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过来人,能说两句柴玲和六四吗?
没看过《天安门》,只在最近几个帖子中了解了大概。简单谈谈评价本身及对柴玲和学生运动的评价。
1,任何人都可评价任何人事,也无论过了多久。“评价就是创造。评价本身是所有被评价的事物中最有价值的财富”。
2,事后评价不是事后诸葛亮,也不代表评价人当时就有多高认识,而是一种经验总结,只为今后服务。
3,那次学生运动主要是激情的产物,组织、目标、宣传、策略等等,都非常混乱不清,注定失败。
4,注定失败的其他原因除了想不到拖拉机上街,主要是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妥协是政治运动的一大精髓,相反,却把它看成乌龟缩头。绝不妥协是组织政治活动的大忌。高智晟前期犯了同样错误。
5,柴玲性格激进,但年轻、没经验也容易激进,没必要过分指责。教训是:激进人物不宜担当运动领袖。
6,64的功过是46――推进了经改但葬送了政改。
7,从组织撤退未果及事后的相互指摘来看,现在的中国产生不了能够驾驭和领导自下而上的宏大运动的领袖,也就不要指望有什么宏大运动,何况宏大运动多半也不会有好结果。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