼續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它不可能在達成某種貿易「協議」後不承擔全部責任,而是指望全世界都對它的掠奪行為無限縱容。
先是命令美國公司在一天之內從中國離開——這是川普招牌式的可笑行為——然後又讚揚習近平,這樣無助於談判,但中國已經暢通無阻了太久。總統在一次聲明中將貿易協議和香港示威聯繫起來——「如果他們使用暴力,將很難處理。我的意思是如果成了又一個天安門廣場的話——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有暴力」——這可能是他表現最優異的時刻了。我只希望他是認真的,儘管他在其他方面對人權表現出蔑視。
作為全球第三大資本市場,香港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這是美中意識型態戰爭的關鍵時刻。第二個天安門事件可能會把習近平的不自量力變成一場災難。他比看上去更脆弱——這是川普的直覺。目前,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中,似乎只有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明白中國的威脅,這也是她人氣飆升的原因之一。中國問題將在2020年大選中發揮很大作用。
羅傑·科恩(Roger Cohen)自2009年起擔任時報專欄作者,他的文章每週三和週六發表。科恩在1990年代加入時報,曾擔任駐外記者和國際新聞編輯。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他:@NYTimesCohen。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