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好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需要做一个好人吗?

看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道”和“德”不可分离,却又有不同的含义。“德”的含义是什么呢?老子眼中标准的好人是什么样的?你自己又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德”之人?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善人,也有恶人。从古至今,有弃明投暗的人,也有弃恶从善的人。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师长教导做一个好人,但随着年龄增长,却愈发迷惑,迷惑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好人。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甚至疑惑自己是否应该做一个好人。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好人的标准充满了分歧,于是很多人在无意之间就活成了一个坏人。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道德经》里“德”的含义。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好人。1973年,考古学家在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帛书版的《道德经》。与通行版《道德经》不同,这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而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自此,有人就提出:《道德经》应该叫作《德道经》。这也从侧面说明,《德经》在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道家思想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为什么老子还要写下一篇《德经》呢?“德”的含义是好人的意思吗?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好人呢?在古代,人们一般认为:做到圣、仁、义、智、勇,就能够被称为是好人、有德之人。然而在庄子的《胠篋》篇中,故事里的主人公却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观点:在春秋时期,有个叫做“盗跖”的飞贼,他是威震一方的江洋大盗。这个人平常干着强盗生意,却以圣人自称,甚至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圣人,为什么呢?他说能找到一个房间的宝贝就叫做“圣”;能身先士卒的去偷抢,叫做“勇”;能主动为同伙断后,叫做“义”;能制定一个偷盗计划,叫做“智”;最后能够合理分赃,就叫做“仁”。“盗跖”的观点听起来确实有些讽刺,但也能从侧面说明:好人并没有什么固定标准,每个人眼中的好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为什么会迷惑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好人呢?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茶馆》的话剧。故事发生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老北京的裕泰茶馆里,来了一对衣衫不整的母女,小女孩头上插着一根草标,也就是要卖身的意思。茶馆算是一些老贵族休闲的地方,所以看到这种身份的人进来,众茶客也感觉稀奇。后来,老东家秦二爷直接让跑堂的将她们赶出去。而正直善良的常四爷听到后则对秦二爷冷嘲热讽,他讥讽有些人这么有钱,也不见得他能接济穷人。随后他又向伙计要了两碗烂肉面,送给了这对母女。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常四爷无疑是有德之人,是个好人。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会让你的判断改变。秦二爷说:一碗烂肉面救不了国、救不救穷人,也不在这一碗烂肉面。想要救国,就要开工厂,办实业!到了这里,身份就出现了变化。在我们眼里看来,与常四爷相比,秦二爷是个大德之人,是个大好人。但接下来,又出现了变化。若干年后,秦二爷办了一辈子工厂,最后家产散的一干二净:先是被日本人抢,后又被自己人抢。抢来抢去,工厂落到了别人手里。于是到了老年,办了一辈子工厂的秦二爷,得出一个道理:他说有钱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也许你能看出,在这时,秦二爷心底真正的疑惑就是:自己立志成为一个好人是否错了?我们不妨从《道德经》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老子看来,道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而德,就是依照世界的运行规则去做事。这一点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论述。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德之人。我们先看一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章可以说是整本《道德经》最难理解的一章,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首先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德者不彰显德名,这才是有德。一个人做了有德行的事情,是发自本心的,他不是为了获得名利,这才是真正有德的人。真的想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弄清楚老子口中的德是什么。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什么意思呢?孕育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个就叫做“玄德”。就好比是说我们养育后代,却不将其据为己有,不干涉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做他自己,这个就是上德。这样说来,老子还是不赞成“养儿防老”这种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来养育后代的。按照老子的观点,就像天地一样,生育了万物,本来就是要让生命按照他该有的样子活出他自己。如果只考虑“养儿防老”,这不是亲情,而是更像是一种交易。在这里,顺其自然就是上德,养儿防老就是下德。接着,老子又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这其实是无德。如果一个人通过嘴巴到处想让人知道他是一个有德的人,那他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德的人。
  为了理解这个“不失德”,我们不妨以老子的角度来看看儒家所讲的“德”。儒家口口声声让人们做有德之人。封建社会的儒家制定了严格的伦理道德标准,也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宣扬这些“德”的标准,并号召人们去遵守。这其实已经变成了口头上的“德”。在老子看来,儒家的德大概率会成为帝王统治的手段。帝王会以各种道德标准作为准则来要求自己的民众,比如说“忠诚”。帝王想让臣子忠诚,甚至还制定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霸王条款。臣子们不觉得可怕,相反感觉正义凛然。统治者大行其道推崇那些三纲五常的时候,他们自己真的会遵守吗?而老子眼中真正有德的帝王应该是: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个才是“玄德”。一个人从出生时,那些人性里的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人渴望自由,渴望平等。但如果一个人非要营造自己那个“好人”标签时,其实他就已经变成了无德之人,或者说伪君子。这个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则,人们出生时有自己的天性。但是为了儒家的道德标准,为了得到长辈的认可,只能被迫的学会伪装,伪装成一个世俗的好人。这难道真的是有德吗?当人们带上了面具,学会了伪善,其实更容易滋生罪恶。
  我们举个例子,在一片草原上有羊有狼,我们到底应该帮助狼还是帮助羊呢?帮助羊,狼就要饿死,帮助狼,羊就要被吃。面对这种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不插手才是德。同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当一个社会刻意强调某种特定的道德标准,就容易破坏整个“生态”,还会因此催生恶。比如爱国,就像马克吐温说的:政 府只是一个仆人,一个临时的人民的仆人。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决定谁是爱国 者,谁不是爱国者,不能成为它的特权。人性的本能就是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再成全他人。但千百年来流传的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让梨却非要人放弃自己需求,学孔融让梨,这样就是有德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讨论。

  什么是上德。我们接着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译文的大意是:上德者顺应自然不强行作为,因此也就不会固守着某一所谓的道德去作为;而下德者却总是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去作为。出于仁爱之心的人是不恃德名不摆道貌的;出于道义责任感的作为则是为了显摆德名。;出于礼仪轨范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人们就会想打破自然,强行为之。上德与下德的区别,就在于“无为而无以为”和“为之而有以为”。上德之人遵守自然规律,不凭借主观意愿做事。而下德之人,却始终不能放下某一个所谓的道德规范,最终反而破坏了自然之道。有这样一个故事:前方有一条大河,一个大和尚、一个小和尚、一个妇女,三个人碰巧一起过河。大和尚见妇女过不去,就将妇女背了过去。走了几里地之后,小和尚忍不住问:师父你怎么能碰女人呢?大和尚说:你还记着呢?我早就把她忘记了。这个就是上德和下德的区别。上德之人凭利万物的自然之道去做事,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也不受那些所谓的道义标准的影响。而下德之人却固守着某一个所谓的道德规范。有些人讲仁爱、讲义气,如果没有人回应,他就要大肆宣扬。这样反而容易把自己变成无德之人。我们再接着往下读,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个比较好理解,但却是理解老子口中德的关键。因为社会失去了道,这时人们才开始强调“德”。也就是说,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则,这才需要“道德标准”去约束。如果道德标准也变成了口号,就出现了“仁”,没有“仁”,就出现了“义”,没有“义”,就出现了“礼”。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也就是说,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乱世出现的开端。比如说“周礼”,因为仁义道德丢失了,这才需要礼。这个“礼”的标准,是一些日常行为,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到,所以这个“礼”太容易伪装了,太容易被人利用。
  我们继续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什么意思呢?前面那些“仁”、“义”、“礼”,试图用华丽的手段伪装成有德之人,其实只是有道的外表,但却是愚昧的开始。之前看过我们解读道德经的影片的朋友都知道,道家思想中没有善恶之分的观点。没有善恶的标准,那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其实,老子强调的是道。我们不用管羊是善是恶,也不用管狼是善是恶,生态系统有它的运行规则。我们不去破坏,就是上德。满口仁义道德,就是有德之人吗?我们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如果他只注重仁、义、礼,但却违反了自然之道,这样的仁义还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他利用他人的工具罢了,他还是一个无德之人。其实,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有提及:“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社会大兴仁义的时候,说明大道已经消失了。人人看起来都很聪明的时候,真诚就消失了,伪善就出现了。社会之所以强调孝道与慈善,是因为很多人已经六亲不认了。国家混乱的时候,忠臣就出现了。在老子看来,一个社会大肆标榜道德标准的时候,是因为这个社会大部分人已经不遵守自然之道了。但人们并没有从根源解决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些新行为的标准,来弥补道的缺少。于是规则越来越繁琐,直到整个社会崩溃的那天。这个思想是否正确呢?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欢迎留言讨论。
  回到老舍茶馆的故事,常四爷有上德吗,秦二爷有上德吗?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答案。在道家思想看来,古代统治者宣扬儒家道德标准,把每个人变成了道德的奴隶。这反而让那些提倡道德的人利用起来,为自己统治他人服务。当然,老子不是让我们彻底放弃道德标准,而是说只有在大道之内的道德才是上德。而那些口头上的仁义道德,反而成了祸乱的根源,这不是真正的仁义道德,也不是我们所向往的仁义道德。那么,“德”和“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听完了上面的解析,你现在理解的“德”又是什么样的?“德”和“道”的关系。简单来讲,《道德经》中的“德”不同于人们现在所说的“德”。人们现在所说的“德”主要指人的德行和德性、是一种高尚情操。而《道德经》中的“德”是“道”在万物在世间的体现,是人类按“道”的客观规律行事。总的来说,“德”的含义归纳为三点。首先,“德”就是“得到”。在古汉语中,“德”等于“得”。老子所讲的“德”有“得到”、“获得”的意思。得到了什么东西呢?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弟子庄子这里找到答案。庄子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说:“万物得之于道者称作德”。万物得到道的那一部分,就被称为“德”。从这里来说,“德”就是万物遵从了自己的本性或禀赋。“道”本身不可见,“德”就是它的本性或禀赋的具体表现。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与“德”有两层关系:一是主从关系,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虽然是广大的,但它完全遵从于道。“道”是“德”的来源,“德”是“道”的承载。二是合作关系,“道生之,德畜之”,道产生了万物之后,由德来蓄养万物,二者相互配合。其次,德是道与万物的中介。“德”有两个作用:一是要保证道是万物运行规律的属性,二是使道能作用于万物。道具有超越性,它不随万物而变化,也不随万物而消亡。道与万物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介,才能作用于万物。这个中介就是“德”。最后,“德”是万物的自然属性。树有树性,花有花性,一样东西生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变成别的东西。老虎生下来是老虎,它身上就会具有老虎的本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的动物世界中,有一头狮子从小与其它动物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它突然听到别的狮子的叫声,就意识到自己与身边的这些动物不是同类,于是它循着狮子的叫声,回归到了狮子的群体。这就是万物的属性。黑格尔说:“自然的就是必然的”。宇宙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属性,这个属性形成后,它就是必然的。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更替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必然现象。到了夏天,天气就必然炎热,到了冬天,气候就必然寒冷。《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中说:橘生在淮南就是橘,生在淮北就是枳,虽然树叶相似,其实味道完全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水土不相同。万物顺其自然的禀赋而生长,才不会失去特定的样态。万物的千姿百态,自然的生态平衡,就是德的杰作。所以,道家主张“顺物自然”,让万物按照自己的“德”,按照自己的禀性去发展变化。人与万物相处的原则就是“无为”。老子讲的“无为”就是不要违反自然规律,按照事物的规律和属性去行事。万物在自然状态下按照自己的“道”去生长,这就是万物的德。人类遵从自己的本性,遵从自然之道行事,这就是人类的上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