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最近表态 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不仅在国际以及俄罗斯媒体中让人们窃窃私语,哪怕在墙国内部的媒体和自媒体也允许公开的讨论关于中国要跟俄罗斯保持距离,甚至是直言切割。
先来梳理一下时间线
1.关于中俄关系在乌克兰开战之前,因为有近似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无限连任的执念,习与普京之间关系逐渐升温,各种私人互动,以及合作协议数不胜数。
2.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说中俄关系上不封顶。 中国著驻乌克兰大使馆告诉在乌中国公民挂出中国国旗保证安全,其背后逻辑为中国方面判断俄罗斯催枯拉修般的占领乌克兰后会对中国公民手下留情。
3.结果事与愿违俄罗斯的虚弱暴露无遗,在这个期间中国在外交上很尴尬,既不敢给无视西方的警告援助俄罗斯,也不想对俄罗斯把话说绝,在两者中间虚与委蛇。
4.一直到梅德韦杰夫访华,把窗户纸捅破,中国也被迫做出了选择,才有了秦刚“三不“的中俄关系表态。但是这将近一年以来的战略误判最终弄的里外不是人。
然后再来看一下台海局势最近的的变化。
按照中共最初的预想,如果俄罗斯摧枯拉朽的占领了乌克兰,他们只需要吆喝几声说是北约拱火,然后占领之后一旦成为既成事实,那么至少欧洲看在能源的面子上不会制裁俄罗斯,而美国最终也将被迫接受。那么最终中共只需要嘴炮表示支持即可。形成一种中俄背靠背,一起跟西方谈判要的价码更高的局面。而这个背靠背上不封顶的战略构想中俄罗斯可能会作为中国武力攻台被制裁后战略资源的保障方。当然如果是我,并不敢就这样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俄罗斯,但是习大概率是有这个想法的哪怕是赌一把。而且彼时他对中国经济的现状以及产业链不可逆的转移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在他的构想中认为按照中国经济的体量,以及西方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大概率不会像制裁俄罗斯一样制裁中国。
但在现实的情况是,哪怕是秦刚表态“三不“之后紧接着就被美日韩联合部署打脸,直接热脸贴了冷屁股,说实话所谓的对日韩签证更像是对这个事情的找补。而中国的经济以及财政危机已经成为了正在进行式,也大大的限制了中国对台的备战能力。并且随着产业链转移以及双方经济关系的不断的弱化最终也会大大增加中国动武之后被制裁的可能。而与此同时上面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环还在于因为在俄罗斯眼里中共背信弃义的行为最终导致双方互不信任。不仅不会在中国因为对台动武的制裁来临之后给与中国战略资源的保障,反而可能利用这个拿捏中国从而修复它与西方因为入侵乌克兰儿陷入僵局的关系。而这一点大大的削弱了习近平对台动武的冲动。如习读过欧阳修的《朋党论》他应该能从中准确的定位中俄关系。
而现下美日韩的备战行为首先会让中国感到在当下财政压力下进行军备竞赛力不从心。而中国经济不可避免的结构性走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产业链的持续转移,从而越发加大在台动物后被制裁的风险。所以现在看起来习近平所谓的”时间在我,东升西降”可能是最大的战略误判。而他最近防疫政策的突然转向,似乎一下子把他拉回到了之前从未认真考虑过的现实。并且他的一句:”中国这么大…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似乎被外界解读为有认怂的成分。同时也对让全世界都看明白了,这是有个吃硬不吃软的人,因此未来像日韩这样的备战与施压可能还会源源不断的出现,从而进一步压缩武统,台湾的收益与风险比,迫使其永久性的放弃该念头。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