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写中国通史的一些思路
刘松萝
1. 编写一部新的中国通史的必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想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编写一部中国通史。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目前阅读的通史受政治观点的影响太大,而老前辈编写的通史则不能够反映历史研究后来取得的成果。还有,前辈编写的通史有的可读性不够,有的脉络不够清晰。
之所以想自己来做,是因为自以为有一些独到而务实的思路。
这是一个难以胜任甚至难以完成的工作,故而首先把编写思路整理出来。
2. 肯定和继承前辈的成果
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翦伯赞、范文澜先生编纂的中国通史,都是值得借鉴的。
张荫麟先生未完成的《中国史纲》,日本人内村湖南先生的《中国史纲要》,在思路上是很有启发性的。我还想说,孙仁宗、楼均信、王正平先生编写的《绘画本世界通史》(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版)具有公允的历史观和气势磅礴的叙事,也值得借鉴。
3. 不标新立异
不否定前辈的工作,继承前辈的成果,自然会引出以下的看法:将要编写的通史并不是一部全新的通史,也不宣称应用全新的手法,甚至不追求新手法。
经验告诉我们,试图构建全新的历史,比如阶级斗争史学,儒法斗争史学以及潜规则史学,结果都是很糟糕的。另外,我也反对应用类似“大历史”一类的概念,因为我们并没有理由证明前辈所写的是“小历史”。
4. 编写的是“正史”
将要编写的通史是一部“正史”。
所谓正史,是说在记述当中,政治生活、政治斗争和统治者的活动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对于历史事件,将使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如果有评价,也主要依据当时的标准,适当参照现代标准。
对于统治者的行为,并不刻意批判。对于其中的暴君,对其残暴的一面进行谴责。
5. 仍然是帝王将相史
梁启超先生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鲁迅先生认为,所谓“正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尽管如此,将要编写的通史仍然要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帝王将相的活动。原因很简单:在古代社会,帝王将相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无法忽视。
另外,每一个帝王的名字,实际上是时间的刻度。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