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分享- 中国历史研究院”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幫”閉關鎖國”洗地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政务:方志大名 2022-08-24 13:32
作者: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

来源: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

下面是牆內網址連結,我不懂技術,如覺得不安全別點0.0
https://m.thepaper. cn/baijiahao_19591428

在涉及国家利益时,“闭关”又被视作与敌国抗争的手段或方式,被赋予浓厚的正面政治含义。如晚清丁宝桢指出,“设厂内地,不为彼族所觊觎,万一别有他事,仍可闭关自造,不致受制于人,利一也”。


尤其是17、18世纪,西方正处于全球扩张高峰期,清朝统治者对殖民暴行更加警觉,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加以防范势在必行。

明朝和清朝政府的上述举措,并非完全出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保守思想(事实上,传统的自然经济同样不可能完全离开市场交易),主要缘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乾隆皇帝对此有明确说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利之所在,瑕衅易滋”。在清朝统治者看来,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人,只有强化整体管控,实行集中管理,方可避免生事生乱,以防出现危及政府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状况。

雍正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将其迁往澳门,其出发点与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密不可分。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多大,属于国家主权范围。国内外一些学者简单地斥其为“落后”、责其为“野蛮”,甚至认为违反所谓“国际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自主限关”政策具有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意图,无论是形成还是发展,都有其历史合理性。最新研究表明,“自主限关”没有阻断明清时期中外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互鉴。

尽管明清政府“自主限关”政策具有防范外来侵略的一面,也没有阻断中外交流的进程,但不等于这一政策是完全正确的。相反,它的局限性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消极防御占据主导地位。

客观而言,自主限关具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血腥东扩的步伐。自主限关也有明显先天缺陷,不仅具有浓重的守成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保守性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至于19世纪中国形象在西方的改变,既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也是西方政客、文人、学者出于偏见刻意操作的结果。

身為歷史人部份的感想:

共慘黨的最高歷史研究單位的水準……就這?
用大量XXX學者說取代史料?
用宣傳代替分析?
用先設的意識形態湊結論?
用”境外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作為學術立論根據?
你ㄚ到底是學術單位還是宣傳工具?

身為歷史人之外的感想:

中國蔥油們能逃快逃吧
人家共慘黨開始合理化閉關鎖國了
說是”為保國家安全”的正面措施
還嫌這是太消極被動防禦

所以共慘黨之後打算怎麼做大家都清楚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