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梅雨季节,中国各地普降暴雨,使得灾祸不断,民众哀怨。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仍然在一如既往地出台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银行业务领域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表面上是在维护储户利益,实际上却可能成为各大银行在事件发生后以网络遭侵为由将其甩锅给黑客的绝佳借口。政务数据共享,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当共享实现过后,由于利益驱动和管理漏洞,数据管理者很可能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而要追责则非常困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是,在高层官员特供制度没有终结的今天,对于问题食品,绝大多数人都是防不胜防,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修订发布的《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看似顺应时势,实际上却未能抓住重点。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同样无法遏制建筑垃圾泛滥和偷运到乡村堆放的现象。
在两地发生官员因违规饭局而饮酒致死的案例过后,中纪委办公厅发专文要求集中整治违规吃喝,然而,在各地实际实施的过程当中,却层层加码、矫枉过正,使得官员作为公民自费正常吃喝的权利也被剥夺,导致官员和餐饮行业怨声载道。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长远而言依然对解决民众的问题于事无补,相反,个人隐私会一如既往地外泄,而致电反映敏感问题的公民依然会遭到软硬打压。
本期目录
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务领域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
二、国务院发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
三、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修订发布《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
四、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
五、中纪委办公厅要求集中整治违规吃喝
六、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
七、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
八、国务院发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
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务领域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
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将于8月1日期施行。官方称此举是为了规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详情请见:http://www.pbc.gov.cn/tiaofasi/144941/144957/5728831/index.html)
评析: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之所以在此时此刻出台该办法,显然是因为在此前各大银行出现过很多网络安全事故。因为害怕被追责,所以瞒而不报或者轻描淡写地报。
该办法的出台,可谓利弊俱存。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和维护储户的财产安全权,或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该办法似乎将所有的网络安全事故归咎于外在因素,则可能导致银行职员在事故面前故意以系统遭到黑客入侵为由推卸责任。
众所周知,中国民众的个人信息被大规模盗卖,几乎囊括所有人,只是被卖的频率高低不同而已,各种平台,包括银行的实名存储制、财产来源必须告知,都使得个人信息暴露。让有需求的推销员甚至是诈骗分子获得后,就进行骚扰式的商业推广或者欺骗性的业务办理,很多人不堪其扰,一部分被骗得倾家荡产。
银行职员出卖储户信息的情况应该非常普遍,他们之所以在这方面胆大包天,是因为觉得他们不卖,也会有其它地方卖,所以,肆无忌惮、愈演愈烈。中国人民银行更应该做的其实是规范银行职员的行为,避免盗卖储户信息和资金的事件发生,以及发生后如何维护储户权益等。办法即便内容再严厉,很多银行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掩盖事故信息,个别职员甚至可能盗取储户资金,然后将其责任推卸给黑客。
二、国务院发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
6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该条例共8章44条,旨在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与政务服务效能,全面建设数字政府。条例明确政务数据共享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统一目录管理,将政务数据按共享属性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和不予共享三类,并禁止擅自增设条件阻碍数据共享。同时,规定通过共享获取政务数据能满足履职需要的,部门不得重复收集;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为数据共享提供平台支撑;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强化保障措施。(详情请见: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6/content_7026294.htm)
评析: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各地均成立了数据局或者数据中心、数据集团,希望由此实现数据共享,尤其是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突破此前的各部门数据孤岛状态。总而言之,国务院出台该条例是广受欢迎的。
该条例有助于打破政务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通过数据共享,政府能更高效地整合资源,为民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办事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提升民众享受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便捷性,这是对民众获得良好公共服务权利的有力保障。
另外,政务数据共享使政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民众能更方便地获取政府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信息,便于了解政府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可以提升知情权和参与权。在税收、金融监管等领域,数据共享可使政府更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如防止偷税漏税、金融诈骗等,维护市场秩序。
然而,从人权角度来看,该条例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需要通过完善配套措施来解决。譬如说隐私保护风险。政务数据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尽管条例要求履行政务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但在数据共享过程中,仍可能因技术漏洞、管理不善等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这就需要加强技术防护和监管,落实条例中关于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确保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再则,如果对政务数据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可能会出现数据被滥用的情况,如用于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目的,这可能会对公民的权利造成侵害。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数据的使用范围和程序,保障公民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对于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应该依法依规严厉追责。
三、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修订发布《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
5月22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修订发布《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该办法共25条,与原《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相比,增加了餐饮业促进内容,细化反食品浪费法相关要求,调整规范有关涉企规定,增加了安全生产有关内容。该办法于6月15日开始施行。(详情请见:
https://www.mofcom.gov.cn/zwgk/zcfb/art/2025/art_898d8aa6b884410a9ced4d503202f57f.html)
评析: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显著问题,餐饮行业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食品行业,但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影响甚大,直接关系到餐饮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中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用餐人员死亡,只是,很多事件被掩盖不为外界所知而已。
最新版的《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从四个方面进行修订:大幅增加行业促进条款、细化反食品浪费有关要求、调整部分餐饮经营要求、完善商务主管部门职责。其中严禁餐饮机构设置最低消费门槛,保障了消费者的自主权。另外,办法还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规范,要求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劳动者营造更规范、稳定的就业环境,有助于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
但是,在中国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这一办法也可能推高经营者成本和压力,进而影响行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就业。实施上,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更为关注的核心内容还是食品安全,而服务和环境处于次要位置。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存在遭受外界诟病的特供制度,对于高层官员而言,每天享受着纯天然的锦衣玉食,从而百毒不侵,而普通民众则对有毒有害食品防不胜防,即便是自己亲自购买食材,也无法从源头上把控其品质。谁都不清楚,明天和癌症哪个一个先来。
因为食品、空气、水的污染,当前,中国社会的癌症开始趋于低龄化。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当务之急是要保障食品安全,而非其它,在食品存在问题的情况下,餐饮场所的环境、服务再好都于事无补。
四、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该意见共七个部分18条,希望通过这一新文件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偷排乱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详情请见: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6/content_7027026.htm)
评析: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前二十多年里,中国各个城市产生了巨量的建筑垃圾,为了防止建筑垃圾导致的污染,几乎每个地方都先后建立起了垃圾处理厂。但是,通过这种途径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的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建筑垃圾被运往乡村的报道。
上述意见的发布,旨在加强对生存权和健康权的保障,如果落实到位,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但是,中国一直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乡村大面积的土地荒芜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是直接将建筑垃圾运往乡村挖坑填埋,然后在上面植树种草,制造美丽乡村假象。
建筑垃圾不同于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容易被土壤消解,而建筑垃圾很多都包含化学物质,对土壤造成永久性破坏,一些地方的农民对此怨声载道,但是,却又无力扭转。虽然上述意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但是,事实上,谁监督谁就是异类,可能遭遇官方打击。
在经济不景气、缺乏新闻言论自由和民主决策以及官员热衷于欺上瞒下的情况下,要想按照意见的要求解决建筑垃圾的问题,可谓是缘木求鱼。可以预料的是,虽然文件已经逐级下发,但是,建筑垃圾的污染不会结束,还将有更多的乡村和农村居敏民深受其害。
五、中纪委办公厅要求集中整治违规吃喝
6月1日,新华社报道称,日前,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湖北和安徽共两起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湖北的一起涉及到四川官员,该官员在此前曾在湖北任职。中纪委要求各地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动真格、抓现行、抓典型、抓通报,对顶风违规吃喝的人和事,要依规依纪严查快办,形成强大震慑。(详情请见:
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506/t20250601_426196.html)
评析:反腐败工作,自习近平上台之后一直都在强力推进,虽然中纪委书记换了几任,但是,对官员的监管力度却一直不减,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各级官员被以涉嫌违纪违法拉下马来。对于官员被查处,民众基本上都是拍手称快。但是,虽然腐败程度不如以往严重,但是,违规吃喝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中纪委通报的上述案例,明显属于以利益输送为目的的饭局,涉事的官员当中,除了有人因酒身亡之外,其他人均被依纪处理。酒桌亡人事件,给广大官员敲响了警钟,对党员干部违规吃喝进行严厉管制符合民意期待。
然而,自从中纪委通报出炉过后,全国各地,尤其是涉事的湖北、四川、安徽三省开始了雷霆行动,对官员在外吃喝进行严厉打击。打击违规吃喝无可厚非,可是,一些官员与亲戚朋友的正常餐聚也被视为违规加以处理。导致官场怨声载道,餐饮场所叫苦不迭。
打击官员违规吃喝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尤其是非公务接待范围的公款吃喝、具有利益输送目的私人请吃。但是,如果将所有官员吃喝行为均视为洪水猛兽加以处置,则侵犯了官员作为公民的正当权利。访亲会友或者和家人聚餐,自费吃喝,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不能因为他们是官员就视为违规。
在各地各级官员谈吃色变的情况下,新华社、人民网等官方媒体又出来反对在打击官员违规吃喝方面矫枉过正,鼓励官员的正常吃喝消费。这一行动值得欢迎,不过,虽然有所松动,但是,广大官员依然是心存畏惧,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恢复正常。
六、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
6月20日,李强签署第810号国务院令,公布了《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该《规定》共14条,主要内容包括报送义务、内容和时限要求;免予报送的情形,减轻报送负担的措施,涉税信息的保密义务等等。官方称此举旨在规范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提升税收服务与管理效能,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统一的税收环境,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详情请见: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6/content_7029056.htm)
评析: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税负指数是非常高的,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必须依法依规纳税,另一方面,却并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保证公民相应的福利和权利。上述《规定》虽然冠冕堂皇地表明目的之一是“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际上,主要目的还是增加税收,为这个体制输血。
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管理难度是要高一些,有多少收入,有多少人从业,倘若企业主不主动申报,或者是隐瞒申报,税务机关不一定能准确掌握。对于效益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应该主动纳税,这是法定责任。但是,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平时也提供资讯服务,时常曝光当地的丑闻或者其它敏感事件。因此,这一规定,实际上又给了一种官方向其施压的手段,倘若你不服管或者时常唱反调,就可以你没有如实申报相关信息为由,对你进行重罚,让你无法继续经营,实现变相封杀。
在中国,偷税漏税的事情时有发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因为当事企业主或纳税人希望少纳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你生活困难的时候,你的住房权、受教育权、医疗权,这些关乎生存的权利无法保障。官方平时只知道压榨,而不尽责任,不保障纳税人的权利。
依法纳税,人人有责,应该是建立在权责一致的情况下,所以,要彻底解决税收问题,还权与民才是不二法门,在欧美,之所以人人都以偷税漏税为耻,显然是因为人人都能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中国距离这一目标还非常遥远。单单只严格要求企业而不要求自己与世界文明接轨,是令人失望的表现。
七、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
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该文件聚焦热线服务提质增效。要求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包括优化热线受理流程、提升诉求办理实效,对办理质量差等情况可督查督办、提级办理。同时,加强对第三方服务管理,严格人员安全保密等日常监管,防止隐私泄露。还支持设置涉企服务专席,更好地服务经营主体。旨在通过这些举措,让12345热线更顺畅解决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公民表达权、监督权、隐私权等,助力维护民众合法权益,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详情请见: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6/content_7029400.htm)
评析:12345是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号码,每个地方都开通了,一些地方甚至将该热线称之为“市长热线”,因为容易记,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深入人心。一部分民众在遇到不满意的政务情况时,便拨打该热线,有时候的确起到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上述热线,可以说是公民监督权和表达权的一种延伸,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和美化政府形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它跟信访部门一样,不可能事无巨细迎刃而解,能得到满意解决的只能是少数。
对于国务院而言,当然是希望地方上能够通过这一热线实现民情的上传,并切实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要解决问题需要花钱,地方政府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所谓的答复,往往闪烁其词,然后继续拖延,甚至对当事人进行威胁。
这一热线有的地方是实行外包制,经常有民众拨打却不通,再就是,对于匿名的举报,在当事人不同意公开自己身份和联系信息的情况下,竟然被相应部门的官员知晓,然后对其采取软硬兼施的方式施压。国务院的上述意见之所以提到隐私问题,显然是因此前出现过不少泄露隐私的情况。
偌大一个中国,从上到下,都流行欺上瞒下,每一级都希望下面一级把事情办好,但每一级又希望对上级隐瞒一些不希望上级知道的情况,并对治下的民众加强管控,让其“家丑不外扬”,所以,在当前这种一党专政,无民主、无法治、无新闻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之下,国务院发布的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顶多在短期内对相关服务有所促进,长远而言,一切都会照旧。
八、国务院发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于6月13日经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6月27日公布施行,目的是保障蓄滞洪区正常运用,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合理补偿区内居民因蓄滞洪遭受的损失。在补偿对象上,除常住户口居民,还纳入依法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的农业生产者以及住房所有权人;补偿范围里,将家庭以外其他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生产机械纳入,“役畜”调整为“饲养的畜禽”。补偿实行分类定值,如农作物按蓄滞洪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0% 至70%补偿,住房按水毁损失70%补偿等。在补偿程序上,明确中央财政承担补偿资金总额的70%,简化发放方式,直接支付至补偿对象银行账户,还建立预拨机制。(详情请见: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6/content_7029703.htm)
评析:国务院之所以发布该办法,显然是因为各地在相关补偿上缺少规范,罔顾居民合法权益的情况非常普遍,发布的办法,是为了统一处理方式,一则要让蓄滞洪为整体的发展服务,二则要保障相关居民的权益。
该办法如果得以落实,可以保障相关居民的生存权,让受损居民获得资金用于购买生活物资、修缮住房等,保障基本生活,使其在洪水灾害后能维持生存。该办法将依法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的农业生产者等纳入补偿对象,还可预先支付补偿资金,有助于受灾群众抢抓农时恢复农业生产,减少季节性减产损失,有利于维护居民的发展权,使其能在灾后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新修订的补偿办法还扩大了补偿对象范围,除常住户籍居民外,新增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和住房所有权人等为补偿对象,让更多因蓄滞洪受灾的主体能获得补偿,使补偿更公平,体现了对居民公平权的保障,增强了群众对防洪减灾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补偿办法明确了农作物、住房、农业生产机械等损失的补偿范围和标准,如住房按水毁损失的70%补偿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居民财产损失,是对居民财产权的保护,减少了居民因防洪牺牲自身财产利益的担忧。
当然,该办法并非没有弊端。一是补偿范围有限:补偿办法主要针对农作物、住房等损失,未明确提及商业经营活动中断造成的预期利益损失等,可能导致部分居民实际损失无法得到全面补偿,影响其灾后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保障居民的财产权和发展权。二是补偿标准欠合理:农作物等补偿是按蓄滞洪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一定比例计算,而市场价格波动大,若遇农产品价格上涨,补偿可能低于实际损失,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恢复生产生活需求,未能完全实现公平补偿,对居民财产权保障有不足。
另外,补偿程序有瑕疵: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部门协调不畅,或官员消极怠工,导致补偿工作效率低下,居民不能及时拿到补偿款,影响其灾后应急救助和恢复生产生活的及时性。另外,公众参与度不够,在补偿办法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若未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可能使办法不能完全符合居民实际需求,不利于保障居民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