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談的題目是在歷史上將來會怎麼定位中共,現在馬上問你中共像歷史上哪一個朝代,你直覺上會說它什麼朝代都不像,它超過任何一個朝代。這是第一種可能。但我勉強要你去比,你會跟誰比?秦朝,一比就比秦始皇,再有呢,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所以大家對中共認定是像秦,秦在中國歷史上代名詞是什麼—暴政,沒有第二個詞彙形容它了,就這麼簡單。
這樣的定義它可能不服氣,我還沒死就給我蓋棺,有些朝代是不需要等你結束就知道你是壞的。就像一個雞蛋打開,不需要全部吃完就知道這是個壞雞蛋,吃一口就知道你是壞雞蛋。那我們從政治學角度來看看怎麼定位中共?
第一個問題要談的是中國在傳統中它怎麼看待政治,它的政治理想是什麼,簡單說中國傳統政治理想是政治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從上面看它期望的是聖君賢下,賢明的君主平和的子民,它對整個社會的政治圖畫勾勒是這樣子的。
我們再講得準確點,在論語裡,孔子曾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我們怎樣管制老百姓,他講了統治的辦法,這就是政治學的一個部份,孔子說我們管制老百姓如果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我們如果引導老百姓用政治的力量用壓迫的力量去導政它,用刑法的方式去約束它,去端正它行為,老百姓就要企圖逃避刑法,逃避各種法律的制裁,但是他沒有任何羞恥心。孔子把這個事情看得非常嚴重,他說比較好的辦法是「導之以理,齊之以德,有恥且格。」我們教導老百姓時要導之以理,用禮節,禮貌或禮儀去引導,然後齊之以德,用道德去端正它,來看齊,老百姓既有廉恥之心又有人格。這是孔子的理念。這是傳統的儒家的政治的一些看法,當然還有其它的引申。
後來孔子的理念在春秋推行一段時間後發現不太實際,因為人越變越壞,春秋的人用理想等來教育好像有點困難,所以春秋戰國後漢朝開始就儒法雜半,儒家和法家學說並用來行使它的權力。法家的嚴行竣法來約束老百姓,和儒家的道德思想來引導老百姓。一方面用法律來制止和懲罰犯錯的部份,之前又用思想道德等更高尚的東西來約束你的行為,使你減少犯錯誤的機會。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儒或道德的部份,四維講的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這十二個字基本規範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上面要求的君王大臣,下面要求了子民,對在上在下的人的行為模式都提出了要求。所以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幾十個朝代來回更疊,每個朝代結束後都會對過去的朝代作出個總結,幫它寫個通史或全史來總結這個朝代。
總結這個朝代通常有幾個標準,文治是否發達,武功是否昌盛,吏治是否清明,民生是否富裕,風俗道德是否純厚。換句話說,中國的歷朝歷代在政治評論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道德標準。
這對大陸和台灣理解政治的朋友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政治有道德的一個面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歷史傳統上都是如此。中國這套辦法行了幾千年後,基本上在每朝每代都維繫了它的制度。那麼一個朝代到了末年大亂群雄並起,大家互相兼併征戰,最後統一之後,這個人不管是怎麼打到天下,最後他治理天下,他製造一套禮儀出來,一套音樂規範出來,用禮和樂來約束老百姓的道德,讓他們回到正常的生活上來。哪怕他起家不太光彩。中國一朝一朝物換星移都這樣走。
明教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