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至chenglap
導讀:
由於來源不同,用詞也不同。甚至觀點和角度同樣也不同。在我看來文章在用詞闡述上會更重視個體差異。
- 同質性
可以視為姨學中的共同體中的共同利益或意識形態。但姨學重群體,故使用大共同體,chenglap重意識形態,故以同質性來指代。多引用了最低共識這個詞彙(亦即承認個體不同)。
個人認為由於作者和劉仲敬的生長環境不同,他們在用詞上其實就表現出他們本身的意識形態。
- 八卦版
是台灣最大討論區ptt.cc的一個主要的政治板塊。
- 同質性低落
指的是姨學的流沙現象。此處沒有使用特別詞彙形容。
正文:
全地球能統一在同一個體制,例如單一民主制度的地球共和國底下嗎?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其他的不說,光是宗教就會在這個體制當中產生尖銳到幾乎不得不分裂的對立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大家已經是同源,也是打了幾百年才打到大家都主張和平,承認宗教自由,但這些宗教再和其他宗教相處,又是另一個問題,像同性戀等問題上也跟左翼有衝突。
如果要置於同一個體制下,這個體制其實就是自然地走向分裂的,如果不是激化成暴力,恐怖活動與內戰的話。能用民主的方式解決這些人的衝突嗎?就像你們看到那麼多原教旨主義者,以及狂熱信徒,或者霸權主義者一樣,他們不服從也不鳥民主,對於異見者的想法不是容忍而是鎮壓,消滅。如果體制不讓他們動手他們就會自己動手。
民主體制,雖然說是主張多元化,但實際上,他很講求社會的同質性。以及體制對自己保護的認同感。
民主體制當中,參與者和投票者,即使是自私,但至少他和體制與社會本身,需要有著相當份量的共同利益。每人的意見都不同,不過至低限度能對某些共同利益,有一定的共識,「最低共識」。例如臺灣和香港,為何能夠和正走向民主化,是因為這些社會本身同質性高,在某些事情上,共識比較通用。
例如臺灣,對大部份年輕人來說,「不被中共吞拼」是一個很客觀的共同利益問題(當然我從不否認有些人的想法就是come one babe)。整個臺灣的政治,是可以由這點作為出發點,然後再延伸上去,因為任何衝突,都可以有一個最高意識形態,就是不被中共吞拼當成衡量對錯的量度呎。無論有多少賣臺賊,至少你在八卦版,賣臺不會變成主流。
同質性越高,利益越一致,國家的決策就越明確和順暢,社會就很具有犧牲精神與自律,不論專制政治還是民主政治,都是一樣的。而民主政治本身是更為確立這一點。換句話說,民主政治的先聲,就是國族主義,當然很多人會說國族主義,愛國主義,是惡徒最後的庇護所。
可是也不要忘了,國族主義是一個確立大家的身份範圍,互相認同對方為同伴的過程,就像臺灣新一代,越來越傾向放棄外省人與本省人之爭,而認同這些有共同成長記憶的新一代,全都是「臺灣人」,是守護這個島對抗外來吞拼與侵略的同伴。慢慢地,定義臺灣人也由血緣,變成共同文化與成長記憶,這是很多西方國家都經歷過的過程。
臺灣正在走向國族化,這是我作為外國人,也是一個讀歷史的人,觀察到的事情,美國是很明顯的例子,白人與黑人,擺明血緣就不一樣,一樣可以大家都認同自己是美國人。共同認同超越血緣,臺灣也慢慢走向這樣。即使有很多上幾代的同質性低落,但現在的臺灣人,同質性越來越高。
如果沒建立這種同質性,就會有大量的人,參與這體制,卻不忠於造體制下的共同利益。我不講外省人。少點爭議,我直接講外星人,如果有一千萬外星人,他們的目的就是拿人類當糧食,然後就離開地球去別的星球。這些外星人空降到臺灣,我想你不會打算跟他來個一人一票,因為他們打從一開始目標就很明確: 吃光臺灣,然後就離開。他們的目標跟現在的臺灣人是完全對立的,他們也不在意臺灣人的生死,他們另有家鄉。他們可以出賣臺灣其他所有人,然後安然回鄉。
因為這變成了有相當數量的人,可以完全背叛甚至消滅這群體,然後沒有任何壞的後果,那民主體制就會難以運作,甚至是根本不能運作。
這也是為何中國大陸在民主化路上那麼困難的原因。
中華民國的建立,是繼承前滿清帝國征服而來的疆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大概就是少了外蒙古的中華民國。這個疆域裡面,具有非常豐富的氣候和地理分野,包括了大量宗教和語言,生活習慣以及意識形態,都全然不同的人,特別在新疆和西藏就更明顯。
在滿清的時代,他的形體維持,是靠中世紀帝國的方式。以軍事鎮壓,分而治之等傳統統治手段維持的。即使是關內十八省,維持他們結合的,便是經由科舉制度連結起來的官僚體制。所謂「漢人」,就是一群容忍被帝國統治,人生的希望,盲是透過考試當官的不同民族,但漢人之間的生活習慣,飲食,思想,語言都不一樣。害怕被帝國的暴力,統治,鎮壓,生存資源的抵制,是帝國維持的主要原因,一旦這種暴力與恐懼的統治瓦解,帝國也會瓦解。
也就是說,帝國的同質性,其實非常,非常的低落。這種中世紀帝國,社會的區分單位,是「家族」,同質性高的只有家族內部。所以這種社會很重視「關係」,除了各種治術外,裙帶控制了帝國的上下。去到現在的裙帶資本主義也是這現象的繼承者。
大家都是為自己的家族服務,能信任的,也主要是自己的家族,互相不視對方為共生死的同伴,家族與家族,人與人之間,不能信任,欠缺同質性,輕則是在體制中爭奪資源的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很容易就為了利益互相出賣或者以權謀私。所謂「華人最喜歡內鬥」,不如說,華人大部份時間並沒有把其他華人當自己人,真正的自己人是家人。其他華人根本是外人,外人和外人的戰爭,算內鬥嗎?
例如臺灣很不喜歡大陸有些人會說「我們只要臺灣島,不要上面的人」,這一句對於臺灣來說很霸道無理,但是對於說的人來說,他是沒有任何感覺,覺得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心裡沒有把你當成過自己人。套網絡上一句話說,他只想到自己。
當初梁啟超提出要建立「國民」,「國體」,就是針對這樣的問題,他理解到問題是滿清王朝底下的遺民,非常的欠缺同質性。國民黨的國民,也是建立在這種同質性的道路上。
未能建立這種同質性之前,要維持這個前滿清的形體,他的唯一結構,就是帝國,甚至科舉也必須借屍還魂(全國考試),否則他就會崩潰。所以去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結構就是帝國,一個官僚制的帝國。比起傳統的帝國,他其實更艱辛,因為他沒有「天子」,沒有一個人民無條件可以信任的統治權威,有些人勉強塑造「共產黨」代替天子,但這很沒有說服力。這也是為何「經濟發展是不能停下來」,因為大家是用這個經濟發展的利益,作為權威的代替品。
而發展同質性,也沒有很好的方法,靠的主要是強迫教育下,試圖(也不敢很大聲說)消滅各地文化的差異,將城市的樣子都變成盡可能相似,仇日也是很重要的點,因為抗日戰爭,對被侵略的恐懼和痛苦回憶,也是一個同質性,但是離今天的時間已太遠,不能再靠記憶,只能靠教育。但這是非常不可靠的,仇日這種事情很容易就能戒除,我以前當教師,看過很多大陸新移民的子弟,來香港時,也很痛恨日本人,在香港成長了十幾年之後再見他們,別說痛恨日本人,他們明顯對大陸更反感。
去到今天,同質性其實也沒有理想的高,而這個同質性的建立,已經經歷了百年,也不知道要再多久才能完成,也可能根本是無法完成的。而且這個勉強的同質性,凌駕於個人特質,意志和尊嚴,也產生了很多的反作用力。
所以會有這麼多人反對民主,因為他們有著那個繼承統一王朝的願望,他們知道或感受過,社會其實還是以家族為主,還是同質性低落,即使看起來有很多共同意見,例如「反對臺獨」,但真的講到切身時,這些東西很快就會消失,今天仇美的人,明天就移民了去美國。今天反對貪污的人,明天就加入了腐敗體制當中。
當到處都是說的話跟做的事不一樣的背叛者時,你能信任誰。帝國去到今天還是帝國,他就只能以帝國的方式運作和存在,未來也是一樣。
在民主化之前,比起那些沒意義的鄉村投票,中國大陸需要的是一個獨立公正的法院,然後實現憲法,再試圖開始保障宗教,言論,個人的自由與權益,讓社會學會尊重文化差異,分隔激烈衝突的文化,這些都是西方在民主化之前,已經開始做到的事情。但是帝國非常巨大而且強大,在各種高度集中的巨大權力與能使用的暴力下,少數人的意志又會摧毀這些原本應有的進展,有權力的人總希望能管住更多的事。
最後社會體制,不僅沒有改進,有時甚至向後退。跡像就是社會越來越從相信體制自善的力量,改為相信權力巨大的個人或明君,能夠帶來奇跡。過去幾十年都在反貪污,未來幾十年也會繼續反貪污,一直循環下去,希望出現然後又消失,直至所有人都認命,習慣,甚至走向自我欺騙,或者被同化成「現實就是這樣,你又能怎樣?」
臺灣因為歷史的因緣際會,其實是很幸運的,他已經建立了民主制度,社會的同質化,其實雖然跌跌撞撞,已有相當的成果。可是中國大陸的人民,是沒有臺灣人那麼幸運的。
個人評論:
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歡姨學,但假如一個事件的描述,在多個人、不同背景下推論出來的結果相近,你幾乎可以說這個結論是正確的,直到你找出更有利的證據來證明你才是對的。從作者的用詞很明顯得看出,他大概沒有讀過甚麼姨學的,不然他就會使用社會流沙化這種方便的句子,而不會使用社會缺少同質性這種句子來形容。
幾個堤防:面對中國的壓迫不要認命,不要習慣,不要自我欺騙,不要被同化,不要犬儒主義。
找出社會、社區、社群的同質性,形成共同利益,並形成相互信任機制。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