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社厅等10部门近日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全面向企业转变,估计将有超过10万事业编制人员转变为企业员工。 民众认为,这显示出地方财政没钱了。 而事业单位究竟转为民企还是国企? 会有哪些问题? 来看专家分析。
山东省最近正式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号称是要彻底解决原事业人员去留与身分问题,同时减轻财政负担。 预计将有超过10万事业编制人员转变为企业员工。
所谓的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单位,其中的工作人员属于「事业编制」。
山东曾在2015年发文,将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而这次则是要求全面转制。
不少微博网友评论说:「考编考公大省,铁饭碗碎了」; 「为什么要这么干? 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钱! 地方财政现在的压力越来越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省属都这样了,市属县属还远吗?」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因为事业单位原来就是吃财政的,是政府的固定的财政收入来负责的。 但是现在地方政府普遍的就是入不敷出,财政赤字。 现在把这些转到企业之中,等于是让企业来养活这些人。」
山东省称,借由将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原工作人员将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中剔除,与新成立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员工。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副教授孙国祥分析,在西方民主体制里,政府再造的过程中,把一些可以给市场生产的东西交给市场去做,而政府不用包山包海。 但在中国以央企、国企为主的体制中就另有蹊跷的情形。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副教授孙国祥:这种另有蹊跷的情形就是,似乎中国大陆在目前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又回到了一条老路,也就是公有体制跟民营体制之间究竟怎么样分配的问题。 它究竟在体制上面有没有改变,如果不是体制上面改变的话,那可能就是只是在解决类似地方财政的问题。」
事业单位究竟转为民企还是国企? 一个具体的案例是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直接转制为国有企业,由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转制后国企出资人,该集团有限公司是1992年底由山东省商业厅整建制转体组建而成的国有企业。
谢田:「(转制)当然应该是国企啊,或者公有企业,反正是国家拥有的,这样可以直接转过去。 但是企业养了这么多闲人的话呢,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负担,可能到时候富不起来,富不起来的话企业也得破产。 所以这个只是说中共它跟其它正常的政府不一样,它同时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商业企业。 这样它可以用行政命令把这些在职的行政人员编到企业下面去,但企业又没办法拒绝。」
孙国祥副教授分析,如果大量事业单位转制成民企,又牵涉到中共体制里对于生产事业的整体考量,非常复杂。 此外还会出现裁员。
孙国祥:通常民营单位就是以盈利为主的,按照传统在这个市场主义或者是资本主义社会,通常这种转型就一定会有裁员。 换言之这种情形可能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会增加中国的失业率。 根据这篇新闻报导的部分,其实之所以会进行这个活动就是要自负盈亏,所以这个如果要自负盈亏的话就代表未来一定会产生更多的失业的情况。」
转制对原事业编制人员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身份问题、待遇问题等。 目前中国经济持续下行,连国企都撑不下去,进行裁员。 最近,曾让十多家濒临破产的国企起死回生的陕西千亿民企巨头东岭集团也宣告破产。 事业人员转制后的福利和待遇能否得到保障,还需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