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elbourneasiareview.edu.au/are-taiwanese-people-our-family-chinas-cultural-representations-of-taiwan/
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特别行政区规定以来,“一国两制”原则一直是北京对台湾的首要方针。尽管中国政府声称中国和台湾的统一符合“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但很少有研究深入探讨中国公民对台湾的实际情绪。他们的观点是否一致?他们都认为台湾人和中国人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吗?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对台湾的文化表征,包括电影和文学等媒介,以说明中国人对台湾的看法实际上是非常多样化的。
中国与台湾(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之间的海峡对峙是世界上最敏感的问题之一。 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战败的国民党及其残部和约百万平民则撤退到台湾。 1895 年至 1945 年期间为日本殖民地,人口约 600 万,其中包括台湾本地人和原住民。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关闭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国民党统治台湾,岛上民众与中国大陆失去联系。直到1987年,台湾解除了长达38年的戒严,海峡两岸也放松了旅行禁令,流亡台湾的战争移民才最终获准前往中国探望家人。
在四十年的分裂和五十年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台湾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并形成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特征。尽管台湾人民一致认为台湾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实体(中华民国或台湾),但统一始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标,其提出的管理台湾的解决方案是“一国两制”政策。 1979年,中国前总理邓小平在《告台湾同胞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承认两地差异的“两制”理念服从于“一国论”,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是台湾的祖国。台湾人和中国人被描述为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同胞,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荣耀”的共同责任。北京不断地使用这些“家”和“家人”的比喻来强调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的亲缘关系、情感纽带和共同文化。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两岸一家亲”言论就是这种“一家人”话语的最好例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社会交流日益密切,对北京自上而下的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大量台湾人进入中国长期和短期居留。除了国共内战移民和台湾游客回国的浪潮之外,台湾企业家也将工厂迁往中国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带来了数千名台湾专业人士及其家人。尽管台湾与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初的文化互动是一条单行道,但随着台湾文化产品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在中国大陆流行,影响了普通中国人对台湾的看法。中国人仍被禁止前往台湾。
即使自 1987 年两岸互动恢复后,北京仍然严格控制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中“台湾”的表现和诠释方式。 2004年郑洞天的 《台湾往事》是1987年之后第一部台湾题材的电影。两年后,尹力的电影《云水谣》问世。这是第一部高销量的“主旋律电影”,这一电影类别的特点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来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并在国际上推销国家。两部电影中的台湾形象很大程度上符合国家大统一的话语。对台湾人物的刻画也符合北京的想象: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根据张克辉写的半自传剧本改编的。张克辉1928年出生于台湾,1948年移居中国。他是台湾最有成就的人。他于1998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从张的一生发展而来的台湾人物崇拜共产主义、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尤其是《我的苦乐参半的台湾》,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人”话语,讲述了一个台湾家庭在日本殖民时期忠于中国、视中国为永恒家园的故事。
然而,非政府资助的文化表现却讲述了另一个故事,显示了中国艺术家对台湾的不同看法。王全安导演的上海话电影《团圆》是这一主题的极少数成功通过中国审查并在中国上映的作品之一。本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两岸家庭团聚的问题。《天各一方》荣获2010年金熊奖最佳编剧奖。经过漫长的审查过程,该片最终于2013年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合家欢聚的日子里完整上映。然而,王的电影质疑台湾人和中国人在分离四十年后幸福团聚的可能性。该剧讲述了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而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军人刘燕生与妻子玉娥重逢的故事。刘的台湾妻子去世后,刘返回中国看望玉娥,计划带她去台湾。但玉娥却嫁给了温柔随和的解放军战士陆善民,并组建了新的家庭。陆为她牺牲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还抚养着刘和玉娥的儿子。刘燕生的归来差点让陆和玉娥的家庭破裂,因为陆好心,答应与玉娥离婚并放她走。影片最后,玉娥决定和陆在一起。因为刘的来访,她体会到了爱的意义,也从陆的身上看到了爱的意义。
在整部电影中,刘燕生被表现为一个局外人,甚至是不受这个中国家庭欢迎的“入侵者”。导演通过对忠诚而负责任的陆与热情而自私的刘之间的高度寓言对比,表达了他对两岸关系的看法,表明台湾与其说是中国大家庭的一员,不如说是一个尴尬的“局外人”。 ‘刘的告别聚会上的一个场景就体现了这一点。天开始下雨,玉娥、陆和家人互相帮助挤进门口避雨。只剩下刘一个人在门口,显示出他的“不归属感”。虽然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同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观点,但它显然也挑战了政府的宏大叙事,表明两岸统一并不像北京宣传的那么容易和无忧无虑,而普通民众的两岸团聚可能充满痛苦和冲突。
与台湾题材的电影数量十分有限相比,2008年台湾解禁后,中国年轻人,尤其是80后,开始热衷于书写台湾。这些文学作品很多都是首先传播的。在线,然后,由于它们的受欢迎程度,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作品多为散文,以作者在台湾的生活或旅行经历为主,特别探讨两岸文化差异。它们主要是在2008年至2016年马英九担任台湾总统期间制作的。马英九以更容易接受北京的“一个中国”政策和鼓励两岸交流而闻名。随后,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监管也被认为更加宽松。例如,取消中国普通游客赴台旅游的禁令,允许更多与台湾相关的文化产品在中国出版。王全安的《分开》就是在这个时期上映的。
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直航于2008年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获准组团前往台湾。从 2011 年起,允许自由行游客 (FIT)。据台湾观光局统计,2008年至2016年,大陆游客超过2100万人次;也就是说,每年有多达27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访问台湾。此外,2010年,台湾政府通过法律,允许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到台湾接受高等教育,大陆学生也可以在台湾作为学生居留数年。尽管北京在2019年暂停了散客许可,并在2020年暂停了学生许可,但近10年与台湾和台湾人的直接接触影响了普通中国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台湾地理学学者伊恩·罗文(Ian Rowen)认为,即使海峡两岸的旅行禁令放松,北京仍然通过将民族主义和领土主义话语融入旅行团体验中,有效控制了大多数中国游客对台湾的了解。相比之下,中国自由行游客可以更自由地探索台湾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国大陆知名博主/作家韩寒的《太平洋的风》是一位独立旅行者的自述。这是一篇简短的散文文章,于 2012 年首次发布在韩的微博上(随后在 2020 年代被屏蔽)。发布第一天阅读量达40万次,分享量达17万次。这篇文章引发了中国年轻人对台湾与大陆文化差异的广泛讨论。韩国瑜盛赞台湾的文明。他讲述了自己在出租车上丢失手机的经历,很快就被诚实的司机归还。他批评中国的“狼文化”,认为这种文化鼓励竞争和算计,并表示他在普通台湾人身上看到了善良和好的性格。韩还感谢台湾和香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免受中国文化和政治灾难的损害。汉族选择使用更广泛的术语“中华”和“华人”,并避免使用更具政治性和民族主义的术语“中国”和“中国人”;宣称台湾是“世界上华人最好的地方”。北京的“一国”话语在韩的作品中被削弱,台湾文化被解释为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更好的制度”。
韩寒在文章中称自己是台湾的“异乡人”,这引起了许多中国学生作家的共鸣。 2011年,第一批约1,000名中国学生抵达台湾。 2012年和2013年,他们出版的书籍多达10本,其中大部分围绕学习/生活经历对文化认同的影响。这些作家同样称台湾为“异乡”,以表明他们在岛上的流离失所。同样在台湾留学的社会学家胡俊峰指出,当许多中国学生意识到台湾人民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不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祖国时,他们感到强烈的失落感。蔡博仪的作品《我在台湾,我正青春》在台湾和大陆两地出版,她写下了自己被台湾人视为“他者”的经历:
“我已经习惯被台湾同学称为中国人了。我不再和他们争论了。我很难过,但我已经没有动力和立场去冷嘲热讽地问他们“你不是中国人吗?”他们确实不认为自己是。现在我顶多回复:“请叫我大陆人。”
随着台湾民族主义的快速发展,像蔡一样留在台湾的大陆学生感受到了台湾人在政治和文化上不同方式的疏远。两岸政治学者张克认为,这样的经历激起了许多中国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甚至对台湾的反感。
张艺文是唯一一位多年来在大陆连续发表台湾文学作品的大陆作家。张女士于2010年作为交换生移居台湾,并从2011年开始在台湾攻读博士学位。 2017年离开台湾之前,她已出版了三本有关台湾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详细的描述台湾中国学生心理转变的文献。她创造了“台湾梦”一词,指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一代对台湾过于理想化的想象,认为台湾是现代、更文明的中国。她认为,这种印象是基于台湾的电影、电视剧和文学。对她来说,所感知的“台湾”并不是真实的地方,而是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这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不满。张的作品描述了她移居台湾后的文化冲击,她的孤立和流离失所,以及她作为岛内外国人的地位的调整,以重新认识台湾。在《因为梦想你离开》的尾声中,张说她对台湾的感情就像认识一个人的过程:“我渐渐地认识了他的善良、艰辛和悲伤” 。他也了解了我的偏见和固执。我们的关系看起来如此亲密,但却很偶然。”她说她对台湾产生了一种感情,但她不确定这种感情到底是什么。尽管张的作品以个人情感为中心,很少触及政治问题,但她的叙述表明,中国作家如何对台湾以及两岸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她暗示,两岸问题缺乏直接的解决方法。
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两岸探亲互动已有36年。尽管北京致力于“一个中国”和“一个家庭”的话语,但它受到了一些与台湾有直接接触的中国人的挑战。我在这里讨论的文化表征展示了中国作家和导演对两岸关系的不同解读。虽然这些文化作品的观点可能相互矛盾甚至冲突,但它们表明普通中国人对台湾的感受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样单一,而是动态和多样化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