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篇文章,关于中共领导机构的产生方式及变化,关键是提名

“九人中常委”的第四个特征带有更多的历史痕迹,这就是中常委选举制度上的“提名酝酿特征”。中共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选举政治局和中常委,然后再从中常委中选出总书记,再由中常委提名表决中央书记处人选。中共的党内选举禁止西方的“竞选”,“差额选举”只用于地方党组织的委员和代表,中央党组织和地方党委书记一律采用“等额选举”(包括政治局、中常委、中纪委、地方各级党委和纪检委正副书记)。

  中央一级的“差额选举”只出现在预选中,如2007年10月的中共十七大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中纪委委员预选,都采用了差额选举办法,差额比例在百分之八以上。2011年3月14日,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提出,中央委员会的选举应当实行差额选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政治局和中常委从预选到正选的“等额选举”,当然意味着实际的“选举”是一种“荐举”或“挑选”(SelectionratherthanElection),这就是所谓的“提名酝酿”。“提名酝酿制度”是由毛泽东提出的选举中央委员会新领导人的办法。具体过程是,先由各地代表团的个人提出一个名单,各代表团汇总后由中央集合起来,现任政治局同各代表团团长、副团长制定一个预选名单,然后再发下去,各代表团进行预选,然后再由现任政治局集合起来,制定一个向大会提出的正式的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单。

  在中央委员会这个层次上,“提名酝酿制”有更多的“自下而上”的性质;但在政治局和中常委这两个层次,“自上而下”的性质就更加明显。“提名”之后,真正的功夫都体现在“酝酿”之上,它无非也就是个人意志和集体意志的协调过程。“提名酝酿”也因此而被称为“内定”,与毛泽东时代的区别是,现在政治局和中常委新成员的“内定”更加集体协商化了。这个过程往往被“暗箱操作”等说法所神秘化,可如果理解了上述“梯队接班制”的种种安排,这个过程其实并不神秘,年龄、关系、任期、政绩、资历、学历、思想倾向等等都几乎是明摆着的。实际上,这种制度化的透明度甚至可以说是“故意的”,其目的在于对高层来说至关重要的“政治稳定和连续”。

—–《中共政治局常委制度研究》
http://www.xdwf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05

6.通过党内革命元老和中央政治局成员协商提名,经由全国党代会选举确定

“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工作后,他敏锐地认识到,顺利完成新老干部交替,是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措施。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中央“正在考虑再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名称还可以考虑),连同中央委员会,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样就可以让大批原来在中央和国务院工作的老同志,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发挥他们的指导、监督和顾问的作用。”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职务后,党内外一致要求邓小平出任党中央主席,甚至连一些外国领导人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此种愿望。邓小平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力排众议,推荐年轻的同志主持党和国家领导工作,即由胡耀邦接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后改称为总书记。这是因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虽然还不是中共第一把手,但已经可以做主了。”“一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邓小平最后拍板的。”“二是高层人事变动,也是邓确定的原则。”邓小平本人也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这个集体一建立,我就一直在安排接班的问题。”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第三章第22条明确了中顾委的组成原则和职能作用: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在“十二大”上,邓小平出任过渡形式的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会上邓小平说:“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个新东西,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建立的,是解决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目的是使中央委员会年轻化,同时让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线之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以后,虽然中央顾问委员会不存在了,但仍保留了由党内革命元老发挥着推荐党的领导人的作用。这在胡耀邦当选党的总书记及以后党的几位总书记走上领导岗位,大体都采取了通过党内革命元老和中央政治局成员协商提名,再经由全国党代会选举确定这样的产生方法。

7.自觉于两届任期年限,以利于推出新的领导人

虽然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就作出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这个规定也适合于党的领袖职务,但是党章本身并没有明文规定领袖任职的具体届数。江泽民在担任了党的十四届和十五届两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退了下来,不再担任总书记职务了,以实际行动开创了党的领导人任职两届10年的先例,为党的领袖的正常更替做出了贡献。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海内外产生了空前良好的社会反响,说明中国“废除了事实上的领导人终身制,领导人有序更替已成惯例。中国已经没有领导人执政20年、30年、40年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党的新的领袖的稳定有序的出现。

8.实行民主推荐程序,根据党内“民意”提名中央政治局成员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在如何产生党的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个重大问题上,党中央第一次作出了这样的决定,采取民主推荐可新提名为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的方法。

2007年6月25日下午3时,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就可新提名为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进行民主推荐。参加会议的十六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有关负责同志400余人,每人都领到了一张这样的推荐票。这是一张橘红色的民主推荐票。票页正面写着“可新提名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的民主推荐票”。打开推荐票,是一个按姓氏笔画排列的近200人的名单,他们都是符合中央确定的可新提名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条件的63周岁以下正部长级干部和军队正大军区职干部,供与会同志推荐时参考。为了搞好可新提名为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民主推荐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认真审议工作方案,研究确定推荐工作原则、推荐人选条件和结构要求以及参加推荐人员的范围。每一位参加推荐的同志都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掌握标准条件,严肃认真进行推荐,投下庄严的一票。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内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民主推荐会。胡锦涛亲自主持会议,他指出,党中央决定进行这次民主推荐意义重大。这样做,有利于选准选好优秀人才;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经过投票推荐,一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进入选拔视野,使可新提名为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具有较好的基础。民主推荐之后,党中央就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的组成方案反复进行酝酿,多次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根据民主推荐结果、组织考察情况、本人廉洁自律情况和班子结构需要,提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建议名单。2007年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同意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建议名单。, 10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份名单,决定提请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和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分别进行选举、通过、决定。10月22日,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在新进入中央政治局的9位同志中,6位是60岁以下的同志,其中4位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同志;在新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4位同志中,2位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同志。这实际上也在为将来党的18大产生新的领导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产生方式》
http://www.recchn.com/news1/news_view.asp?newsid=12035

4、用个别谈话调研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面对面听取推荐意见和有关建议

用个别谈话调研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面对面听取对中央领导机构人选的推荐意见和有关建议,这是十九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酝酿提名工作的重大创新。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探索采取了会议推荐的方式,但由于过度强调票的分量,带来了一些弊端:有的同志在会议推荐过程中简单“划票打勾”,导致投票随意、民意失真,甚至投关系票、人情票。中央已经查处的周永康、孙政才、令计划等就曾利用会议推荐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

中央对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的产生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强调坚持民主方向、改进民主方法、提高民主质量,决定在对十九届“两委”委员人选深入考察、严格把关基础上,通过谈话调研、听取意见、反复酝酿、会议决定等程序逐步酝酿产生中央领导机构人选。

从2017年4月下旬至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安排时间,分别与现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军委委员、党内老同志谈话,充分听取意见,前后谈了57人。

习近平前后谈话57人,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的9个细节
http://news.voc.com. cn/article/201710/201710261644533470002.html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