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文有感
本文為以下文章的引申討論
如何客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新·品葱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item_id-548292
本文分為兩個部分
旨為不做任何價值判斷的敘述個人認知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本文不涉價值判斷,不討論是非對錯
第一個部分為
中國傳統文化不受主觀思想或意識影響而獨立存在的客觀性質是什麼?
如何客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這句是不存在的
因為對待是主觀行為
只要是經過人的主觀,就沒有客觀一說
客觀性是哲學的一個中心概念,指從不同觀點或角度來思考或判斷某件事物的合理性,一個事物不受主觀思想或意識影響而獨立存在的性質,跟「主觀性」相對應。
所以我改變一下定義:”中國傳統文化不受主觀思想或意識影響而獨立存在的客觀性質是什麼?”
就我個人的觀點
不經任何個人喜好與價值判斷下
我會這麼敘述中國傳統文化
1.哲學思想上以儒道釋為主
2.政治制度以儒家與法家為主,追求秩序與穩定高於一切,基於傳統的祖宗成法高於變革求變
3.社會文化從皇帝至平民,規範每個人的身分,制定個人應該追遵守的道德,決定每個人之間的上下位觀係,下位者原則上不能反抗上位者。
4.沒有民族觀念,而以華夷之辨的文化族群概念為主,以漢化為文明,非漢為野蠻
5.宗教上官方與民間割裂,而民間信仰部分因長期政府打壓,至今仍保持許多原始信仰特徵
6.國際觀上自居天朝,與鄰近國家非對等關係
7.綜合以上,
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目的:”長期將今日稱為中國這塊土地主體處於秩序之下”來說是成功的,
而其中許多重要概念與現今西歐美國為主的普世價值觀念相衝突
本文第二個部分為
以儒家為出發點,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本質
如果以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起源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服務於帝王
而是服務於秩序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儒家價值中,帝王也是被規範的
儒家發源背景為孔丘在春秋亂世,社會秩序崩塌
所以儒家一開始的目標就很明確
:”重建社會秩序,一切以穩定秩序為要,因為戰亂人命傷亡導致社會經濟倒退的後果是儒家認為最大的惡”
儒家思想是一整套社會倫理觀念
以仁為目標
以禮為準繩
以道德為遵守禮的方法
而道德基於”身分”而制定
例如五倫是儒家思想最重視的五種倫理關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從而指出當個人身處不同的身份及面對不同的社會關係時所應有的具體表現,並由此構成儒家社會的「中心價值系統」(金耀基,1992)。
儒家思想為個人及社會定立理想價值型態,成為社會共同參考仿效的典範,規範社會生活。從個人層面而言,儒家展示一套價值系統,藉提倡提升個人修養並以達到「君子」為目標,要求在日常生活做到合符「禮」的標準。「禮」是一系列為社會所共識的具體行為指引,「五常」(仁、義、禮、智、信)則為儒家所推崇的理想價值之一,而「君子」則是行為操守合符這最高價值標準的理想。儒家相信透過培養個人品德修養(內聖),維持個人尊嚴與品格,並在人與人之間共同實行,那麼社會整體的道德水準亦會提升。
孔子主張過”仁”、”守禮”等倫理道德輝護社會秩序;孟子主張回覆人本來的善性、並加以發揚光大,以成就成種德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為惡,必須通過禮法,使各階層的人安守本分,社會才會安定
其實中追根究柢強調的還是同一件事”基於社會穩定秩序的大義”
儒家規範每個人的身分,
制定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行為,決定每個人之間的上下位關係
只要人人都做到被規範身分下的責任義務,那就是社會秩序的穩定
這是儒家的社會觀
所以儒家的追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個人行為嚴格以道德遵守禮
所以規範帝王的內聖外王
就是內聖-內在道德成聖不逾禮
外王-行為符合王道
相信主政者的品德是國民的仿效對象,具有示範作用。
若君主具備仁心,以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政策治國,百姓自然跟從,整個社會也會維持良好的風氣
而反論是老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所以道儒某方面來說是對立的(道儒對立之處其實不少,但非本文重點不做深入)
所以從這裏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穩定社會秩序為絕對優先
規範每個個人包況皇帝制平民的行為規範不逾身分
下位者必須服從上位者,而上位者必須成為下位者的道德模範
是個螞蟻社會概念-每隻螞蟻處在每個位置就該做他被設定的事情,每個個體依照其身分做到被要求的道德行為,則是集體最大的善-秩序
所以身分是帝王就得做到內聖外王
身分是臣子就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分是父母官就得做到愛民如子
身分是父親就得賺錢養家詩書傳家
身分是兒子就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身分是妻子就該三從四德相夫教子
沒有”個人”,只有”身分”
不講”道理”,只講”道德”
一切以秩序穩定為宗旨
不以利益或其他理由破壞秩序穩定
這也是以個人權利&契約關係為出發點的現代普世價值,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最大衝突
以上一點淺見,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