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建成和转移 本来就不是一夜完成的。
在五年前外资就逐渐转移,包括国内的转移 比如上海向周边 比如苏锡常 甚至安徽转移
向西部 成都 重庆转移
富士康从广东向河南专业等等
这种外资转移是持续且在目前状态下不可逆
这种转移是漫长过程也痛苦。
但是外资愿意也接受这个过程。
我看到很多人把 供应链不可替代来说供应链转移不可能
这种腔调特别粉红。
这个世界缺了中国 短期会有供应混乱 时间长了大家就习惯了。
事实上 三星lg早就撤出了
我知道的日企成规模的撤离 比如东芝,日本政府甚至拨款鼓励在华日企撤出中国—这还是三年前的事
外资撤离就像 手里捧着的沙 漏的不快 但是肉眼可见 。
英国“经济学人”期刊指出,包括台湾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构成的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未来数年可望逐步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生产活动重心。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泰国、汶莱、孟加拉、柬埔寨、菲律宾、老挝等。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提出亚洲替代供应链的概念,近日则进一步刊登文章指出,美、中两国地缘政治分歧促成亚洲替代供应链,促使全球制造业者在亚洲寻找中国以外的新生产基地。尽管区域内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与中国匹敌,但由多个国家和地区构成的亚洲替代供应链加起来,仍具可观竞争力。
“经济学人”指出,在出口额方面,Altasia各国加总起来与中国不相上下:去年9月前的12个月期间,Altasia总计对美出口6340亿美元商品,较中国对美出口总额6140亿美元稍多。
不过,中国的对美出口种类以电子产品占大多数,而不是所有Altasia成员都能供应具竞争力的相关产品。也就是说:亚洲替代供应链也隐含挑战,恐无法在所有产业类别完全取代中国、各国基础建设发达程度不一、彼此之间存在法规和行政作为差异等。
至于技术劳工,Altasia和中国在数据上也差异不大:Altasia拥有1亿5500万的25至5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中国则是1亿4500万。
“经济学人”指出,整体而言,中国的生产能力难以被完全取代。此外,Altasia样态多元的经济体无法如中国单一实体般运作。尽管各项贸易协定有助减缓法规障碍,基础建设和后勤物流服务仍是一大障碍。
不过,“经济学人”提到,对许多企业而言,寻找中国以外的替代选项已是优先要务,将持续在Altasia寻找新机会。
另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新的、2018年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LPI),以满分5分为准,中国的得分是3.61,在160个受评国家排名第27,而在Altasia,得分从日本的4.03、新加坡的4.00,到孟加拉和柬埔寨的2.58都有。日本、新加坡高居世界总排名前10名,而孟加拉和柬埔寨的排名则落在后半段。
/ 中国
经济学人:亚洲供应链取代中国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