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公私合營」,一切財產都要歸於一黨所有,所有的財產都要搶到手,要強行沒收,不論是明搶,還是暗奪。
一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對「公私合營」運動是完全陌生的,如今新一輪「公私合營」的大幕已經拉開,因而回顧一個甲子以前的那場運動,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9年中共奪得政權後,從1950~1953年,在國內全面推行了暴力、血腥的土地改革,不僅所有被劃為地主、富農們的全部家產被洗劫一空,而且對他們和他們的親屬進行慘無人道的鬥爭和折磨。數百萬的地主、富農被野蠻地殘殺,從而徹底消滅了農村的精英階層,改變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那些在運動中用地主、富農們的血,納了投名狀的大批流氓、地痞進入鄉村區縣行政機構,成了中共在農村依賴的中堅力量。在完成土改後,中共的下一個圍獵目標就是城市裡被稱為「民族資產階級」的工商業者。
作為中共「共和國」國旗上一顆星的民族資產階級,在1949年9月通過的相當於臨時憲法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其私有財產」。於是從1949年起,赤手空拳進城的中共,除沒收的蔣政權所謂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外國人在華的資產外,並沒有任何家底,在經濟上處於劣勢,不得不依靠「民族資產階級」的工商業者來發展經濟,放手讓私人企業發展,以維持新生的政權。
劉少奇1949年春上,在天津和工商界人士座談時,高度讚揚了資本「剝削有功」,信誓旦旦地保證,在新政權私營企業與公有企業是長期並存的,讓資本家們解除顧慮,吃下這顆「定心丸」,大展身手去發展經濟,大家一起發財,並親切地稱民族資本家是「自己人」。由此在一個近代歷史中少有的和平時期,當時的中國私有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據統計,1949年中國有私有工業企業12萬3000個,生產總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3%。到了1952年,私有經濟成分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到80%,處於絕對優勢,為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毛在抗戰以後提出的「新民主主義論」和後來的《共同綱領》,都吸收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精髓,因而在國共內戰和49年建政後,得到了各階層的支持和擁護。但這只是一種臨時的權宜之計,是一套騙術,他們從來就沒有準備真正實行過。於是一旦他們奪得了政權、度過了建政初期的困難,覺得政權穩定了,馬上就過河拆橋,凶相畢露。他們骨子裡就是極權獨裁,就是一切財產都要歸於一黨所有,所有的財產都要搶到手,要強行沒收,不論是明搶,還是暗奪。
農村推行合作化,農民被趕進農業社,被畫地為牢圈在農村後,全國除這些由民族資本家控制的工商企業外,其他各行各業和部門已全部在中共的掌控之下。在這些部門,民眾不僅思想、言論被控制,擇業、遷徙自由也被剝奪,完全要由組織來分配、調動。也就是說,中共從經濟上扼住了每個人的脖子,離開他們就沒有了飯碗。
二
中共豈會放過工商業這一大塊肥肉,讓其脫離極權的魔掌。於是從1953年開始,中共開始在一些私人企業強行入股,就是加入「公共股份」,並且派出幹部以公方代表的身份經營和管理企業。私人企業家儘管仍然持有多數股份,但是卻要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權交給公方代表。
1954年9月2日,政務院通過了《公私合營暫行條例》,1955年下半年,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11月,中共中央在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對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領導,盡快推動運動向縱深發展。
1956年初,全國範圍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所謂『公私合營』,即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按1956年高潮時的政策,國家對資本主義私股的贖買改行『定息制度』,統一規定年息五厘。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調配使用,資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資本家身份行使職權,並在勞動中逐步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當年座上賓的資本家也再不是中共的「自己人」,而成了「被改造」的階下囚了。也就是說,公私合營後,每年企業向原私股持有人支付5%的定息,作為分紅,期限20年。根據當時的情況,這一定息不但低於多數企業的盈利,也低於銀行當時的定期存款利息。1966年9月,國家停止發放定息,公私合營企業最後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按照現在的觀念,等於一夜之間私人股份被收歸國有。
對於這種明搶暗奪的土匪行徑,為什麼沒有反抗,沒有抵制?經過土改、三反、五反等歷次血腥、殘酷的運動,面對滾滾的人頭和纍纍的屍骨,資本家們早已嚇破了膽。運動中工人店員揚眉吐氣,對資本家吆來喝去,揭發檢舉此起彼伏,資本家則人人自危,紛紛「坦白」做交待,許多人主動低頭認罪爭取過關。上海在「五反」運動中,四個月內自殺的資本家及家屬就多達876人。就是奉公守法、唯中共政策是從的不少資本家,也慘遭莫須有的罪名被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