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观察」和「维族救助」(Uyghur Hjelp意译)研究中国国家统计局网页发现,在2009年至2023年公布的村落名字可见,在2.5万条位处新疆的村落里,有3652条村曾经改名,当中约八成涉及改正拼音或号码等琐碎而正常的改动,但有630条村落名字的改动却具有改变宗教丶文化和历史意味在内。
研究报告指出,凡提及宗教的,例如伊斯兰教中的苏非派导师霍加(Hoja)丶苏非派建筑物哈尼喀(haniqa);又或涉及新中国成立前之维族历史的,像意指皇宫的欧尔达(orda)丶有地位人士之称的苏丹(sultan,又译苏里坦)和博克 ( beg);甚至是彰显文化意义的,像意指圣殿的麻扎(mazar)丶二弦鲁特琴都塔尔(dutar),以及意即庙宇的美其特(Meschit),都统统被改掉
新改的村名中,最多见的是「幸福」(79条村)丶「团结」(69条村)及「和谐」(55条村),其次是「光明」和「博斯坦」(维吾尔语中绿洲的意思),分别有38条村以此为新名;另外就是「友谊」丶「红旗」丶「红星」及「前进」等
研究又发现,村落改名最频繁的时间段是2018年及其前後一年,近八成的村名改动在这三年发生。两个组织指出,这三年正是中国政府在新疆触犯人道罪行日益严重的时段,而喀什丶和田及阿克苏等车疆地区则最受针对,这三个地区亦是最多村落被改名之处
研究指出,由於资讯不透明,村落改名的影响未能全部得悉,但根据维族救助访问的11名维吾尔人得悉,改名令他们生活大感困惑,有人甚或寸步难行,因为有村民被关在中国政府的「教育营」太长时间,离开时因村名不符而买不到车票。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