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并不是国学骗子们自诩的阴阳历

当前世界的主导历法,还是公历。

公历的本质,就是太阳历,也就是以地球绕日一周为一年(365天)。严格意义上,公历上的月,并无实质意义,因为公历的月,并不是月球绕日一周的时长,那只是一个规定。

农历的本质,就是太阴历, 也就是以月球绕地一周为一月,农历十五,月必圆,因为这个太阴历表达的就是月地位置关系。但并不是月球绕地球12周恰好就等于365天,远远不足,误差很大,天文意义上的年(365天)的信息就丢失了。因农历12个月不足365天,一定年限通过闰月的规定去调整补齐,避免正月跑到酷暑天去。比如,今年农历兔年,闰二月(两个二月),年前立春一次,年尾还要立春一次,全年384天,这个384天,并不具备天文意义。

但人类的整体的生产生活,比如春播秋收,同月亮关系并不大。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在农历上补充了24节气。24节气,本质上,具有日地相对位置关系的天文意义,所以,24节气,同公历(太阳历)几乎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夏至,就落在公历6月22日,冬至,就落在公历12月22日,春分,3月21日,秋分,9月23日。相反,24节气,落在农历上哪一天,并不固定,必须在农历上批注出来。

你不能说这样的批注合订为阴阳历,比西方的公历先进,没这样的说法。如果此逻辑成立,那公历上把月圆月缺也批注出来,岂也不是阴阳历吗?

实际上,批注的东西本身应该不纳入历法体系的,如果我在农历或者公历上批注火星历,那岂不是成了阴阳火星历。我们在接受公历之后,24节气本身,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我们知道最冷就是1月,最热就是7月,2月该播种,10月该收获。

农历和24节气,现在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指导生产,而是同很多传统节日分割不开,比如8月15的中秋,24节气的清明,都是传统节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