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司无法阻止武广铁路建设大跃进
记者(下简称“记”):武广运行时速350公里,在世界范围内看是什么水平?
曾小林(下简称“曾”):德国一般时速300公里,日本一般跑270公里。当然对运行速度也有不同理解,譬如日本也能时速到300公里以上,但是他们研究认为,时速270公里以上能耗比较高,就是说你节省的时间创造的价值不能抵消所需的能耗。但是我们国家疆域辽阔,需要快。
记:跟其他高铁比,武广有何特色?
曾:第一,建设速度快。建成只用了4年半时间。德国科隆到法兰克福几百公里高铁建设用了七八年。第二,有些工程技术世界领先。湖北咸宁境内有座汀泗桥特大桥,要跨越4车道的京珠高速,还要预留其扩建成8车道空间,在140米大跨度桥梁上铺设无砟轨道,这是世界领先。国外无砟轨道最大跨度是80米。第三,大断面的隧道。武广专线桥隧占到67%。浏阳河隧道、大瑶山隧道都有十余公里长。第四,三省地质复杂,不少地方是喀斯特地质,要实现地基零沉降,非常不容易。高铁路基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沉降。最开始,负责设计咨询的德国欧普曼公司建议路基观察两年再做,但是我们的工期不允许。
记:不放一段时间观察也不行吧?
曾:我们也会观察一段时间。观察半年后没问题再铺设无砟轨道。
记:武广全线铺的是无砟轨道,为什么要无砟?
曾:噪音小,污染小,没有现在火车的哐当声。我国在建的9条客运专线中,只有武广、京津、郑西三条是无砟轨道。
记:勘察设计时,遇到过哪些困难?
曾:2004年铁四院中标武广高铁,当时最大困难是技术标准的确定,2005年6月,武广高铁在长沙开工时,无砟轨道标准还没完全确定,又不能照搬国外标准。因我国是轨道电路,法国用的是有砟轨道,而德国不是轨道电路。2004年至今,我们确立了中国高铁标准。铁道部准备把中国高铁标准翻译成英文,相信在国际上也非常有市场。
记:有无技术之外的困难?
曾:跟沿线政府的协调。铁路跟河流、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工程等很多地方有交叉,不少地方经历了艰难协调。大家都想对自己有利。我们从技术角度谈,但是地方政府要从投资角度谈。
采写:武广专线报道联盟本报记者 周文峰 潇湘晨报记者 谢功梅 通讯员刘新红(除署名外)
- 最新
- 最热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