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的天安门广场在哪里?

温家宝的天安门广场在哪里?

由于博讯最近报道了总理温家宝的几条消息,引起读者不小的反响。

日前还报道了温家宝总理不参加世博开幕式,而独自一人前往玉树过

五一,几乎一下子抢走了在上海参加世博会的七位常委的风头。这则

新闻被多家香港媒体掐头去尾地引用,引起广泛关注。大多读者在来

信中想知道更多有关温家宝最近活动动态的情况。为此,博讯记者接

通目前正在上海出差的云飞扬,就一些读者的问题询问他的看法。

博讯记者:有读者问,自从温家宝两会说自己时间不多了,要利用这

个时间为人民多做事,感觉他确实越来越“出格”,请问他是否真会

有什么大动作?

云飞扬:温家宝堪称体制内的异数,但也毕竟是体制内的,要想打破

目前的体制而有所动作,以温家宝从来不搞拉帮结派,至今几乎在党

内还是孤家寡人来看,他很难有所突破。但话说回来,作为一名总

理,他目前的一些言行,已经可以算是“大动作”了。

博讯记者: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也注意到,每次当温家宝说出很出

格的言论,例如公开挺普世价值的时候,网络上都会出现一片嘲讽之

声,说他是“影帝”,光说不练。同时,肯定就有人放出小道消息,

他的家族如何如何贪污腐败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云飞扬:这是个大问题。温家宝的行动确实和他的言行有相当大的差

距,但考虑到他目前在中央的地位,以及整个国内的形式,他能怎么

样。可是,作为一位总理,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言论平台,经常说一些

对大众有启发意义的话,难道本身不就是一种大的行动?这个国家最

差的就是言论自由,总理带头“言论自由”一下,也是值得鼓励的。

如果出现体制内外良性互动,那就善莫大焉。对温总理的评价,怎么

多元都不为过。但我也注意到一个现象,感到很不安。只要温总理一

讲一些好听的话,包括普世价值,跳起来攻击他的竟然包括一些国内

外高举民主大旗的知识分子,这就很让人惊讶了。中共高官到处都在

闷声发大财,好不容易出来一个温家宝,你不借他的话做文章,发扬

光大也就算了,为何要用那种刻薄的语言对付一个党内思想比较开明

的人?

博讯记者:是的,说他作秀的网民大多是有点名声的。

云飞扬:那些嘲讽温家宝“作秀”的人,首先把自己看得太高,温家

宝有必要给你作秀吗?七千万中共党员,有几个人给你“作秀”?再

说,你们一些知识分子,不也是每天在网络上推广普世价值,也没有

看到你们到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是不是也是作秀呢?当然,我不是

说不能批评,故意刺激一下温家宝也好,但感觉有些知识分子太过

了,他们甚至专门找温家宝的茬,无意之中几乎完全占到另外一派那

一边,亲痛仇快。有时,我甚至怀疑他们真是那一派的。

博讯记者:你说的那一派是指谁?中共中从来不作秀的顽固分子?

云飞扬:我说的另一派是有目共睹的,在北京也是公开的秘密。你们

记者也应该注意到,凡是温家宝讲话过头,或者想有所动作的时候,

网络上马上就及时公布他儿子和老婆贪污腐败的事。其实,这事首先

并不是贪污腐败的范畴,按照目前中共的普遍贪污腐败来说,他老婆

和孩子的生意还算是没有违法,这些我们都有关注。其次,温家宝和

儿子老婆的生意还是保持了一定距离的。温家宝早就给自己手下打过

招呼,他们做生意和我无关。可是,只要温家宝说话一过头,马上就

有这种消息放出来,其实,我国安部另外一个部门的同事早就知道这

些消息的来源,也都收集了一些资料私下留了下来,时候到了的时

候,也会公布出来的。这些人是谁?正好就是贪污腐败的利益集团,

包括现在两个政治局常委的亲属都直接卷入了散布温家宝家族腐败的

谣言,当然具体的情况也只有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

提醒你温家宝,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你别想把船弄沉。另外就是,他

们不但不喜欢温家宝“作秀”,而且很有点害怕,感觉温家宝随时会

假戏真做。这就是我说的那一派。问题在于,那一派发出消息后,传

播这些消息的反而是当今在海内外比较活跃的一小群知识分子和维权

人士,他们主张改革,怎么竟然去帮那些反对改革的?反对贪污腐败

没有问题,全中国所有的党委书记都在贪污腐败,可他们偏偏要挑选

温家宝。不要他“作秀”,好在那些镇压他们的都从来不屑于作秀

的。你去看看中国维权和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twitter,你做一个简单

的统计就会发现,讽刺挖苦批评温家宝的推竟然比其他所有政治局常

委加起来还多。其实,我有时确实有些怀疑,这些人中大概也混进了

一些腐败利益集团的卧底。

博讯记者: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云飞扬: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我不好下结论,但至少说明中国远远没有

出现上下良性互动的局面。温家宝这种人真要有所作为,在目前的情

况下,只有民意可以扶持他,因为他几乎是无权无势的。可是,如果

你是温家宝,如果你说了一通赞扬普世价值的话,看到那些整天推崇

普世价值的知识分子把你当成敌人,你还有力量和胆量走下去?这反

而正是中央那帮嫌温家宝“作秀”的腐败分子愿意看到的结局。但一

次又一次借反腐败的维权和民主人士做到了。

博讯记者:知识分子就是以批评为己任,批评温家宝应该没有什么问

题吧?

云飞扬:我不知道知识分子到底应该怎么做,但我同意你的说法。我

不是说不能批评,而是我觉得他们挑选温家宝,也许找错了目标。正

如二十一年前,赵紫阳作为总书记,当然应该是学生们批评和强硬的

对象,当时赵紫阳的儿子经商被揭露出来——后来如何?后来被一一

证实,所谓赵紫阳儿子经商,所做的生意还不到一百万人民币,而透

露出这个消息的正是那些想置赵紫阳于死地的,包括陈云与李鹏的部

下。当然,传播这些消息的恰恰是赵紫阳想保护的激进学生。当时一

些强硬派甚至要借学生攻击赵紫阳儿子经商的事,建议先把赵的儿子

控制起来,以要挟赵紫阳。如果我们稍微有头脑,或者别以为真理在

手,所向无敌,稍微讲一点策略的话,就应该知道,在那种情况下,

赵紫阳应该是团结的对象。如果当初真有一个良性的上下互动,情况

可能会不一样。

博讯记者:可温家宝不是赵紫阳,你把这两个人相比较,不太妥当

吧?

云飞扬:你怎么知道温家宝不是赵紫阳?如果没有天安门事件,你又

知道赵紫阳是什么样的?别神话赵紫阳,他在位前后也近十年,也发

表了不少讲话,做了好多年总理和总书记,你比较一下就知道。是天

安门广场把赵紫阳推向了历史的高度。温家宝当今的天安门广场在哪

里?就在网络上,温家宝利用网络突出理念,你们也看到了,他很多

话除了网络上可以流传出来外,中共的各大媒体根本不刊发。要说网

络维权,温家宝就是做的比较好的,作为总理,党控制的报纸不发表

他的言论,他就不停地利用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在网络上“发布新

闻”,希望有所突破。

博讯记者:但总感觉到还是没有大的突破,而且在近期内也看不到希

望。和那些批评温家宝的人相比,你是不是太把希望寄托在温家宝身

上?

云飞扬:和你说的恰恰相反。我感觉到那些动不动就猛批温家宝的人

反而是因为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而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所致。我们

说应该和温家宝党内的稍微开明一些的人建立良性互动,不是说把希

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而是寄托在我们自己身上。别忘记了我前面所说

的,赵紫阳是天安门的产物,如果没有学生们的天安门,有赵紫阳的

天安门吗?同样的道理,那些整天期盼温家宝拍案而起的人,你自己

做了些什么?如果你自己整天在那里连“作秀”都不去做,指望温家

宝做什么?

博讯记者:今天正巧,就在采访你之前,看到国内著名作家杨恒均博

士一篇写戈尔巴乔夫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戈尔巴乔夫不是

没有碰上困难,例如每当他言论出格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攻击他‘作

秀’,而每当他提出新的改革措施,又总有人到处散布他妻子赖莎如

何招摇、家族如何腐败的消息,而且,他在很多公开场合宣扬一些人

道与自由价值的讲话,到了《真理报》发表时,总会掐头去尾,甚至

压下全文不发。不过,人心思变,是党内强大的要求变革的力量,以

及党外更加强大的渴望改变的民意,始终支撑着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看起来,受到攻击的不只是温家宝,还有戈尔巴乔夫。

云飞扬:这两个人不好一起比,相差还很远。我想强调的是各方面都

要努力,但要有一定的策略,也要有一定的宽容,特别是那些和我们

有些共同之处的人,不管他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多一些沟通、理解

和宽容,事情会好办多了。

··········

闵良臣:伍皓的素质

对演讲者不满,包括口头表达、作出不伤害演讲者身体的某些举动,

以示抗议,这在文明社会虽然也没“成为”伍皓所说的“常态”(其

实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常态”),但也确是家常便饭,常有的事,人

家根本不以为奇,更不会还把此举与不满者的“素质”联系起来,甚

至因此就判定不满者素质不高。否则,对不论是在伊拉克小布什演讲

时向其扔鞋的那位伊拉克记者,还是在英国剑桥大学把鞋子扔向正在

演讲的温家宝总理讲台的欧洲籍在读研究生,你也能简单地把他们归

结为素质不高吗?最搞笑的是,那位向美国前任总统小布什扔鞋被判

入狱、后来被释放的伊拉克记者蒙塔兹·扎伊迪,去年十二月一日在

巴黎演讲时,也遭受了一回被扔鞋的“待遇”。而这次向他扔鞋的,

不仅是他的同胞,还是他的“同仁”,是“遭到流放的”伊拉克记者

扎伊迪,他认为蒙塔兹·扎伊迪站在独裁政权的一边,故在其演讲时

愤怒地向他也扔了一只鞋去。只是,他并没认为被扔者就是素质不高。

当然,如果他那样认为,自己也就成“不高”的了。

若是再听听法学专家所言,就更会明白:在特定情形下的扔,可以

说,甚至还是一个公民的权利。既然是权利,那么对不满者一扔,也

就不过是行使一下自己的权利而已;行使权利嘛,有时就顾不得对方

高兴不高兴、宽容不宽容了。生活中我们不是也常常看到公民行使正

常权利,有些人不高兴不理解不宽容的例子吗?所以说,如果是正常

行使权利,对方如何反应,无所谓。《潇湘晨报》记者在伍皓遭扔钱

事件后采访了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欧爱民,他告诉记者:我国宪法规

定公民有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通过口头、书面、行为等

途径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利。这一点,身为一省宣传部副部长的

伍皓就未必弄懂了。你看,伍皓在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记者问他:

“如果今天扔钱的人演讲的时候,给你一个机会,你会不会扔五毛钱

给他们?”伍皓的回答是:“那倒不至于,我素质没有那么低。”由

此可见,在伍皓眼里,向他扔钱者的素质是“那么低”的。而又由于

这一回答,后来不论他把自己演讲中被扔钱事件称之为“有趣的小插

曲”,还是与向他扔钱的网友通过手机短信沟通,约定见面再次交

流,甚至有与其“做朋友”的意味,都实在不过是作秀而已,难怪被

称作“美女”的当事者之一的苏雨桐事后对记者表示,伍皓是在故作

姿态,她也不认为伍皓答应跟到人大扔钱的抗议者面谈就是欣然赴

约。

退一步,如果说在伍皓演讲时向他扔钱者就是素质“那么低”的话,

那么,请问,那些不尊重宪法,逼得公民自焚、甚至跨省追捕举报

者,他们的素质不是更低吗?然而,说句很让人高兴不起来的话,我

们不少地方,不少政府部门,却正是用这种素质更低的人在管理着,

在领导着哩(这可以从我们每年发生的多少有关“事件”中得到证

明)。这一点,我想伍皓不会不明白、也不会不知道。据说伍皓之所

以有此次被请到人民大学去作讲演的荣幸,主要是缘于他正在北京

“进修”,也就是补某方面的课”吧。尽管我不知道他在“进修”什

么,但我想,绝非是在进修民主法制观念。因此,在本人看来,伍皓

更应进修的恰恰正是现代民主法制之课程,搞明白什么叫“普世价

值”。你不能说中国一大群官员什么都不懂,但不少官员恰恰不懂这

一点。而作为一个“政府人员”(伍皓自谓)如果这一点都没搞懂,

确实不应该还跑到大学去作什么演讲。据我所知,在美国,即使贵为

总统,也很难被学校批准到学校去给学生演讲,更不说一般的政府官

员了。人家的理由是:担心总统的讲话中含有不适合孩子的政治内

容。而此次被伍皓认为素质不高的向其扔钱者告诉记者的恰恰是:

“之所以这样做,是认为一个官员去给一群学新闻的人讲课,会传递

错误的价值和信息”——这真不知是巧合,还是虽国情不同,却人心

一理。

自然,我不怀疑伍皓的“党性”,也不怀疑他对现实有那么一点正常

的认识,但要谈民主自由,要谈尊重,要谈素质,他还差得远。

如果真的要说伍皓也还有些素质的话,那么,就是他毕竟明白网友之

所以向他扔钱:这就是网民的抗议,而“有网民向政府人员抗议,这

是很正常的”,“这是网民表达意见的一种形式”——中国有为数不

少的官员可能至今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会认为这是“犯上作乱”。

但通过新闻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伍皓如何有素质,而是素质的缺乏。

比如,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记者问道:“有网友想问,这样

的事情会不会导致出现跨省抓捕?”伍皓回答的是:“不会的,我们

本身就在追求社会沟通,不断尝试透明公开,所以不存在跨省的问

题。”看看,对这种不讲民主、不讲法制而无法无天的“行为”,在

伍皓口中说得多么轻巧,不过一个“不会的”、“不存在”而已!他

就认识不到,这不是会不会、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有制度保

护,在一个社会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否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

果真的对扔钱者去搞什么“跨省追捕”,那么,什么民主法制,什么

依法治国,什么人民的幸福和尊严,不都成了骗人的鬼话了吗?

我当然注意到,伍皓还说了一些很动听的话,比如:“这是个越来越

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开放的国家。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是表达意见

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行为还是不能成为常态,公众还是不需要

的。”即使就是这么几句动听的话,也还是有些说得明白,有些说得

不明不白。比如,说“但是这种行为还是不能成为常态,公众还是不

需要的”,我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像这种“事件”,在民主国家都

没有“成为常态”,在中国也就更不可能还“成为常态”了。不然,

一有人演讲,就有人扔鞋或是扔钱,那不扔反而会让人以为不是“常

态”了,这将是不可思议的。此外,说“公众还是不需要的”,这是

在拿公众作“挡箭牌”。没听说哪儿有演讲,对演讲不满者却会去向

公众“扔”什么。既然不是向公众扔,也就谈不上公众需要不需要。

伍皓的意思,无非是公众不希望因“扔”而影响了演讲会场的秩序,

但我敢肯定,这不过是伍皓的想当然罢了。

此外,伍皓还说:“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宽容,但我们每一个社会

成员也应该不带任何偏见地看到国家的进步。我认为,体制内外应该

形成良好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动去促进更大的进步,而不是对抗和对

立。”这几句话说得当然好。但他也应该明白,扔钱者未必就是带了

什么偏见没有“看到国家的进步”,他只是不喜欢你伍皓,不喜欢你

一个官员去给一群学新闻的人讲课,难免传递错误的价值和信息。而

不喜欢某个人,不喜欢某个人的某种行为,不等于就是带了什么偏见

去看国家的进步。这没有必然性。当然,若是再从大的、深层次方面

说,就更显得伍皓的肤浅了。此次到人民大学现场抗议的知名博客作

者莫之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很显然)他们采取抛撒纸币的

行为艺术作为表达方式并非针对伍皓个人,而是向一贯行为诡秘、不

断以不公开指令控制言论表达自由的官方宣传体系表示不满。然而,

作为曾经作过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后又任一省意识形态的

副长官居然想不到“这一层”——当然,也不知是真的想不到,还是

揣着明白装糊涂。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评论 共25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