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学”,是当前吸引全球关注的一门显学。8月22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表《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分析报告,“微塑料在环境中无所不在,连饮用水也中标。”世卫组织公共卫生司长玛丽亚・尼拉(Maria Neira)说。
喝瓶装水总没事吧?这是不少人的迷思。报告中也指出,瓶装水里的微塑料比自来水还要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瓶装水消费国,消费量占了全球四分之一,这下可不能掉以轻心了。
瓶装水被“加料” 微塑料高于自来水
各国科学家一股脑儿投入微塑料研究,结论都发现瓶装水“被加料”。长年关注微塑料议题、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研究员孙玮孜指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今年最新研究发现,每个人平均每周吞下1,796颗微塑料(约5克),等同于吃进一张信用卡,主要来源是饮用水,而且以瓶装水为大宗。
喝瓶装水,每年大约喝进90,000颗微塑料,相较自来水的4,000颗,两者差距超过20倍。”孙玮孜翻开国际知名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最近刊登的研究论文,文中还指出,每个人每年从食物摄入39,000至52,000颗微塑料,再加上从空气中总量达到74,000至121,000颗,微塑料大军不知不觉中入侵人体。
中国是瓶装水大国 娃哈哈也中箭
潮水般前仆后继的研究报告,呼应了2018年美国非营利组织Orb Media的瓶装水调查。孙玮孜说,这个调查分析9个国家的畅销品牌瓶装水,发现超过9成的瓶装水含微塑料,雀巢悠活(Nestlé Pure Life)的含量最高,每公升为10,390颗微塑料,阿夸菲娜(Aquafina)每公升有1,295颗,中国知名品牌娃哈哈每公升有731颗,对照国际或台湾环境检验局的研究,这数字远超过自来水或地下水的微塑料含量。
“瓶装水的塑料使用PET材质,并未添加塑化剂,这种塑料在水环境下很稳定。”美国罗格斯大学毒理学博士、中原大学生物科技学系副教授招名威从科学角度来看,“瓶装水的微塑料含量高于自来水,可能是在制作过程或运送过程受到影响。”
招名威推估,当瓶装水的瓶子在运送时受到挤压破坏,或是在高温和低温作用下,造成微塑料从破坏的裂缝中跑出来,这些情形都可能发生。“最近美国科学界也发现,用塑料容器装任何液态东西,最后都会有塑料本身或塑料添加物慢慢释出。”孙玮孜前不久在美国加州参加科学会议,“会议中也提到一个案研究,瓶装水的颜色出现变化,原来是瓶盖的颜料跑进水中。”
孙玮孜分析,瓶装水工厂生产线是一线到底,从塑胶的原粒料、到高热吹模成型,然后用水冷却瓶子,再马上装填水,在高温吹模或降温过程中,或许可能产生未合成完全或比较细小的微塑料。
针对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对健康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不敢断然下定论,以“似乎不会构成威胁,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来作结。招名威认为,微塑料的体积非常小,目前也常出现在海洋生物和藻类身上,虽然对海洋微生物造成危害,目前并未有科学证据证实对人类健康有影响,不过,依常理来判断,这些微塑料进入人体肯定不是好事,它可能造成肠胃道蠕动不佳、排便问题,或是阻碍营养吸收,不能说没有危害,人类必须有所警惕。
从北极到东莞 微塑料渗入雨雪
今年国际研究也发现北极飘落塑料雪,美国科罗拉多州下起塑料雨,水源无可避免被微塑料污染。“微塑料,是人类要面对的麻烦问题。”孙玮孜说,海洋已经累积相当可观的塑料废物,经年累月就变成微塑料,目前甚至小到可以经由空气传播,这是令人忧心的环境危机。
大气层中的微塑料风暴蠢蠢欲动,招名威指出,我们的实验室分析台湾塑料工厂所在地的大气污染物质,这些工厂排放的PM2.5含有不少塑料成分。过去,科学家也曾调查“世界工厂”广东东莞的大气污染含有微塑料,他表示,这也呼应了为什么现在微塑料已渗入雨水或冰雪当中。
科学家最近在北极冰雪层发现微塑料的踪影。(法新社)
[url=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luseqingbaoyuan/grn-09052019095745.html/4.jpg][/url]
尽管环境警讯四起,瓶装水却呈现明显的成长趋势,“全球每一分钟产生100万个宝特瓶,2018年制造0.39兆公升的瓶装水,推估到了2021年,总量将达到0.46兆公升。”孙玮孜引用tapwater.co的数据,他也参照世界瓶装水协会(IBWA)的统计资料,全球瓶装水的消费金额2000年为61亿美元,2015年为142亿美元,预估2020年将达2,800亿美元。
孙玮孜说,瓶装水的成长指数相当惊人,大家可能普遍认为没有打开前都很安全,以没有净水设施的国家而言,民众不得已只好选择瓶装水,反观发达国家,不少民众仍基于习惯或方便性,选择饮用瓶装水。
中国的瓶装水需求不断扩大,从海废垃圾可一窥市场消费。2018年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香港绿惜地球和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组织联手净滩,进行废弃宝特瓶的品牌调查,孙玮孜指出,两岸三地的调查结果一致,前三名分别为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扣除无法辨识的宝特瓶,简体字占比高达8、9成。
环境危机连环爆 中国北方地下水浩劫
看似洁净的瓶装水背后,不只隐藏微塑料危机,孙玮孜表示,一公升的瓶装水要消耗四分之一瓶的原油,同时用掉3公升的水,其中2公升用在制造宝特瓶,以非产油国来说,瓶装水的碳排放更加可观,若是宝特瓶没有回收,进入环境当中,生命周期牵涉各种环境冲击。
此外,瓶装水厂开发水源的过程中,也暗藏地层下陷、水资源枯竭等隐忧。孙玮孜以美国加州的森林保护区圣伯纳迪诺(San Bernardino)为例,2015年发生大旱灾,当地居民发现雀巢公司长期取水,造成水源不足、加剧旱象。中国也不乏类似情形,超过20%的瓶装水,来自北方受到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的地区。
在环保和健康意识抬头下,抵制瓶装水的火苗渐起。8月20日美国旧金山机场下令禁售瓶装水,孙玮孜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最早的抵制浪潮是2008年由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发起,校园内禁止贩卖瓶装水,2016年美国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也推出相同禁令,迄今美国约有80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不再提供瓶装水。
当抵制瓶装水渐成风潮,火苗开始在各地蔓延,这一场微塑料风暴就不会愈滚愈大。
撰稿人:麦小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