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隨想:为什么马克思是错的?——全面批判马列主义的知名著作导读(轉)

很多人不願意點擊『編程隨想』的博客,我特意轉載一部分,供懶人一閱

原文地址: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8/09/Book-Review-The-Errors-of-Marxism-Leninism.html

为什么马克思是错的?——全面批判马列主义的知名著作导读
文章目录
★引子
★名词解释
★【简述】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
★对马克思及《资本论》的评价
★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
★对【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批判
★对马克思所用的【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
★对【阶级理论】的批判
★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批判
★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批判
★对【乌托邦】的批判
★对【无产阶级专政 & 极权主义】的批判
★对【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批判
★对马列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批判
★对【马列主义哲学体系】的批判
★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全面批判】
★结尾
★引子

  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据说朝廷方面搞了好多纪念活动,臭名昭著的 CCAV 还推出了一档纪念节目叫做《马克思是对的》,企图继续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
  根据俺一贯的风格,当然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狠狠地抹黑一把。今天特意汇集了许多部经典名著(主要是批判“马列”的),并附上俺的短评作为【导读】。

★名词解释

◇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指的是经由列宁进一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很多场合,“马列主义”也被称为“列宁主义”。
  俺喜欢把马克思称作“第1任教主”,把列宁称作“第2任教主”。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这个词汇很容易造成歧义和误解,有必要先界定一下。
  俺在本文后续部分提及的“社会主义”,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指的是“马列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之流的【总称】。
  今天这篇抹黑博文,火力主要对准“马列主义”;除了马列之外的【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不是】今天批判的重点。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这个词汇如今也有很多歧义和误解。
  “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都自称是“自由主义”,而这两者其实【完全不同】。所以俺在本文中,避免直接提及这个词汇。

★【简述】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

  在批判之前,有必要先【简述】一下马列的理论体系,让大伙儿有个初步印象。
  这个理论体系是基于一种【层次结构】建立起来滴。俺用【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别介绍。

◇劳动价值理论

  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是“劳动价值论”。
  很多马列的信徒以为这是马克思独创的,其实不是。
  马克思只不过是借用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虽然马克思在借用之后加了一点料,实则两者的本质是差不多的。
  马教的“劳动价值论”,核心观点是:商品中包含了一种【客观】存在的【固有价值】,并且这个价值是由“劳动”唯一决定的。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是基于“劳动价值论”来推导出“剩余价值论”。
  很多不清楚马克思理论的网友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理论。

◇剥削理论

  马克思认为:企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这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核心观点。

◇阶级理论与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理论”对马列主义是很重要性滴。马克思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马教主还认为: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而且双方的斗争会越来越激烈。

◇资本主义崩溃论

  马克思认为:当生产力不断提升,【利润率必然持续下降】。
  在“利润率持续下降”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推论说:因为利润率下降,资本家不得不更严厉地压榨工人(比如: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水平),所以劳资矛盾会持续恶化。当利润率趋向于零,劳工也会被压榨得一无所有,这时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就爆发啦。

◇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个是从“剥削理论”推理出来滴。
  资本家能剥削工人是因为资本家占用生产资料。为了消灭剥削,就要把所有生产资料搞成【公有制】的形式。

◇中央计划经济

  “中央计划经济”有时候也称为“计划经济”。但是俺觉得前者更准确。
  啥是“中央计划经济”捏?通俗地说就是用“经济计划”(economic planning)来替代市场作为资源的分配方式。
  有些“中央计划经济”完全不依赖市场,还有一些“中央计划经济”会部分地依赖市场。

◇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为了达到“消灭一切阶级”的目的,最终进入“无阶级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政权官方的叫法,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历史宿命论”或“历史决定论”。
  这是马克思建立的一套历史哲学,企图用来忽悠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经历若干个固定的阶段,并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发出后,有些马克思的信徒企图辩解称——“唯物史观”不是“决定论”。
  俺建议这些同学先去了解一下:“决定论”这个词汇的相关概念(它在哲学上是有专门定义滴)。从马克思的诸多公开著作和言论,他的某些理论,显然是符合“决定论”这个范畴滴!(在本文的评论区,俺列举了马教主的某些言论)

◇小结

  由于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基于【层次】方式架构起来的,如果某个被驳倒了,那么基于该理论【之上】的其它理论自然也被驳倒了。
  也就是说,俺只需要驳倒马教主整个理论体系最基础的部分,就足以瓦解他构建的理论大厦。但由于俺在本文副标题中说了,这篇博文的目标是【全面批判】,所以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俺不但会反驳马教主理论体系最基础的部分,还会反驳他理论体系的【每一个】层面。

★对马克思及《资本论》的评价

  简述完马教主的理论体系之后,先分享一些学术界的大牛对马克思或《资本论》的点评,这样大伙儿可以先获得一个初步的总体印象。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点评

  凯恩斯的大名,俺就不详细介绍啦。简而言之,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此人是泰斗级的人物。
  俺的网盘上分享了《经济学大师们》一书,其中有一章是专门讲马克思的。可惜的是,此书的中文版,那一章整个被阉掉了(所以这本书的中文版比英文版少了一章)。至于为啥要把这一章阉割掉,原因你懂得。
  在这一章里面,有很多关于马克思及《资本论》的点评。其中提到某人向凯恩斯推荐《资本论》,直接被凯恩斯嘲讽。因为此书的中文版是太监,俺只好贴出英文版的原文,还望大伙儿体谅。
(以下是凯恩斯吐槽的原话。引文中用小括号插入的中文说明,是俺标注滴)

My feelings about Das Kapital(注:资本论的德文名)are the same as my feelings about the Koran(注:古兰经).
I know that it i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I know that many people, not all of whom are idiots, find it
a sort of Rock of Ages and containing inspiration.
Yet when I look into it, it is to me inexplicable that it can have this effect. Its dreary, out of date,
academic controversialising seems so extraordinarily unsuited for this purpose. But then, as I have said,
I feel just the same about the Koran. How could either of these books carry fire and sword round half the world?
It beats me. Clearly there is some defect in my understanding.
Do you believe both Das Kapital and the Koran? Or only Das Kapital? But what ever sociological value of the latter?
I am sure that its contemporary economic value is nil.

  考虑到某些同学不懂洋文,俺简单解说一下(如果俺的解说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指正)。
  这段洋文的【大意】:《资本论》就像《古兰经》,挺有煽动性滴。但从学术上讲,狗屁不通,毫无价值。

◇诺奖得主 Robert M. Solow 对马克思的点评

  此人是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时报》在1988年3月发过他的一篇文章(链接在“这里”),其中点评了马克思,中英双语对照如下:

马克思是一个重要而且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教条也具有知识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但事实是,在所有严肃的、说英语的经济学家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被认定是一条死胡同。
Marx was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thinker, and Marxism has been a doctrine with intellectual and practical influence.
The fact is, however, that most serious English-speaking economists regard Marxist economics as an irrelevant dead end.

★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首先,你要记住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1818至1883】。这个年代太过久远,很多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理论都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发展起来。
  所以,很显然地,马克思本人具有非常严重的【时代局限性】。很多马克思的追随者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这种时代局限性,反而把马克思当成一位超前的圣人或先知。这是非常幼稚/可笑滴。

  下面俺根据时间先后,大致列举一些马克思活着的时候还没出现或还没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

  主观价值理论——以“效用”衡量价值
  奠定该理论基础的是卡尔·门格尔的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原理》(下面会提到这本书)。
  虽然这本书出版的1871年,马教主还没死,但马教主显然对此书了解不多。因为在那个时代,卡尔·门格尔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维也纳大学】——他最重要的几个追随者(维塞尔、庞巴维克、米塞斯、哈耶克)全都出自该大学。
  另外,主观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是马克思死后了。

  边际效用理论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在1889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自然价值》,书中首次引入【边际效用】的概念。
  此概念的引入,直接触发了经济学发展史的“新古典主义革命”。有了“边际效用”的概念,基于效用的“【主观】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马克思(继承自李嘉图)的“【客观】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就越来越显得相形见拙。

  利息理论
  虽然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有若干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本人)开始通过一些理论企图解释“利息”的存在,但这些理论都明显不靠谱。
  第一个比较靠谱的关于利息的理论来自于欧根·冯·庞巴维克,出自他的3卷本代表作《资本与利息》。此书第一卷出版于1884(刚好在马教主死后),第二卷出版于1889年。(下面的章节会聊到此书)

  货币理论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缺乏【成熟的】货币理论。第一个相对成熟的货币理论是由克努特·维克塞尔创立的(下面的章节会聊到此人),时间是1898年。

  现代博弈论
  率先把博弈论引入经济学的,是那个超级跨界牛人冯·诺依曼。他不但被称作【计算机之父】,还是顶级的数学家、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
  1944年,冯·诺伊曼与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作发表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这篇论文对经济学而言是【划时代】滴!那之后,他又获得一个新的称号:“现代博弈论之父”。(可惜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太晚,否则他应该能得)
  除了冯·诺依曼,还有一个名气挺大的牛人约翰·纳什,也对博弈论有重要贡献——在1950年的博士论文中引入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并因此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在引入了博弈论之后,可以更好地解释各种概念(比如:价格水平、工资水平)

  “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了成名作——《企业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后来提出了“科斯定理”和“产权理论”,于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马克思把“企业”当成纯粹的剥削工具;而科斯则论证了——如果没有企业,就无法解决“交易成本”的问题(在本文后续的某个章节,俺还会再次提到此书)。
  科斯在上述成名作之后,又在1960年发表了一篇《社会成本问题》,堪称其代表作。这篇论文建立产权理论。那这个“产权理论”与马列主义有啥关系捏?在后面聊“公有制企业”的时候,俺会介绍。
  (科斯的这两本著作,俺网盘上都有)

  马克思之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当然远远不止上述这些。考虑到篇幅,俺只列举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
  下面俺开始介绍一些知名的著作,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批判或反驳了马列主义的理论。
  对每一本著作,俺会单列一个小标题。小标题包含作者名称和书名。点击书名的链接会打开一个 Google Docs 页面,里面会介绍如下信息:

电子书位于网盘的哪个文件夹
书的封面
书的目录
作者介绍
内容介绍
与此书相关的维基百科链接

  俺分享的【所有电子书】及下载链接,都从可以从下面的清单查到。
https://github.com/programthink/books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作者卡尔·门格尔是奥地利经济学家,以他为首开创了“奥地利学派”,有时候也尊称他为【奥地利学派之父】。
  早年在维也纳大学教书,1873年成为该大学的“经济学院主席”(年仅33岁)。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中,有很多成为经济学大牛,比如: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他的同事,并深受其影响)
欧根·冯·庞巴维克(他的同事,并深受其影响)
克努特·维克塞尔(他的学生)
约瑟夫·熊彼特(他的学生)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他的学生)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他的学生)
……

  光看上面这个名单,不得不感叹——门格尔真是“大师级的学生满天下”。如此牛逼的人物,他的名气却不大,知道的人很少。

  此书是其代表作,英文名称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出版于1871年(门格尔年仅31岁)。
  在门格尔之前,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固有价值理论”(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三人的劳动价值理论,都算这类)。以马克思为例:他认为商品包含有一个“固有价值”的属性,这个属性是【客观】的(所谓“客观”就是不受人的主观影响)。所以“固有价值理论”也可以称作“客观价值理论”。
  在这本书中,门格尔首次把“商品价值”与【欲望的满足】联系起来。虽然门格尔这本书中从来没有提及“效用”这个词汇,但实际上他开创了“效用价值”理论——书中所说的“欲望的满足”就是“效用”的另一种说法。
  由于“效用”是【主观】的(对同一个商品,不同的人体会到的效用【不同】),所以门格尔也相当于是开创了【主观价值理论】的先河。后来“奥地利学派”的很多理论体系就是在“主观价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所以此书亦被称为“奥地利学派不可动摇的基石”;米塞斯对此书的评价是: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在马克思之后,“客观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力仅仅停留在【政治领域】(尤其是在共产党国家里),在主流经济学界是【不】受待见滴;而“主观价值理论”在门格尔死后,继续在经济学的学术圈发扬光大。这可不是俺自己瞎说,下面引述维基百科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条目(链接在“这里”)

随着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主流的经济学家更加倾向于使用较为注重人类心理变化的边际效用去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而非抽象的劳动价值;他们还提出生产需依靠不同的生产要素,而非单一劳动。于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错误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则坚持劳动价值理论为正确的。

  再来引述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写过一本书叫《十大经济学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俺网盘也分享了),里面指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缺点以及“效用理论”的优点。
  下面摘录他的部分评论(出自此书第22~23页,粗体是俺标注滴)

基本的问题不在于劳动是否是经济价值的真正的“源泉”或“原因”。这个问题也许是社会学家主要关心的问题,他们要从中推导出伦理学的结果,马克思本人当然并非对此问题毫不关心。然而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要描述和解释实际的过程。问一下“劳动价值论是如何发挥分析工具的作用”也许更重要,真正的困难在于它做得是如此不好
首先,在不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就不适用了。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而且劳动只能有一种形式。如果这两个条件不能满足,则必须引入另外的假设,分析的困难又会增加,问题立刻变得难以处理。因此,用劳动价值论来推理只在很特别的情况下才可行,因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
最早用于代替它,现在有些过时的理论,是边际效用理论。一般认为,它在许多地方更为优越。但其真正的优点在于更普遍,适用性更强:一方面,在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适用;另一方面,在出现其它因素和其它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劳动时也都适用。

  坦白说,熊彼特对“劳动价值理论”批判【不够彻底】。俺之所以引用他的话是另有深意——
  如果你看完《十大经济学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第一章(关于马克思的那章),你就能感觉到:熊彼特还是蛮看重马克思滴。但即使这样,熊彼特依然在书中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这恰恰说明“劳动价值理论”有硬伤!另外,对于那些倾向社会主义的读者,熊彼特也会更有说服力——因为熊彼特也是倾向社会主义的。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自然价值》

  作者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早期的经济学家,毕生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教书,与卡尔·门格尔是同事。
  此书出版于1889年,是其代表作。英文名称是《Natural Value》。
  书中详细解释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并通过“机会成本”建立了“归属理论”(imputation theory)。
  所谓的“机会成本”,通俗地说就是:把某项资源投入某种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该项资源所能获得的利益。
  维塞尔建立的另一个概念是【边际效用递减】——商品的效用随着数量而递减。
  那么,这些概念与马克思有啥关系捏?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会持续递减。因此资本家会倾向于把生产规模无限制扩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但是在引入了【机会成本】之后。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当产量扩大之后,“边际成本”【不一定】是递减的,可能在达到某个程度之后反而会变成递增。
  你看,马克思因为不懂“机会成本”,又犯了一个错误。

◇欧根·冯·庞巴维克:《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

  作者欧根·冯·庞巴维克【又】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滴。他是卡尔·门格尔的忠实追随者,并与上面那位维塞尔是连襟。
  在奥地利学派中,是他首先站出来直接批判马克思,用的武器就是这本《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洋文名叫: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庞巴维克质疑】——指出《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存在【自相矛盾】。由于他对《资本论》的批判,天朝教科书污蔑他为“庸俗经济学家”。
  刚才俺提到了熊彼特写的那本《十大经济学家》,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庞巴维克,而且也提到了庞巴维克所写的《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并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俺再次唠叨一下,熊彼特这本书对马克思有很多赞美之辞,所以这就【更加有说服力】。换句话说,即使像熊彼特这种比较欣赏马克思的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庞巴维克击中了马克思的要害。下面是熊彼特的原话,摘自《十大经济学家》第138页(粗体是俺标注滴)。

马克思有无数的批评者和辩护者——几乎比其他任何一位理论家都要多。他们的任何一种主要兴趣都不在于马克思著作的科学核心,而且他们总是躲到那些与这一核心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中去——历史问题,政治问题,哲学问题,等等——也许他们并不完全胜任评论这位作者及其著作的工作。
这正是庞巴维克的评论显得重要的原因——他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并且只谈核心,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一位大师的匠心;从被批评对象的伟大可以衡量出批评家的伟大。这就是这篇评论在庞巴维克的全部著作中居于突出地位的原因;这就是在同马克思体系的理论内容有关的问题上,这篇文章永远都可以称得上是对马克思的批评的原因。

  除了熊彼特的赞美之辞,俺还要提醒大伙儿一点:
  此书已经出版了100多年,除了与庞巴维克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写了一篇论文反驳此书,【没有】再看到任何一个稍微知名的马派经济学家对此书进行反驳。而希法亭的那篇论文其实是苍白无力滴——并不能帮助《资本论》自圆其说。
  上述现象再次说明——很可能庞巴维克已经击中了《资本论》的要害。

◇为啥本章节全部引述【奥地利学派】的著作?

  除非你很粗心,否则你肯定会注意到:前面3个小节对应的3本书(《国民经济学原理》《自然价值》《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全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著作。为啥捏?
  是因为俺比较偏爱这个学派吗?NO,NO!俺在本章节全部引述奥地利经济学派,是源于布哈林说过的一句话。这位布哈林是何许人捏?他是列宁钦定的【苏共理论家】。显然,他对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是非常熟悉的。他曾经说过:奥地利学派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最强大的敌人。
  有这句话足矣!来自于敌人的赞美通常是最好的赞美。如果连苏共的理论家都承认“奥地利学派”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最强的对手,那充分说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对《资本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啥俺费了这么多口水谈“劳动价值理论”?

  在本文的开头,俺已经大致梳理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
他的历史学理论,是架构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之上的;
他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是架构在经济学理论之上的;
他的整个经济学理论,最终是架构在【劳动价值理论】之上的。
  比如说,他根据“劳动价值”推导出“剩余价值”,再根据“剩余价值”推导出“剥削理论”,然后又根据“剥削理论”推导出“阶级理论”……
  所以,只要你搞明白“劳动价值理论”是【错的】,(对你来说)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就瓦解了

  如果俺想偷懒的话,聊完“劳动价值理论”就可以收尾了。但为了彻底把马列主义的理论批倒批臭,本文还需要继续展开……

★对【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批判

◇欧根·冯·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

  这位作者在本文已经是第二次出现,所以俺就不再介绍他了,省点口水。
  此书是其代表作,英文名:《Capital and Interest》。全书共3卷,第一卷出版于1884年,第二卷出版于1889年。第三卷在1921年出版(作者死后)。
  第一卷是【批判】历史上出现过的利息理论(也包括对马克思的批判),第二卷是【开创】他自己的利息理论(叫做“时差利息论”)。
  简单说一下“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认为:同样类型、同样数量的商品,【现在得到】与【未来得到】,在价值上(此处指“主观价值”)是有差别滴。这个差别就体现为【利息】。庞巴维克的这个利息理论并不完善,但他指明了现代利息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对经济学的其它领域有重要影响。关键就在于他引入了【时间差】的概念。
  如果你学过“金融学”,接触过“现值”的概念,就应该知道——在计算“现值”的时候,【时间差】是关键变量。

◇克努特·维克塞尔:《利息与价格》

  作者克努特·维克塞尔是一个类似卡尔·门格尔的牛人(这俩都很牛逼,名气都不太大,却都各自开创了学派)。维克塞尔开创的是“瑞典学派”(也称“斯德哥尔摩学派”)。顺便说一下,此人曾经在维也纳大学听过门格尔的课,所以他也算是门格尔的学生。
  他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首次把“价格理论”与“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哈耶克评价他:由于这个伟大的瑞典经济学家才使直到19世纪末仍然隔离的两股思潮终于确定地融合起来。
  此书的英文名称是:《Interest and Prices》,出版于1898年,相当于他的代表作。在书中,他继承并发展了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并融入了另一个经济学家瓦尔拉斯(Walras)的均衡理论。
  这本书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自然利率】。何为“自然利率”捏?维克塞尔认为:当资本的供应与资本的需求相平衡的时候的利率就是“自然利率”。当“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大于储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宏观经济处于膨胀状态;反之,则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宏观经济处于紧缩状态。

◇小结

  为了避免篇幅太长,其它批判“剩余价值理论”的著作,俺就不介绍了。
  下面俺大致提几个要点(请注意:“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当然【不止】下面这几点):

  马克思【忽略】了资本家的劳动
  马克思及其追随者总是把资本家说成是不劳而获。但资本家其实需要做【很多劳动】。
  在开办企业之前,资本家就需要做很多决策(比如:把资本投入哪个领域、企业如何运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脑力劳动。
  开办企业之后,资本家如果自己参与企业的管理,那么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如果自己不参与管理,就要靠“职业经理人”,那么如何挑选职业经理人,挑选之后如何评估其管理的绩效,同样需要脑力劳动。

  马克思【忽视】了风险的因素
  如果上述这些决策失误,资本家可能会血本无归——就是【风险】。有风险自然就应该获得回报。因为承受风险而获得的那些回报,就【不】能算是剥削。

  马克思对“利息”的【误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也提到“利息”。但马克思的理解是【错的】——
  首先,马克思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
  庞巴维克开创的“时差利息论”虽然不够完善,但至少他的方向是对头滴——他指出了资本的【时间因素】。(如果你稍微了解金融学,就知道【时间】在金融领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其次,马克思不懂“自然利率”(在他的时代,“自然利率”相关的理论【还没】建立)。
  所以他把“自然利率的那部分资本增殖”也算作是剥削所得。但其实【并不是】。自然利率所属的那部分资本增殖,是资本持有人【应得的收入】,与剥削毫无关系。
  打个通俗的比方——你把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在这个过程中,你并没有剥削任何人,你的钱就增殖了。
  当然啦,上述这个比方仅仅是为了【通俗起见】。对“自然利率”的更详细扫盲,请看下面这篇:
《扫盲“货币经济学”基本概念——从“利率”到“央行货币政策”》

★对【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批判

  关于这部分,俺都不需要引述什么名著啦。光凭【事实】就足以说明——马克思的预言【彻底失败】(大伙儿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崩溃)。
  当然啦,有些死硬的马克思信徒会争辩说:崩溃的时间还没到。只要时间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崩溃。
  为了反驳这类死硬分子,咱们需要从《资本论》入手,看看马克思本人是如何推理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结论。

  马克思的关键性论点是——当生产力不断提升,【利润率必然持续下降】。整个推理过程又臭又长,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资本论》第3卷第3篇,标题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法则”。在这个“第3篇”之下又包含: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真心想看的同学,重点看第13章)。
  在“利润率持续下降”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推论说:因为利润率下降,资本家不得不更严厉地压榨工人(比如: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水平),所以劳资矛盾会持续恶化。当利润率趋向于零,劳工也会被压榨得一无所有,这时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就爆发啦。

  可惜的是,马克思被狠狠地打脸了。事实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反】——当生产力不断提升之后,工人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不信可以对比21世纪的工人与19世纪的工人),工人的工作时间也在持续下降(比如19世纪的工人是享受不到“双休日”滴)。另外,利润率也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下降到趋向于零”。
  像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反而获得极高利润率。鼎盛时期的微软公司和如今的苹果公司,他们的利润率比19世纪的血汗工厂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即使只看传统的制造业,他们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也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持续下降直至趋向于零)。
  俺个人认为:马克思实际上【说反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利润率【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至少大体上持平)。不信你可以对比不同类型的行业,越是【高科技】的行业(比如:软件行业、互联网行业、制药行业),利润率越高。
  为啥马克思在这个方面会错得如此离谱?关键就在于他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是错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