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设计局试飞了其设计的新式飞机,飞机拥有钻石形机翼,三引擎设计,在外观上更接近NGAD,yf-23或者FA-XX概念。那么我们通过这段视频的外形设计可以推测出什么呢。而这些技术又指向什么任务呢?本文是我和一位在国防经济和研发管理方面专业人士提问的总结,文章分为三部分:技术,用途和对抗与展望。本文中的专业人士并非军工方向并且她没有安全许可,所以主要观点都是猜测,其次因为是转述,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同时因为是讨论
有几个前提是我们之前谈话提到的,要补充一下,讨论假设了这架飞机是试验机而非原型机,基线情况认为采用了至少和AL-41一样先进的引擎,在量产后会拥有矢量推进技术(类似X-44无尾翼试验机),有可能达到AL-51但是没有达到可变循环如XA101类似的技术 电子技术上类似AN/APG-81但并没有达到AN/APG-85 不过由于其更大的数值孔径最后效果要好于AN/APG-85 (对非隐身战斗机的探测距离大于200km) 而疯狂假设认为这架飞机有可变循环引擎(作战半径2000km+)同时拥有类似美国的射频电子技术(对非隐身飞机的探测距离约300km)。我们的讨论基于这些前提讨论,不考虑所谓中国电子技术爆发可以超过西方国家10年这种神奇的情况(没有理由在军用技术上先进的同时没有对应的民用科技产品),同时也不讨论这架飞机就是个骗经费的产品的讨论(没有意义)。
1. 技术
从视频中的飞机外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技术考量,根据旁边的j-20推测,新飞机的长度比J-20略长,大概20米,而翼展约为18m,显著长于J-20的13m。从体积推测起飞重量为50吨。内置主弹仓长度约为6m,推测是需要放下远程空空导弹(例如PL-21或者空射标准6这个级别的),同时两边拥有侧弹仓应该是为了PL15,但是视频上看侧弹仓长度大概是4m,应该放不下PL15,然而放近距弹又太长,也有可能用来放滑翔炸弹之类的。
机翼后掠角度约50度,远高于J-20的约40度,加上两侧加莱特气道应该说明设计师考虑更高速度的飞行,例如在较为实用的作战时间上保持马赫2的速度。最不同的应该是三引擎设计,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中共尚未掌握可变循环技术,这样的话两个加莱特气道对应的两个对超音速优化的引擎,而中间可能是对跨音速优化的引擎,保持更高效率的飞行。二是中共掌握了可变循环技术,那么又有两种可能,首先是三个气道对应独立的三台引擎,其次是三个气道同时连接三台引擎,中间的气道用于调节进气量,保持各个速度之间的高效运行。同时还有可能第三台引擎对应独立的发电机来供应未来所需要的电力系统,由于机体扩大可以安装更好的电子系统所要求的电力可以用第三台引擎供应。
2.用途
推测最主要的用途是携带PL-21类似的超远程导弹对抗美军的预警机/加油机队等高价值目标(HVT),其较大的机身可以装备更好的电子系统而不依赖自身的预警机,这样可以在前出部署时,如在太平洋上,对抗有更完善预警机编队的美军机队。其高超音速的特点也可以完成对高价值目标的突袭。在马赫2下,一分钟飞行大约40公里。如果自身装备了先进的电子系统,就可以完成亚音速,关闭雷达的潜伏,再快速打开雷达索敌,然后迅速进入攻击距离(如HVT200公里以内),开火,撤离到安全距离,重新潜伏的动作。同时其高航程和大载弹允许其携带stand-off missile(拒止武器? 这个我不太清楚怎么翻译好,大概就是防区外攻击的武器,例如巡航导弹)威胁地面和海上的高价值目标。
3.对抗
美军将如何对抗这一种武器:首先这种武器最大的缺点应该是价格。J-20的生产成本预计是1亿美元,双引擎的NGAD大约是2亿到3亿美元,而这样一架三引擎超音速飞机的生产成本可能会超过6亿美元,同时较低的采购量将会进一步推高研发成本在每架飞机上的均摊。为了打击高价值目标,这些飞机本身制造就会成为高价值目标,而飞机不只有在天上才会被击毁,机场是不会动,不会隐身的。所以对抗一家先进飞机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地上把它击毁。
同时这段视频并没有展示什么第六代技术,大后掠角,隐身,超音速巡航是yf-23就有的技术,而这架飞机展示了成都设计局可以掌握这些设计方法并生产一架扩大化的飞机。然而外形本身并没有展现技术上的突破。
(追问:你能细说一下什么技术上的突破吗) 比如说海湾战争中第三代战机和信息化的作用,伊拉克方面当时也有先进战机,比如米格25和米格29,但是在信息化,电子战等方面落后。比如隐身战机时代的隐身技术,电子扫描雷达,更先进的电子战等对那些对抗第三代战斗机和80年代防空系统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之前某些技术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那么第六代战机的决定性技术,比如有人-无人编队,更新一代的电子技术,激光防御等等。而这个视频中我们只能看到新的飞机在功率上有很大加强,可能可以试配新一代的电子系统。但是其余的比如内置电子装备,无人编队等等都不能从一个视频判断。
4. 展望
(追问: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何对抗这个平台)现在很难判断这个平台具体的技术水平,她可能只是一架新的隐身飞机,也有可能是装备有先进电子战系统,先进的无人平台的战斗机,而这些高端系统过去只能在更高功率的平台装备。那我们假设她是后者,一个拥有集成了先进电子技术,高效发动机的空战平台。从发展计划上看如果顺利的话会在2030年服役。那么我们要考虑在地面上对抗她和在空中对抗她。美国空军可能会反对在地面上击毁她,因为如果攻击中国本土可能会扩大战争,不过这是简单的方法。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建议至少保留这种能力,用隐身轰炸机和巡航导弹安全的去摧毁对手机场机库的能力。
政治上可能会要求必须在空中摧毁她,并且必须在中国领空以外。而美国空军不可能接受一场消耗战,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发现一个隐身平台的同时,不要被隐身平台本身威胁,对于这样一架有着先进电子系统的战斗机,这意味着需要有能力在500公里以上发现她(原话300 miles,考虑到她的背景应该是300海里吧),这就需要在探测通信等新技术节点上重新获得技术优势,这包括电子技术,包括航空发动机可以提供的功率,也包括新一代技术,例如量子传感器,去被动地获得微弱信号,也包括工程上的创新例如新一代无人决策系统,无人预警机等等。每一项新技术都可以将天平拨动一点,然而只有组合起来才能影响力量对比,达到绝对优势。
如果这架飞机真的是有先进电子设备的制空平台,那么美国的研发进程必须加快,才能在2030年保持技术优势,因为在亚太地区美国已经没有数量优势了。但西方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先进技术的商品化,电子技术方面中国有庞大的投入和人才,但是缺少商品化的支持,射频技术的生产制造仍然还主要是欧洲,日本和美国公司主导。我们希望更好的商业可以帮助西方在政府投入类似的情况下保持技术优势。中国同行最大的优势应该是资金的稳定性,可以让他们有长期计划(真的吗,我的机构从来没有稳定性),但是商业化能帮助西方获得资金上的优势。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在2030年美国不能获得技术上的优势,那么可能就只有从全面退让和战争扩大化中选择,这对美国的地区盟友的决策也有影响,在亚洲选择扩大战场肯定会受到亚洲盟友的阻力。
(所以总结一下,技术优势是最关键的?)对的,真正的,对五代机颠覆性的技术优势。
后记:技术分析之后
以上是根据技术分析的,然而技术分析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对人才流向的把握,有了人才,才能有领先的科技。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