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说朝鲜的课文,我们的也很神话
别老说朝鲜的课文我们的也很神话。。。(2010-02-24 11:26)
飞机遇险的时候
①1946年1月, 周恩来 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 叶挺 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②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 严重 。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③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 周恩来 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 周恩来 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④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⑤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质疑之处:
一.第二段前面说到“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但是这一段的结尾又说“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既然机身都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那么机械师又怎么能打开舱门呢?舱门不是被“厚厚的冰甲”冻住了吗?机身上有厚厚的冰甲,那舱门又怎么打得开呢?
二.如果舱门真的被打开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在空中,机舱内的气压比机舱外的高。如果打开舱门,由于气压的原因,高气压就会向低气压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么,机舱内没有固定的物体都会飞出舱外去,包括人,这是很危险的。另外,因为是在寒流中打开的舱们,冷空气会迅速进到机舱内,人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冻僵,很难活动,时间长了甚至会被冻死,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如何能安全地走到小扬眉面前并自己解下身上的伞包呢?
三.跳伞是一项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动作要领和技术规则不要说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大人在短时间内也绝对不可能学会。这一点经验常识,周恩来不可能不知道,就算是他,没有经过长期正确规范的训练他也不会用降落伞。所以,即使周恩来把降落伞伞包给了小扬眉她也不会用。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把伞包给了小扬眉呢?如果是要安慰小扬眉的话,他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然后告诉她准备和叔叔一起跳不是更能安慰小扬眉吗?他这个成年人使用降落伞不是比一个小孩子更可靠些吗?
这个就是神话了。。。
别老说人家金正日
草帽计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
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走着,走着,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飞机声,敌人来了。贺龙同志一看,镇定自若,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侦查员前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时,正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葫芦里又在卖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就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这时,蒋介石的一团反动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白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匪军官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白军毫不介意,知道是飞机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顿时喜出望外。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地俯冲下来,对这批“红军”,轰隆隆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横扫,直打得这一团白军官兵血肉横飞,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称快,各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课文摘要】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
【诊断】
商务版《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 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这一事件,但传记中没有记载,并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在1886年。
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