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乍看之下似乎有点白痴。毕竟现在无论在欧美还是亚洲国家,提倡女性权利的运动与声音,可谓百花齐放、无比兴盛。
本篇文章希望探讨一个哉问:为什麽谈论「女权」,仍是件重要的事情呢?
******
看脸的时代。
比较无争议的说法,是属于什麽政治身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仍然被高度看重。
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异性恋是双性恋还是同性恋?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是白人还是黄种人?是外省人本地人还是原住民?这些建立在团体身分的认同,深刻影响个体在政治、经济与社会上的活动与发展。
何必管内在?外貌最重要。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对此现象感到不满的群体,于是站了出来,希望申张被不公对待的正义。
女权,当然也是基于身分上的不同。以关怀女性群体为发想,争取权利的行动。
******
「女权到底是个什麽东西?」
关于女权,这类疑问随处可见。这并不是太令人意外,毕竟光是女性主义学说,内部就存在各派的不同见解。
普遍的观点是,女性主义并不是独断的一家之言,而是有许多取向。有的强调平等权利与政治机会、有注重女性在家庭中的处境,有些认为,必须冲撞父权制度,摆脱男性的控制;也有的则提倡应解构二元论,批判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就连看待性别的角度,也截然不同。有觉得男女之间,在做为一个人类的本质上,并没有差异;亦有一派主张,男性的本质好斗而具攻击性,女性特质才值得被赞颂。
女权到底是个什麽东西?从工作到婚姻、从政府到私人、从总统竞选到漫威电影。女权,可以存在任何領域。
******
「妳们怎麽攻击性这麽强呀?」
纸上谈兵尚且如此,那麽,走进现实领域,就宛如一锅群魔乱舞的大杂烩。
这些实际的政治主张,包括了改善政治参或职场环境,像是同工同酬、增长产假;或者是谴责被男性支配的窘境,譬如揭露性暴力与性骚扰行为;以及抨击女性在家庭被持续剥削,比如争取家务给薪。
上述的描述,尚且是民主国家的状况。对于身处于非民主政体、高压统治下的女性,所面对的,恐怕是雪上加霜的处境。连一张投票权都欠奉,又要如何改善两性间严重失衡的参政率?无法组织运动,又怎麽提高女性遭受性压迫的噤声?
******
为什麽我们该探讨「女权」?
我们当然应该继续探讨「女权」。调侃、戏称其为「田园女权」的论调,在每种网路社群都十分常见,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其实,我自己不得不承认。能够将这件事情说好的人,并没有太多。匪夷所思的是,台湾社会有不少以性别平等自诩的人士,还把基本概念或消息来源给搞错,解读出一些神奇的意见。
然而,这并不是理由。我认为在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能讨论性别议题,并谈论各种影响与问题的方式。可能过程中有许多摩擦与不快,但起码可以接受。
不过,所谓说的比唱得还好听。这个方法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迄今是个大问号。
(完)
附注:基于阿姨我在女性主义这块约略是个三脚猫功夫(我比较关心身分认同政治的近代发展),望抛砖引玉,进行补充。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