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從iwin事件來看,與政府理性溝通難有成效的,最後還是得看政治力量介入

如題

昨天第二場會議開完了,但現在還不見政府的新聞稿,也沒看到解決的契機與終點

民進黨的次長與展翅主持人的司長應該是沒這麼容易放棄的

但是還是有感而發,最後還是得看政治力量介入解決問題,可能就像是我一開始所說的那樣.也引發我對民主政府一些其他角度的思考

相比第一次,政府部門開出的”被同意”的新聞稿而言,第二次黑箱會議似乎讓政府單位感受到了更多的壓力,至少是目前不敢說達成共識了,主要壓力應該是來自於由蔡易餘之後,黃捷 與國民黨的洪孟楷、羅廷瑋、葛如鈞 等更多立委質詢與介入,但是以上立委不應該視為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態度,而是做為個別行為來看比較恰當.

而 范雲,吳玉琴 這兩位民進黨簽字的”始作俑者”目前看是跳車了

如果只是靠acgn,工會,平台代表與會的話,我覺得那也只是走個過場,最後被摸頭的摸頭,被同意的同意

某些團體因為本身就是親民進黨的,對民進黨有很高的包容性,就算真翻桌我覺得也很難上升到政治層面去,也不會向民進黨問責

我相信關心這件事情人都是助力,包括各種謾罵與非理性的聲音,對民進黨的撻伐,謾罵與對執政黨的不信任,也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件事情,形成了一種壓力與推力,不然也就是在沉默中”被同意”窒息而亡, 和最初很多人擔心激起更多保守勢力的情況有所不同,曝光度提高之後,反而是有更多支持的力量,身為公民還是不應該去以”相信”,”僥倖”立場去看待政府部門

目前因虐童案,兒福盟花重金買樓,營利 還有一系列食安問題爆發,政府與兒福盟焦頭爛額,現在也無暇顧及,不願意開設更多戰場了吧

感謝蔡易餘,黃捷 個人之餘 , 民進黨的責任是絕對逃不掉的,可以說民進黨分裂,但是這不是法庭不會看誰是從犯誰是主犯,可以切割責任,政黨就是要承擔責任,更不要說還是執政黨,同時被”進步力量”與”宗教力量”裹脅,這是民進黨自己的問題,民進黨更該去感謝 蔡易餘,黃捷這些人,似乎也能感覺到民進黨執政以來和社會之間產生的隔閡感是從何而來,未來沒有年輕族群的支持也不用選了

身為民進黨黨媒的三立這件事情上也真是狗腿,那個極度偏頗的報導可能真的不是民進黨高層下令,而是三立當慣了黨媒才做出的反射性動作

最後果然還是要靠政治力量與聲浪,罵聲 來與之抗衡

我想從歐洲找點民主國家的經驗來解釋 是否是因為台灣的民主政治不成熟才會發生這種事情?

但是很多歐洲國家也是深陷sjw與進步主義浪潮的泥潭之中,沒辦法以成熟的制度與積累的經驗,理性去與之抵抗,做出了很多自毀長城的事情,激發了民間的反彈聲浪

或許這就是民主制度之殤吧,法律與制度,溝通與理性….最後還是得依靠聲量去倒推政治力介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