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产灭活与mRNA疫苗有效性对比,目前世界范围内缺乏足够的客观的数据分析。最新的香港发布的新冠疫情数据分析报告
《2019冠狀病毒病死亡個案報告初步數據分析(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2月21日00: 00)》 对二者在死亡率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该报告得出的数据来看,国产灭活和mRNA在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差距在打满三针的情况下似乎并不是很大,只有2倍左右。本文作者并非专业人士,只是打算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点不一样的看法。
对于疫苗有效性的对比,有以下几个难点
1. 致死率的定义是死亡人数占感染人数的比例。这里面死亡人数相对比较好统计。但是感染人数则比较难统计。主要原因就是很多感染的人因为症状很轻并未被统计进来。
2. 随着辉瑞和默沙东新冠特效药的大面积使用,特效药对疫苗本身的有效性研究将造成干扰。也就是说,一个打过疫苗和使用特效的患者逃离死亡的原因到底是疫苗还是特效药的作用无法确定。
3. 大面积使用国产灭活的地区不多。很多之前注射国产灭活的海外国家后来都选择补种mRNA。中国大陆方面数据的缺失和不可信任。
针对以上难点,本人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发现国产灭活和mRNA之前在致死率的保护方面有效性的差距恐怕没那么小。
思路如下
1. 当疫情大规模传播时,一个地区的传染率基本稳定,可以尝试使用地区总人口来代替感染人数。
2. 选择一个疫苗已经大范围接种但是特效药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时间点的死亡人数。这里选择2022年初全球几个地区的死亡峰值时的7天平均死亡人数。
国家/地区 | 总人口(百万人) | 总死亡人数 | 每百万人死亡人数
美国 | 331.9 | 2650 | 7.98
加拿大 | 38.25 | 165 | 4.31
英国 | 67.33 | 240 | 3.56
法国 | 67.5 | 340 | 5.04
德国 | 83.13 | 380 | 4.57
以色列 | 9.364 | 70 | 7.48
日本 | 127.5 | 230 | 1.80
韩国 | 51.74 | 350 | 6.76
新加坡 | 5.454 | 10 | 1.83
台湾 | 23.57 | 175 | 7.42
香港 | 7.413 | 285 | 38.44
这里选择的死亡峰值时间点基本都是2022年初,此时北半球为冬末春初。这里忽略南半球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原因是为了排除季节因素。同时这些地区有着相对近似的老龄人口比例和医疗水平。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区在大流行时每百万人的死亡人口在8个以下,并且差距不大。只有香港超过了38。无论是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跟东亚人种和城市人口密度相近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都有者很大的差距。这里面的区别只有香港是有将近一半的人口接种了国产灭活。而其它地区主流疫苗均为辉瑞或者莫德纳的mRNA。如果按照香港国产灭国和mRNA的接种人数1:1进行估算。国产灭活的百万人死亡率应该超过70。
因此,国产灭活和mRNA在防止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很可能有将近10倍的差距。而不是之前报告分析得出的2倍。
个人认为之前香港报告差距缩小的原因如下
1. 报告统计截止日期为2022年底。此时辉瑞新冠特效药已经在香港大面积使用。特效药对疫苗有效性研究进行了干扰。
2. 香港在过去几个月越来越多的人补种mRNA疫苗
假如本文的推论属实,那么在接下来的中国大陆的放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可怕的情况
1. 中国大陆普遍接种国产疫苗,无有效mRNA疫苗大面积补种的情况存在
2. 中国大陆无大面积合理使用辉瑞新冠特效药的情况
3. 仅仅按照中国城市8亿人口作为基数,在未来的时间内,7天平均死亡峰值保守估计应该不低于3万人。如果按照全国人口作为基数,可怕点可能会达到10万人。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当如何呢?
1. 引进最新的二价mRNA疫苗,给大部分人或者至少高危人群补种一针。
2. 引进辉瑞特效药,尽可能的保证高危人群在感染早期能够合理使用。
3. 除必要行业外,其他行业尽可能居家工作,或者封闭式工作,先减少非必要的经济活动,然后逐步放开。拉平重症人群对医疗系统的冲击。
美国近期的数据可以看到,因为疫苗和特效药的共同作用,每百万人的死亡数已经稳定的控制到了1左右。当然以上建议傲娇的中国政府是肯定不会采用的。因为这正是过去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却被国内无数次嘲笑过的方法。可以看到,无论是封控还是开放,中国政府在具体操作上都是不及格的。就好比洗澡,舒适的温度是40度水温,而中共只给人0度和80度的选择。
本文并非否定国产灭活在降低致死率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提倡在仅有灭活选择的情况下应种尽种。本文仅讨论国产灭活和mRNA的相对差距。
另外根据本文的类似的思路估算最后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应该不低于200万人,如果操作不好最后死亡上千万人都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与目前主流估算相符。当然最后官方公布的数据肯定会远远低于这个估算。这些数字就像当年那场大饥荒一样,永远存在于“谣言”中。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