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去中化」、「在地化」生產已逐漸成為趨勢,考驗臺商的反應能力。在中國經商近30年的臺商廖金漳表示,有中共在,中國經濟很可能失落50年,他更奉勸想在危機中進入中國的臺商後進,「現在如果還貿然到對岸,必死無疑。」
廖金漳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談到,自己在中國經商數近30年,最終雖讓出在中國的製造基地,回到臺灣,但這些經歷讓他更澈底的認識中共的黨文化。
談到自己當初選擇到中國投資的原因,他說,與許多臺商一樣,在1995年時,面對臺灣的「中等收入陷阱」,員工薪資水準壓縮到企業利潤,且當時商界盛傳「留在臺灣等死,到中國才有出路」等氛圍,讓他毅然決定選擇西進,轉戰中國市場。
在全盛時期,廖金漳曾在中國有3座工廠,涉及製鞋、運動用品與化工產業,更是法國運動用品賣場迪卡儂(Decathlon Groupe),以及德國知名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的合作夥伴,月營業額在100萬~300萬美金(約新臺幣3,100萬~9,300萬元)之間。
中國人受黨文化影響 做生意沒底線
他說,自己選擇回到臺灣,原因之一是感到與中國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
「我們一般的臺灣人在做生意,競爭對手都是臺灣人,我們知道底線在哪裡。」廖說,「但跟中國人去競爭,會發現他們沒有底線。」
打價格戰是中國商人最擅長使用的爭取市占率模式,這讓廖無法苟同。他說,市場可以養活10家廠商,最終會被中國人玩成剩1~2家,且會因不斷打價格戰,導致自身面臨高成本、低利潤的窘境,市場萬一出現一點風吹草動,自己也難以再走下去。
他認為,這種文化絕對是中共養成的,他們無形之中在教育人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特別是在人與人之間一見面時,他們心裡想的是「你跟我下跪,還是我跟你下跪」,全社會都在比較高低,「這是一種鬥爭文化,與自由社會倡導的民主、平等的理念截然不同。」
北京亂限電與清零 讓他動念離開
而真正讓廖金漳決定放棄中國市場的關鍵原因,是近年中共為了保政權,視企業與經濟發展如糞土的態度。他說,中國其實不缺電,但在2021年卻發生大限電,他們的工廠一週得停電2~3天,地方當局無法給出合理理由,因為影響到產品的交貨期,「當時就動念,想說該走了。」
在中國市場走過近30年,最後回來臺灣,廖並沒有對自己過去的決定感到後悔。不過,他說,如果當時有更多的深思熟慮,他或許不會去中國,但他也坦言其中的難處,「我們這代人面臨的產業難題,並沒有其它經驗可以參考。」
沒去中國的企業 發展並沒有比較差
「回頭看那些沒去中國的商界朋友,他們的發展沒有比去中國的差。」他說,「當年『戒急用忍』的方向也許才是對的。」
廖說,「沒有真正在中國待過,不會曉得它們的矛盾,臺灣很難真正理解中國,現在如果還貿然到對岸,必死無疑。」
臺資只占3% 卻創造中國50%外匯
他說,臺資只占中資的3%,卻幫中國創造50%的外匯,「如果臺商把工廠移到印度、越南,還是會跟臺灣買原料;但臺商全數撤離,我想中國的外匯將遭到重擊。」
另外,近年中共以各種「惠臺政策」,吸引臺灣各領域人才西進,今年外資、外商大舉加速撤離中國,外界擔憂中共或再啟動惠臺手段,招攬臺灣的資金、技術填補空缺。
廖認為,這是假政策、假議題,大多好處都被兩岸買辦系統給「吃光了」,「天天講惠臺,我完全沒收到什麼好處,錢在哪裡?」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