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发布《反对修订逃犯条例运动——民间民情报告》,对反送中运动有大量数据和分析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12月13日发布《反对修订逃犯条例运动——民间民情报告》。读完整个报告之后,感觉对香港反送中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形势有了更深的理解。经常看到有葱油询问反送中运动的原因,以及如何反驳一些墙内常见的粉红观点,因此我在这里将报告的核心部分摘录在下面。

这份报告分三个阶段呈现,如果各位没有太多时间阅读所有的研究,只需要看结果简报就可以回答绝大多数问题。我在这里就只摘录第三阶段的一些结论性文字,具体各位可以去香港民意研究所的网站仔细阅读。

為了更透徹地理解「逃犯條例修訂」爭議的前因後果及準確記錄民情變化,公民實踐培育基金遂倡議進行一項客觀、全面及屬於香港人的民情研究,並於 2019 年 7 月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 (簡稱 “香港民研”)轄下香港民意研究計劃 編撰《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 — 民間民情報告》。

全部研究的链接:

https://www.pori.hk/anti-extradition-bill-report-3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民間民情報告 简化版PPT(本报告为整个研究的最终结论):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cfd1ba6a7117c000170d7aa/t/5df838cf54870977dca17292/1576548562105/pcf_s3_ppt_v2_bilingual_cty.pdf

「修訂逃犯條例」民意調查 結果簡報 简化版PPT: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cfd1ba6a7117c000170d7aa/t/5d43f2fa3b50bf0001af5d0c/1564734205477/pcf_anti_extradition_ppt_v2_pori.pdf

「反送中事件」青年意見跟進研究 結果簡報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cfd1ba6a7117c000170d7aa/t/5d79c70309136e5b3be6712e/1568261897670/pcf_anti-extradition_stage2_ppt_v1_pori.pdf

在此摘录核心结论:

從一個小錯誤開始,反修例運動逐漸發展成反行政長官兼反警察 兼反極權的運動。整個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管治危機,最終會 否演變成一場反京兼反共運動,仍是未知之數。

林鄭月娥顯然誤解了通過《逃犯條例》的象徵意義,以及香港人 要求她撤回該條例和調查警方暴力行為的含義。對於香港市民而 言,是次運動的主因,是捍衛香港核心價值──自由,免令其逐漸 被侵犯和受侵蝕。

大多數香港人實際上並不關心銅鑼灣書店出售什麼書籍,法輪功 是否是邪教,以及「一地兩檢」安排是否關乎民族自尊,大多數 香港人只是想過自由的生活,如果他們犯了罪,便要接受公平公 開的審判。

現代歷史的教訓是自由和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 得到最好的保障。因此,隨著運動的推進,人們的訴 求逐漸轉為對普選的追求。

基於共產政權的本質,中國領導人可能很難解決共產主義對比資 本主義、威權管治對比平等主義、自由對比責任、統一性對比多 樣性,以及人本主義對比愛國主義的困境。

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並非純粹是香港人反對修訂條例或者抗議本地政府、 警察或者任何政權的活動,它是自由主義對比威權管治的一次角力。從 1919 至 1949 至 1989 至 2019 ,中國和香港的歷史都不時出現驚嘆和停滯。 香港經驗將會為未來世界提供重要的參考。

以下部分摘录第三阶段报告的结语: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 民間民情報告 (全文版,篇幅较长)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cfd1ba6a7117c000170d7aa/t/5df326ba04b7db043c7eff25/1576216258900/PCF_Anti_Extradition_Bill_Stage+3_rpt_CHI_2019dec13_v1.1_clean.pdf

2019 年是香港和世界歷史的標誌年份,它不僅訴說了一個中國小城市的社會動盪和人 民抗爭,它還訴說了一個東方與西方衝突的故事。

就如本報告第 3 章及附錄的時序表所述,是次運動的起點在於 2019 年 2 月 13 日,當時 香港特區政府在一些立法會議員的強烈反對下提出了《香港逃犯條例修訂》。政府隨 後為回應商界以至親建制陣營的一些批評而修訂該法案,不過這並無減輕公眾的擔憂。 6 月 9 日,報稱 100 萬香港人上街遊行反對修例,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仍然忽視市民們 的訴求,決定繼續立法程序。6 月 12 日,數千人包圍了立法會,並引發了一系列的暴 力衝突。三天後,行政長官宣布她將暫緩該法案,但就拒絕撤回。當時,警察的暴力 行為已令市民關注,而行政長官長期無視示威者的訴求亦促使更多人參與示威。行政 長官最終在兩個多月後作出回應,並提出了四項行動以回應核心訴求,包括撤回《逃 犯條例》。不過,截至當時,數以百萬計香港人經已參與了無數抗議行動,而當初的 許多訴求經已過時。

由於這些抗議行動規模龐大,香港社會比以往變得更為兩極化。從行政長官的一個相 對較小,並本應在 6 月初第一次大規模示威後數天或數週內就可以糾正的錯誤開始, 反修例運動逐漸發展成反行政長官兼反警察兼反極權的運動。同時,正如本報告第 4 章所述,整個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管治危機,行政長官的民望每況愈下,屢創新低 。

截至是次研究的時間末點(10 月 23 日),及本報告發表之日(12 月 13 日),是次運 動尚未結束。如果社會兩極間的相關持份者未能妥善互動,是次運動最終會否演變成 一場反北京兼反共運動,仍是未知之數。

….. 為什麼香港特區政府沒有汲取以往的經驗向市民作出一些讓步以解民怨?在沒有任何獨立調查委員會搜集的證據下,即便最認真的研究 人員都只能提出一堆揣測,例如: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性格過於傲慢,致令其不會承認錯誤及作出讓步;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誤判了過去兩年來在推動各種不受歡迎的政策時取得的成功,例 如在沒有公眾諮詢的情況下興建香港故宮博物院;在高鐵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 檢」;以及在公眾諮詢結束前推動大型填海工程,這使她過度自信,以為可以用同 樣手法通過《逃犯條例》;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受中央政府的束縛,並不能按照她的意願行事;




儘管有無數的猜想,但不管怎樣,林鄭月娥顯然誤解了通過《逃犯條例》的象徵意義, 以及香港人要求她撤回該條例和調查警方暴力行為的含義。對於香港市民而言,是次 運動的主因,是捍衛香港核心價值──自由23,免令其逐漸被侵犯和受侵蝕。香港市 民會義冇反顧地捍衛自由到底。當林鄭月娥於 2017 年 7 月上任不久後在高鐵西九龍站 推行「一地兩檢」安排時,很多人已經對中國大陸官員可能利用這個安排跨境執法表 示極度關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據稱在 2016 年於本港被中國官 員或特工秘密逮捕了。林先生的書店出售反北京書籍,但在香港的讀者群很小。不過, 他的書店就被視為自由香港測試大陸領導人寬容程度的象徵。當林鄭月娥推行「一地 兩檢」安排時,她的政府和建制陣營錯誤地把社會的反對聲音視為對她的管治,對中 國大陸的主權以及對香港整個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挑戰。他們動員了政府所有行政和立 法部門的力量,以及其管治下的愛國媒體,通過了有關“安排”,後來成為《廣深港 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的一部分。他們並不了解,大多數香港人實際上並不關 心銅鑼灣書店出售什麼書籍,法輪功是否是邪教,以及「一地兩檢」安排是否關乎民 族自尊,大多數香港人只是想過著自由的生活,如果他們犯了罪,便要接受公平公開 的審判。

因此,正是這種對失去自由的恐懼驅使香港人反對「一地兩檢」安排,並在反修例運 動中與政府和警察對抗,以及引發在 6 月 9 日,6 月 16 日,7 月 1 日,8 月 18 日和 10 月 1 日數次合計數百萬人參與的示威。其中許多人高呼對自由,民主和法治的期盼。 從香港人的角度來看,《基本法》所確保的自由是一國兩制的基石,這些自由應受法 院及法治的保護。對許多人來說,現代歷史的教訓是自由和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 能得到最好的保障。因此,隨著運動的推進,人們的訴求逐漸從《逃犯條例》的爭議 內容本身轉變為要求處理警察的不義和對普選的追求,就如本報告的第 4 章和第 5 章 所述。

不過,即使少數人,或許包括行政長官本人在內,可能誤解香港的民情,在建制陣營 甚至中央政府的智囊團中一定有人對情況有深入的了解。畢竟,香港仍然是一個自由 的城市,因此所有信息,包括人們的觀點和科學民意,都唾手可得。研究員於是提出 了另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為甚麼中央政府沒有汲取以往的經驗,在一國兩制下更好 地利用香港?作為政治局外人,研究員只能提出以下推測:

  • 中央政府沒有智囊團告訴真相;
  • 政權更加關心自我存亡,多於人民福祉;
  • 領導人無法在威權管治對比平等主義之間的現實困境中找到出路;




基於中國過去一個世紀的發展歷史和共產主義政權的本質,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可 能很難解決共產主義對比資本主義、威權管治對比平等主義、自由對比責任、統一性 對比多樣性,以及人本主義對比愛國主義的困境。根據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的教義, 社會秩序只能通過暴力手段來改變,而無產階級革命應該是所有人民享受烏托邦生活 前的最後革命。不過,近代中國歷史增加了三個元素:(1) 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 民族戰爭;(2) 共產黨對抗國民黨的內鬥;(3) 在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 民渴望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來抵償清末至新中國初期人民所受的苦難。對於中央政府 和香港的許多建制派來說,他們認為建立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是他們的最終目標,而 個人自由和人權則可被削弱,特別是當他們自己並非受害者的時候。這可能可以解釋 為什麼在香港,較多老一輩比年輕一代更加同情中央政府。這些老一輩中有許多是為 了逃避共產主義而移居香港,或跟隨父母而來。同樣,也有一些新來港移民,在政治 發展上觸及愛國主義對比人文主義的矛盾時,仍然支持威權管治的看法。然而,另一 方面,一輩在香港出生並具有全球視野的香港人則更加了解自由和多元價值。那些經 歷過真正自由的人則更加了解自由在營造人類的創造力,團結性和統一性時的力量。 愛國主義需要敵人,人本主義並不需要。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已經接受了許多普世價值觀念,與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成長和培育的同齡人士相比,香 港青年對國際世界的了解則更為廣泛和深入。因此在反修例運動發展到關鍵時刻,年 青抗爭者通過媒體積極向國際社會宣傳和進行政治遊說,尋求國際社會的精神和政治 支持,絕非偶然。近至五年前的雨傘運動,這些活動都是前所未有的。

……
綜合而言, 2019 年在香港發生的反修例運動,並非純粹是香港人反對修訂條例或者抗 議本地政府、警察或這任何政權的活動,它是自由主義對比威權管治的一次角力。它 也是一次民族主義對比人文主義的辯論。基於歷史的偶然,香港變成東西文化的窗口 已超過一個世紀。在這段時間,清朝滅亡,而在 1911 年顛覆清庭的領袖,就是在香港 受教的民族英雄孫中山25。1919 年中國出現第一次文化革命,就是要從西方引入科學 與民主的五四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運好壞參半。1966年至 1976年 間,共產中國出現了文化大革命。1989 年發生了天安門事件, 1997 年香港回歸,一國 兩制實驗正式開始。那時開始,基於深層價值矛盾的超大型群眾運動接踵發生。可幸的是,有關衝突尚在文明的框架內,和沒有軍事干預的情況下發生。

從 1919 至 1949 至 1989 至 2019 ,中國和香港的歷史都不時出現驚嘆和停滯。往後的 發展,可能並非一般社會科學家所能預料。但無論如何,香港的經驗將會留存世上, 為未來香港、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

……

換句話說,在經過六個多月的抗爭之後,反修例運動顯然鞏固了香港市民強烈要求政 府保障他們的自由,兌現《基本法》的承諾,以及維持香港作為東西匯聚的國際都會。 和平選舉、大型示威,以及在必要時進行的激進抗爭,都非常清楚地表明了這些訴求。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