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国当前的宏观环境与房地产的“收储”计划

有帖子问投资者如何“理性”的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结合题主的前后发帖,大概的意思是反共人士看空中国有点情绪化了,中共国还是有投资价值的。可能墙内中共宣传的拯救地产“三支箭”和“收储”有点乱花迷人眼。我在原贴下写了写简要回答,后来扩充了内容,是为本文。

说起投资者角度,我想简单的阐述一些个人看法。

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之前,先要进行投资分析。投资领域常见的分析方法,有top-down(从上至下)和bottom-up(从下至上)两种路径。投资Portfolio Managers运用top-down的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宏观状况(包括宏观经济和政治,区域稳定性),到地区,其次是具体的行业,最后是行业中的企业分析。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宏观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某一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下行,该地区企业的经营状况总体上表现出下行的趋势。在这样的状况下投资,大多数将面临损失。

21世纪的头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让许多领域的投资参与者获得了超额回报。为什么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了近20年时间?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其实只有两点:1.内部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释放,2.外部产业链的外包与转移。

改革红利指中共为了缓和建政至文革时期国内的矛盾,稳固执政地位,稍稍放宽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严酷管制。表现在放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中共通过实践打消了外资的疑虑,在习近平执政之前,一定程度保证了来华投资者和外资企业的安全和权益。

人口红利指中国十几亿的人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廉价且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十几亿的人口总量,东亚人具有的吃苦耐劳的特质,为劳动力的供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人富裕起来,十几亿人口市场的消费能力也会极其可观。直到今天,中共仍在利用中国庞大的消费买方市场威胁外资企业的利益,进而要挟西方国家政客。迫使他们在人权迫害,宗教信仰,台海等问题上表现出对中共的妥协和软弱。

现在的中国的宏观环境是什么样的?

国际,中共支持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台海局势紧张,中共国与欧美日韩的摩擦越来越严重。甚至对抗和脱钩已经取代合作成为中共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主旋律。国内,几十年的粗放发展积累的问题一触即发:地方政府财政债务问题爆发,房地产经济难以为继,大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失业。中共倒行逆施,政策随意性越来越大。自新冠疫情后,随意关停企业,限制人身自由成了家常便饭。一纸文件就能搞垮一个行业。改革红利消失。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人口红利不再。

此外,政治改革是中共的绝对红线,保证中共的统治地位是重要的。即使政治改革有利于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困境,中共也绝不会允许的。现在中国的宏观状况,内外交困,还有什么可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你是投资者,你会选择投资此时的中国吗?

现实同样符合经验和直觉,外资的那些高净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也不傻。2024年一、二月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2151亿元人民币(约合298.8亿美元),同比暴跌19.9%,连续八个月下降。2022年起,外资出逃逐渐超过了流入。外资电子加工业,高新产业都在把产业链向印度、东南亚和墨西哥转移。这就是投资者在用脚投票,不看好中共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顺便聊聊在下对中共目前搞的地产“收储”的看法。

房地产是一类特殊的资产,不仅拥有居住属性,也有投资属性。既然地产有投资属性,那么保值和增值是购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的下行势头依旧,房地产价格下行仍不见底,居民收入的减少。拿什么拯救房地产呢?所以中共近日炒作的降低首付,降低贷款利率对刺激民众买房不会有什么太大效果。收储的钱哪里来?中共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自身难保。无非是空手套白狼,打白条贷款,让银行买单。预期经济不会好转,未来的现金流就是中共开给银行的一张空头支票。

2024年4月中国的社会融资增量是负值,是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表明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意愿持续降低。中共央行放的水在银行和地方政府之间来回做着纸面游戏,银行的利息差跌破1.8%创历史新低,银行的风险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三大评级机构纷纷将中共国有银行的展望调整为负面。银行还能承受的起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