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常依賴歷史框架來解釋所有問題的人?

如題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71393
討論具體問題時,習慣靠掉書袋,大量歷史名詞堆砌.黑話,討論問題,會毀掉思維嗎?是否正在削弱智力?

這是上述問題的延伸,因為個人感覺不太準確,不滿意,因為有很多蔥友提供大量的反饋與案例,所以才花很多時間弄出這一篇

這就是我對一些蔥友感覺,這也是我在品蔥學習到的東西,不只品蔥,這應該是中文圈常見現象

他們的觀點通常高度依賴其自洽的歷史解釋,而非基於當前現實或實證證據,如果始終拒絕跳出自己的框架,甚至無法承認其他觀點的合理性,那麼繼續討論可能只是浪費精力,對牛彈琴

依賴特定框架的歷史解釋者,往往基於一套既定的歷史觀來理解世界,並將所有現實問題置於這套框架內進行解釋,強調歷史來支持當下觀點,將歷史視為固定的真理而不是可以被重新詮釋的對象,固執於歷史框架、過度依賴歷史論述

因為歷史是不變的,解釋歷史是不會失敗的

他們的理論通常是自洽的,但很難與現實情境相契合,他們重視理論的純粹性,而不在乎這些理論是否能在當代有效運作

以歷史解釋為抽象理論為核心,將現實問題簡化成理論的延伸,而不切實際

對某種價值觀或制度有強烈的情感依附,可能將某些思想人物或國家制度視為完美典範,不接受批評 比如美國,中國,臘肉…等等等

高度推崇某種意識形態,他們可能認為某種文化具有絕對優越性,非似價值觀的同一基準判斷,並以此為基準評價其他制度甚至同制度中的成功者

狹隘強調自己的文化或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常以“我們的文化(支持)才是最適合的”為結論來解釋制度成功

選擇性事實的支持者,他們的歷史觀常建立在選擇性事實的基礎上,忽略不符合自己觀點的證據,只挑選有利於支持自身理論的資料

比如,過於依賴單一或狹窄的歷史資料來源,面對現實挑戰時,傾向於避開具體問題,而重回抽象的個人理論,選擇性論證、有偏見的歷史詮釋

例子是對於左派,右派粗暴簡單的判斷,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分左,右部分,政府也是如此,當把大政府小政府,加強放鬆管制,是否親共等等標籤硬性定義為左派右派來區分,因為右派只要有人比你更右,那麼你就變成是左派了,所以說邏輯混亂的

每個時代都有的-理想化過去的復古主義者,他們可能對過去的某個時代或制度有強烈的理想化,認為現代的問題源於偏離了那個時代的核心價值

堅定的歷史觀擁護者,觀點建立在一套自洽但狹隘的歷史框架之上,並將特定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理想化,視為不容挑戰的權威與鐵律,他們傾向於從個人理論出發解釋現實問題,卻對事實的多樣性與現代的複雜性視而不見,雖然在自己的理論中邏輯自洽,但缺乏靈活性,選擇性忽略與其觀點相悖的證據,並對不同意見表現出明顯的自我保護的姿態,討論中容易陷入自我迴圈,難以接納新的觀點

當然,這種題出來的東西不會被多少人接受,可能歷史這種感覺會讓他們感到獲得了真理

他們可能會不自知自己經陷入在其中了,進而會從理論轉為往信仰上面發展,比如很多中國民間科學家,去堵別人學校校門,發明永動機推翻了甚麼定理

但是最後我認為不應該批評他們,在因為這是一種人類常見的自娛自樂方式

比如中國公園的下象棋大爺,計程車司機

如果是在討論具體問題時,對方過來老調重彈時,最符合成本的做法就是當作沒看見就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