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反对追求理性的纯粹性和极致性?

还是我的老习惯,当我们谈一个概念的时候,我必须要对这个概念先下一个定义,以便确认它的边界、适用范围。如果你对概念的定义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指出并另行讨论。

理性,我认为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纯粹的看法,并以此为准绳,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及方方面面,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当我说理性的时候,主要是从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其他的概念。我们必须要非常明确自己的利益目标是在哪里。比如你是一个重金钱的人,你把金钱视为第一目标,那么你就应该处处,事事都想着做这一件事到底会增加会是减少你的收入。如果你是一个注重感情的人,那么你就应该考虑你的行为如何最大程度的去满足你的感情目标。理性的人,是要在生活中保持行动一致性。心里怎么想,就该怎么做。而不是经常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然后自怨自艾。比如某人嫌自己穷,这时候有高人向他指出,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但是这个人虽然想发财,却不肯付诸行动,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个理性的人。

我觉得理性是一个很中性的词。它可以适用于一切的人。不管你是君子,是小人,都可以把理性进行极致化。理性,就意味着你要会计算,能够知道一个行为的得失多少,并以此为指导方针,来确认自己的行动。比如关于早起这个事情。你如果觉得早起很有必要,可以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那么你就应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早起。当然如果你觉得保持持久的睡眠更重要,那么你就应该在床上多赖一段时间。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理性并不是一个唯一标准。比如并没有一个理性准则会告诉你必须要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要根据你自己的条件、认知水平,去确认你的行动方针。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小学生,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做出一模一样的应对选择。但是每个人,应该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之内,做到心和手是一致的。

我比较反感的是对“理客中”的批判。好像“理客中”就怎么的虚伪矫情了。当然,对“理客中”我的看法是:理性、客观,这没有问题。中立是咋回事?凭啥要我中立?我怎么就不能有我自己的立场观点了?怎么骑墙就可以了?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保持“中立”。理性和客观怎么就不可以了?有什么好批评的呀?

有些人开始不习惯我的行文习惯了,甚至觉得我精神异常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又不求每个人都能理解我的思想观点。不理解的那就不理解吧。
————————
我还是举例来说明什么是我的理性吧:
比如有些人认为用信用卡会让自己花钱变得更快,因此要选择使用现金。但是在我看来使用现金和信用卡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先不考虑时间上的先后性)因此我认为前者是非理性,后者是理性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