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造英雄,造烈女
我是一个非常怀疑英雄的人,对人们推崇备至的英雄,我常不说话,保持沉默。因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产物:我非常苛刻地怀疑英雄的动机。每当英雄们谈起自己的高尚目标,我就暗暗地想,这样的高谈可能在掩盖其他的无法告人的想法。我不太相信任何英雄的表白诸如我是为了历史,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为了民主等等。每当别的人推崇英雄,赞美英雄,我也不说话,保持沉默,脑子里的问号推来搡去。
我宁愿把每一个人们认为是英雄的人还原成一个人。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懦弱,有的人喜欢众星捧月,有的人喜欢独来独往。这样的性格当遇到事情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性格顽强的,如秋瑾、林昭、张志新等就宁死不屈,他们的勇敢和不屈服使她们为一种理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性格不那么激烈的大多数人就屈服了,毕竟生命太可贵了,死亡是一个让我们都止步的起点。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苟延残喘。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让我非常疑惑的是为什么二十世纪的中国英雄大都是女的。
秋瑾1907年夏天被砍头,今天的研究已经表明,她可以逃跑,甚至当时的政府希望她逃跑,这样他们就不必逮捕她了。可是她拒绝逃跑,她宁愿死。她早就想当烈士献身了。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阅读她的全集,越读,我越觉得悲哀。这是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女人,她的一切都是被塑造的,她的强烈的要当人人倾慕的英雄的思想是同时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男性知识分子话语的影响。梁启超号召人们当英雄,亲笔写作传记文章《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号召人们作罗兰夫人一样的革命者,写小说《东欧女豪杰》宣传俄国革命者苏菲亚。柳亚子写文回忆当年“作人要做马志尼,娶妻要娶苏菲亚”。可见二十世纪初的人们渴望英雄到了婚姻嫁娶都是英雄的地步。秋瑾在这个环境里学习新的思想,自然深受影响,她决心成为一个英雄:“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她在给哥哥的信中说:“他日于书记中留一名,则平生愿足矣。”“妹近儿女诸情,俱无牵挂,所经意者身后万世名耳。”她关心的是名声。为青史留名,秋瑾送去自己的生命。她成了英雄。一百年来,她的英名越来越高,成为为中国自由解放而献身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不久前我在一个晚餐上听人们动情地谈论林昭。他们坚持林昭就是英雄,并对林昭的妹妹坚持不承认林昭是英雄感到不解和愤怒,认为林昭的妹妹不理解林昭的英雄意义。我坐在那里,一言没发,心中却全是对林昭妹妹的理解。我不认为林昭是英雄,林昭做的可能是她基督教的圣徒信念的产物,也可能有别的原因,把林昭说成是英雄,是为了浇自己心中反对极权制度的块垒,与林昭本人没有关系。前两天和某个哈佛的博士候选人谈到林昭。她说她看了林昭狱中写的东西,很多都在想象将来的时代人们会怎样把她看成是英雄。有意思的是林昭一直设想和想象自己被记住,被看成是英雄,是这种对未来的想象激励林昭不停地写血书。
秋瑾和林昭在这点上很相像。她们渴望成为英雄,并用自己的鲜血写出了自己英雄的故事。我觉得她们很了不起,她们都可以说是如愿以偿,后代人做了她们希望后代人做的事情。但是我却不愿意加入造英雄的大合唱,也不想过于歌唱她们,因为很多构造英雄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拉大旗做虎皮,让自己显得强大,或自己沽名钓誉。更重要的是,自从我知道刘胡兰和雷锋都是假英雄之后,我就不相信任何英雄,即使那些英雄是反对集权和极权的。我不愿意参与造英雄,用英雄的榜样贻误他人,号召人们为某个事业献身是危险的,而政治和文化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秋瑾在我看来更是一个牺牲品,缺乏独立思考的幼稚的牺牲品。
4/5/2009
———————————–
拒绝造新烈女
中国历来都有把女人树立成道德和勇气的榜样的传统。读读西汉刘向(公元前77-6)的《列女传》,里面的一百多个女性从不同角度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忘我、为公、为理想献身、为取得更高的道德实践律己、刚烈、宁折不弯,为大义而生死从容等等。特别是《节义传》里的十五个女性,个个刚烈不阿,为原则和正义,献出生命在所不惜。(想看这本书的(带图的)在这里:http://etext.virginia.edu/chinese/lienu/browse/scroll5.html。我让我的学生读《列女传》,还给他们看图。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和中国人对女英雄的想象和塑造。我的学生对中国的烈女很是倾慕,问中国是否有《烈男传》,我想了想,还真不知道。
我对我的学生说,《列女传》是教育女性的,写作者当然是男的。男人做不到的,中国女人都做得到。比如一个姑娘大街上看到一个男人小便,无意看到了那个男人的生殖器,这个女人就主动把眼睛弄瞎了,刚烈地成为中国的道德楷模。男人看女人的乳房和屁股,不存在这个问题。是不是?再说,中国男人很爱中国女人,希望她们都成为列女节妇。给女人树立的榜样层出不穷,男人们看到女人都这么好,经常说,老爷们都不如一个女流,他们也能上进,所以,女英雄的形象更感人,女烈女更壮烈,女烈士更激动人心,更让人们唏嘘不已的仰慕。在中国救国的尽是女英雄,比男的多多了,都很著名。
为了跟所谓“黑暗的中国”斗争,呼唤人民起义,湖南人陈天华1905年沉海自杀。据说他写绝命书说“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他主要的批判对象是清政府,他常常痛斥清朝政府是“洋人朝廷”。现在我们都知道他说得多么不合事实。1905年的清政府也没有那么僵化和落后。清政府1904刚刚开始停止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教育、政治改革。不知为什么陈天华的故事,知道的人不多,而秋瑾在两年之后以陈天华的精神进行暴动,进行暗杀等等,恨不得立刻把清朝推翻,成为二十世纪最大的爱国女英雄。也许根本的是,女的是英雄,比男的英雄动人。今年四月,也就是本月,一个新的秋瑾的电影就要公演了。电影是英文的,拍摄者是美国的华人电影艺术家。我一个月前收到他们的电影广告,打开电影广告,我看着挥剑的秋瑾,不知该说什么好。对秋瑾的崇拜,现在因为很多人有政治改革急迫感,就更如燃眉了。
我认真读《列女传》还是来美国之后才开始的。美国对这本书的研究似乎比中国要深入。我先看的是学者的著作,然后去看《列女传》。让我吃惊的是,二十世纪中国推崇的女英烈在本质上和这些列女都差不多,她们共有的是这样的品质:舍己救国,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或激发人民。因为这样的历史感,我再看中国今日人们推崇的英雄,忍不住比较起来,实在是不愿加入赞美烈女的大合唱,更拒绝写新的烈女或圣女传。实话说,我不是不相信或不尊重这些女性的英勇行为,而是对利用这些女性的公众话语非常警觉。我因此说,拒绝造英雄,也就是拒绝写新的烈女传。
历史是一面镜子。没有历史感的人会觉得自己才开创历史。我对自动非要去崇拜英雄,如同人们信宗教一样,无话可说。可是我自己非常警惕,很怕那些刘向们,写了烈女让人们模仿,而烈女们,在两千年的中国社会里,好女人哪个不想成烈女?我小时候就渴望到珍宝岛跟苏联打一仗好当少年烈士呢。
我也许真是虚无主义者。我不相信过于美丽圣洁的言辞,对造英雄的话语极度反感,可是没有模仿的榜样,我们能否说服自己?我们是谁?是什么?
4、6、2009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