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s.mac.gov.tw/001/Upload/295/relfile/7830/77846/2bf52098-a8b1-4155-90fd-d0c000b60a3f.pdf
香港移交25周年情势研析报告
大陆委员会2022.7
「爱国者治港」凌驾「港人治港」,与基本法所承诺之双普选目标、港人参政权利等渐行渐远。
国际金融中心及自由经济体地位仍获肯定,惟外界关注国安法及陆港融合对其经济自由度及自主性影响。
社会各领域续遭整肃清洗、划设国安红线,国际组织对香港自由评比重挫,催化港人移民潮。
司法独立及公正渐受质疑,港人及外国商会对香港法治信心动摇。
国际社会仍高度关切香港情势,续提对应与抵制政策。
中共律定香港高度自治从属于全面管治,驻港机构在港积极活动,加速推进陆港融合策略。 我方持续密注香港情势,务实推动交流及援港作为,强化风险管控及应变措施,捍卫国家及民众利益。
香港于1997年移交中国大陆,我政府为维持对港政策的一贯性与持续性,在香港仍能维持其自由经济制度与自治地位之前提下,将香港定位为有别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之特别区域,维持台港人民各项关系往来。 故每年就香港的各层面发展与台港关系现况提出报告,观察时间由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
香港于1997年移交中国大陆,迄今进入第25年。 过去一年来,在政治运作方面,香港虽举行了立法会、特首等选举,但仅能由北京认可的「爱国者」参选,香港基本法所承诺的双普选目标、港人参政权利,更形黯淡。
立法会「人大化」及「武官治港」时代的来临,遭外界批评「港人治港」形同空谈,担忧未来争议性法案恐轻易通过。 随着香港的高速威权化,其司法独立与公正亦愈受质疑。 「港版国安法」持续打压香港自由人权,由街头示威者、议会反对派、民主社运人士,扩及职业工会、公民团体; 过去一年至少60个民间组织被迫解散或暂停运作,并首有外国NGO遭该法针对性处置。 社会各领域续遭整肃清洗、画设国安红线,传媒受创尤为惨重。 国际组织对香港自由评比再降,担忧中共在港复制对陆社会控制模式,情势恶化亦掀起港人出走潮。
在经济运行方面,香港在经济层面仍保持独立之关税、自由贸易制度,港币—美元联系汇率亦未生变; 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全球自由经济体状态,仍获国际组织及智库肯定。 港府发表移交以来首份香港营商环境报告,强调金融市场及外资不受港版国安法影响,惟驻港公司却呈现中资增加、外资减少之走势。 外界将续关注在陆港融合趋势下,香港能否续维持经济自由度及自主性。
过去一年,主要国家及国际社会仍高度关切香港情势。 英国指香港的治理及制度愈趋近中国大陆,惟认为陆港仍保持差异; 美国延续取消香港特殊优惠待遇,惟评估香港在贸易、货币、绿色金融及气候政策等领域仍保有自由度。 因应香港情势,美国发布香港商务风险警示并持续制裁官员,英国最高法院正副院长辞任香港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拒为香港司法背书; 另美、英、澳等多个国家强化援港政策措施。 在陆港关系方面,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今年6月30日、7月1日访港,其谈话律定「一国两制」核心,包括高度自治权从属于「全面管治权」,以及「爱国者治港」之政权法则; 喻示中共主导掌控的「一国两制」,可从「50 年不变」转向「长期坚持不变」。
另中共驻港机构在香港的积极活动,在过去一年成「新常态」,未来发展值予关注。 此外,今年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3周年,香港对大湾区官热民冷,未来中共如何加强政策驱动,亦值观察。 在台港关系方面,台港官方互动受到两岸关系、港府保守心态等因素影响,未有进一步发展; 惟双方经贸、民间人员往来仍能维系。 面对香港情势发展,我政府跟随主要国家脚步,持续对爱好民主自由的港人伸出援手,修正「香港澳门居民来台就学办法」,开放港澳学生可来台就读高中及五专及修正「香港澳门居民进入台湾地区及居留定居许可办法」,增订以觅职为由,申请延期居留最长可达1年等规定。
鉴于中共对香港掌控日深,政府亦已加强各项审查把关,4并修订国家安全法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部分条文,强化风险控管。 未来亦会持续密注香港情势发展,一旦侦测到有危害台湾安全或损及民众权益之虞,将立即积极启动或研修相关法规,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以捍卫国家主权、民众福祉及整体利益。 谨就香港移交第25周年(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整体情势发展评析如下:
一、「爱国者治港」凌驾「港人治港」,与基本法所承诺之双普选目标、港人参政权利等渐行渐远过去一年,「爱国者治港」成为贯穿香港政治运作的关键词。 在新选制与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严密把关下,香港举行了选举委员会(负责特首、立法会议员之候选人提名与选举)、第7届立法会、第6届特首等3大选举,北京认可的《爱国者》大获全胜。 纵使中共发布《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自诩开启《香港民主新纪元》,惟舆论普遍认为,已与香港基本法所承诺的双普选目标渐行渐远。
去年2021月9日首先登场的选举委员会选举,过程几无竞争,遭批「更小圈子」选举; 投票率近19成,然而选民基础由上届(9年)逾2016万人,至今届仅余24,7人,大减近891%。 去年7月12日举行的第19届立法会选举,地区直选及功能组别投票率仅约7成,创香港移交以来新低,反映港人的无声抵制; 建制派和自称非建制派议席比例3为5:89,舆论指新一届立法会几已人大化。
今(2022)年5月8日举行之第6届特首选举,唯一候选人-前港府政务司司长李家超高票当选(获选举委员会1,416票,得票率99.2%,为历届最高); 由于李出身纪律部队,评论咸认其当选意味着「武官治港」时代来临。 惟其于保安局长任内力推《逃犯条例》修订案,相关应处甚遭亲中港媒冠以《灾难》名号,且民调满意度长期低落,未来治港绩效能否获港人认可,有待观察。 特首选举后,香港立法会于今年6月15日通过特首林郑月娥去年10月提出之港府架构重组方案。 其核心之一:将3司13局改为3司15局,新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运输及房屋局」分拆为「房屋局」与「运输及物流局」,「民政事务局」改组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等; 核心之二,则是新设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副司长。 中国国务院继之于今年6月19日任命第6届港府主要官员,李家超强调所有官员均系其所选择; 惟部分新任者系在中国大陆出生、工作,引发关注。
在「爱国者治港」的大旗下,民主派人士难以跻身体制,而现存于体制内者,也遭当权者主导的政治规则逐步「清零」。 如选举委员会选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郑松泰遭指「并非真心拥护特区及基本法」而被DQ,即时丧失议员资格。 又如释出「区议员宣誓无效将追讨薪津」风声,导致约260多名区议员自行辞职; 随后自去年9月10日起,分四梯次安排6剩余的200多名区议员进行宣誓,计55人因宣誓无效或缺席遭褫夺资格。 香港区议会经民主选举产生的区议员由479人减至151人,离任的328人皆来自民主派。 尽管「爱国者治港」格局底定,「港版国安法」高压笼罩,惟港府认为香港仍面临本土恐怖主义、外部势力及其代理人等风险,将续推香港基本法23条国安立法(包括:禁止外国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及禁止叛国、分裂、颠覆、窃密、煽叛动乱),以应对安全挑战。
分析指,新任特首或在任内完成该项立法及其他国安配套(如管制网络、打击假新闻等),向北京交出成绩单。 根据香港民意研究所民调结果,港人对于香港民主发展的评分,在今年5月为4.43分(满分10分),较1997年的6.7分显著下跌。 而英国经济学人资讯社(EIU)今年2月公布之全球民主指数,香港在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中,以5.6分(满分10分)位居第85名,较该指数2007年首次发布的6.03分、78名亦呈现退步。 相关数据显示,在「爱国者治港」的政治工程下,无论是港人观感,抑或国际评比,均反映香港民主倒退的不争事实。
二、国际金融中心及自由经济体地位仍获肯定
惟外界关注国安法及陆港融合对其经济自由度及自主性影响客观而言,香港在经济层面仍保持独立之关税、自由贸7易制度,港币—美元联系汇率亦未生变; 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全球自由经济体状态,仍获国际货币基金(IMF)、加拿大智库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等肯定。 惟美国国务院、财政部、商务部与国土安全部去年7月16日联名发布香港商务风险警示,指因港版国安法影响,呼吁在港营商的美国企业和个人应注意可能面临的法律、金融、资安、制裁等风险。
港府则于去年9月27日发表移交以来首份香港营商环境报告,回应美方及外界疑虑,强调港版国安法实施后,香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联系汇率制度及各个环节运作良好; 并称金融界普遍认为该法不会影响金融业运作,外国商会经过观察亦降低原本担忧。 港府官员对外亦口径一致,多次宣称港版国安法并未使外资撤离。 惟据港府统计处发布数据,2021年香港境外公司计9,049家,其中母公司在中国大陆者2,080家,在其他国家者6,969家。 其中,中资公司较2020年成长4.7%,较2019年增加15.6%,而外资公司则较2020年、2019年分别减少1%、4%,反映中资增加、外资减少之走势。
相关评论认为,此一走势除与全球经济链重整有关,也反映港版国安法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外资对香港法治和港府施政的信心。 香港能否续维经济自由度及自主性,其变量除来自港版国安法,更与陆港政策连动息息相关。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今年3月11日记者会表示,希港府巩固提升8香港之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三大中心地位,反映中共仍欲维持香港之对外门户角色。 而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今年七一讲话提及,要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对于香港经济政策及体系之衍生效应,值予关注。 另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于去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抛出「北部都会区」构思,预计以20年时间建造香港北面及西北面郊区(占香港总面积近1/3),并透过7个陆路口岸与深圳连接为「双城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此一规划固然涉及解决香港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土地房屋等问题,惟亦是香港向陆方靠拢、融入发展之举,后续发展亦值观察。
三、社会各领域续遭整肃清洗、划设国安红线
国际组织对香港自由评比重挫,催化港人移民潮据港府统计,「港版国安法」实施2年以来,香港警方共拘捕186人,其中115人被检控,10人遭定罪,最高判处监禁9年。 而中共及港府的狙击对象,则由起先的街头示威者、议会反对派与民主社运人士,接连扩展至职业工会、公民团体,以及所谓的外部势力。 据媒体统计,过去一年来,至少60个民间组织被迫解散或暂停运作。 包括香港最大教师工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泛民平台「民间人权阵线」、关注「六四事件」的「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香港职工会联盟、中国9维权律师关注组,以及社福界的「民福阵线」等。 而提供「反送中」抗争者法律与医疗协助的「612 人道支持基金」在宣告停止运作后,其 5 名信托人仍遭拘捕。 此外,英国NGO「香港监察」(Hong Kong Watch)被要求限时移除网站内容,为外国组织遭「港版国安法」针对性处置之首例。 当权者对社会各领域的整肃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传媒受创尤为惨重。 去年12月29日,《立场新闻》7名现、离任董事、总编辑及撰稿人,遭香港警方国安处突袭拘捕,指控涉违《刑事罪行条例》之《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并冻结该公司资产。 同日,《立场新闻》宣布停运、遣散员工,英国分社停止业务。 随后,《众新闻》、《癫狗日报》、《够姜媒体》、《聚言时报》等香港网媒相继决定关闭,引发国际关切。
今年6月,由港人集资创办、专注调查报导与事实查核的港媒「传真社」(Fact Wire)亦宣布停运。 而港府亦借法规修订,在各领域划设国安红线。 诸如去年8月24日向立法会提交《2021年电影检查(修订)条例草案》,若电影遭认定不利国安,可撤销上映。 9月13日公布新修订之税务指引,慈善团体倘从事不利国安活动,将遭税务局撤销免税资格。 10月5日提出修订《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附表,明订触犯《港版国安法》者不能担任社工。 另逾9成学校已设置小组或专职人员,统筹国安教育相关工作。 此外,港府并于今年6月将因应「反送中」运动设立的「反暴力报料热线」升级为「反恐举报热线」,与「国安举报热线」交织成更绵密的社会监视网络。 10据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今年2月发布之全球自由度调查报告,香港得分由去年的52分下滑至43分,为其被评比以来最低分数。 而无国界记者组织(RSF)今年5月发布之「2022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香港在全球180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第148位,较去年第80名大跌68位,跌幅为全球最甚。 新闻自由指数总分 41.64 分,较菲律宾、卢旺达、利比亚更低,被归类为「状况艰难」; 其中「新闻安全性」指标仅获得 31.78 分,已达「状况恶劣」程度。
香港情势的恶化,也催化了新一波移民潮。 综合港府相关统计,去年底香港居住人口计740.3万人,较上年减少2.36万人; 持单程证移入者1.7万人,净移出人数2.73万人。 去年以永久离港为由,申领强积金已逾3.3万件,另申办移民所需的良民证申请案亦高达3.8万件,较上年分别增加12%、30%。 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3月下旬网络民调结果显示,24%受访者计划移民,相当于每4个港人即有1人有意移民; 非民主派支持者的移民意愿,甚至较半年前调查上升5%。 显示倘香港自由人权持续紧缩,将有更多港人用脚投票。
四、司法独立及公正渐受质疑,港人及外国商会对香港法治信心动摇独立的司法与健全的法治是香港赖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 尽管港府多次否认港版国安法动摇司法公正,然相关作为仍受外界高度关注。
去年7月27日,香港高等法院宣布港版国安法首案唐英杰煽动他人分裂国家及恐怖活动罪名成立,7月30日判囚9年。 本案系首例以「有罪推定」为由拒绝保释,且开国安案件不设陪审团之先例,亦是首例由 3 名指定法官共同审理,程序上屡打破香港司法惯例。 舆论批评法官狭义认定「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等同「港独」,将被告骑车撞警扩大演绎为恐怖活动,且刑度较「反送中」涉案者及部分中国维权人士为重。
英、美官方的香港情势报告,除对港版国安法条文遭扩大演绎、而成为政治检控工具提出担忧,并质疑特首指定的国安法官审理案件之公正性。 在多个受瞩目的国安法案件中,多国驻港使馆人员莅庭旁听,对香港司法独立的关切不言而喻。 另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去年11月发布之年度报告,更罕见点名批评3名港版国安法指定法官(陈广池、苏惠德、林文瀚)审判不公。 今年3月30日,英方宣布其最高法院院长韦彦德(LordRobert Reed)、副院长贺知义(Lord Patrick Hodge)即时辞任香港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 相关声明指,倘渠等续任,恐被视作为背弃政治及言论自由的政权背书。 中共批英方政治操弄,港府强调渠等离任绝不会影响香港司法独立。 据媒体报道,余下10名海外非常任法官,其中9人表明无意辞任,1人未表态。 外籍法官去留情形,值续予观察。 另香港传媒观察指,「反送中」相关案件之检控及审讯12进度缓慢,约有121人在事发后2年才被检控,至少323人的首次提堂日期,距案发日逾1年(甚至有3年者)。 而港府律政司多次以集结罪检控示威者,多人须即时入狱,平均总刑期为12个月,较2011年前同类控罪之刑罚加重,或企藉以提升吓阻力,惟却影响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保障人权的信心。
香港民意研究所之民调显示,1997年港人对香港法治的评分是7.2分(满分10分),到了今年3月仅余4.4分。 香港美国商会在今年初的一项调查则指出,68%受访者认为香港法治在过去12个月呈现恶化; 近半数受访者对现时的法治没有信心,对中共与港府是项警讯。
五、国际社会仍高度关切香港情势,并续提出对应与抵制政策英国于今年3月31日发布之「香港问题半年报告」指出,香港与中国大陆仍保持差异,惟中共不断限缩和重新定义香港「两制」的关键部分,破坏香港的高度自治和「一国两制」框架,使香港的治理及制度愈趋近中国大陆。 同日美国发布之「2022 年香港政策法报告」则评估,香港在贸易、货币、绿色金融及气候政策等领域仍保有自由度; 香港虽参与多个国际组织,惟时有迎合中共政治目的情形,例如阻止台湾有意义地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并担任领导职务,显示香港自主参与这些组织的能力或在削弱。
欧盟今年5月20日发布《2021年香港年度报告》,认为港版国安法实施的影响比预想中更强烈,形容香港已转向威权主义,民主进程严重倒退。 另批评港府防疫措施过严,影响香港国际枢纽地位及与欧盟之官方交流。 因应香港情势,除前述美国发布香港商务风险警示、英国最高法院正副院长辞任香港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美国总统拜登在去年7月7日宣布,延续取消香港特殊优惠待遇之政策; 同年7月16日制裁7名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因香港情势遭制裁的陆港官员累计达42人。
而中共则在同月23日宣布制裁美国前商务部长罗斯、香港民主委员会(HKDC)等7个美方人员和实体作为报复。 同时,主要国家也持续强化援港政策措施。 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去年8月5日签署备忘录,指示国务院及国土安全部以提供就业及学生签证协助等适当措施,暂缓遣返逗留期限届满的港人,并得延长18个月。 英国政府今年2月24日宣布,将修法放宽1997年后出生、父母其中一方持有BNO护照之港人可独立申请BNO签证,预计今年10月生效。 澳洲政府则于去年10月29日发布《2021年移民规例修订(香港)法规》,为港人设立全新的签证分支「香港渠道」(Hong Kongstream),降低持有澳洲临时工作(技术)签证、临时技术短缺签证或毕业生签证之港人申请永居门槛; 该法规并自今年3月5日起实施。 此外,主要国家议会续有加大制裁措施、援港政策之倡14议。
包括今年1月20日,欧洲议会通过《关于香港侵犯基本自由》决议案,吁欧盟制裁相关官员、检讨是否支持香港之WTO独立会籍。 2月4日,美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涉港部分包括提供港人难民及移民资格、在港推广民主及保障网络自由; 3月28日,美参议院通过参院版本的《美国竞争法案》,涉港部分包括维护香港网络自由、支持香港独立媒体以打击中共假讯息,及防止中国大陆利用香港规避美国法律等。 另美国会议员5月初致函总统拜登,要求白宫对港制裁扩及国安法指定法官及相关检控人员。 香港过去为国际NGO在亚洲重镇,惟受港版国安法政治漩涡影响,相关情形渐有转变。 在港成立逾40年的国际特赦组织香港分会去年10月25日宣布,因港版国安法实施使该组织在港活动受限,及担忧员工面临风险,爰先后关闭香港2个办事处。此外,据媒体报道,多个国际驻港NGO接获港府查询数年前活动情形,甚感反常。 观察家认为,倘局势恶化,在港国际NGO或再有撤离或缩减规模情形。
六、中共律定香港高度自治从属于「全面管治」,驻港机构在港积极活动,加速推动陆港融合策略回顾中共治港思路发展,由香港移交初期的「井水不犯河水」,到2014年强调「全面管治权」; 时至今日,一国两制的论述与实践,已被赋予、形塑新的风貌。 今年全国人大、政协第13届第5次会议,政15府工作报告首提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爱国者治港(澳);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会见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时进一步演绎,全面管治权并非代替港府管治,而是在涉及香港发展、稳定、安全等重要方面,中央会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希望港府坚定执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6月30日、7月1日访港,于香港移交25周年暨第6届特首就职典礼发表谈话,提出四个必须(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全面管治权和高度自治权相统一、落实「爱国者治港」、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及「四点希望」(提高治理水平、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维护和谐稳定)。
进一步律定「一国两制」核心意涵,包括高度自治权从属于全面管治权,以及「爱国者治港」之政权法则。 对中共而言,这一秩序建构既定,一国两制自然可从50年不变转向长期坚持不变。 中国驻港机构在香港的积极活动,在过去一年亦成新常态。 香港中联办在去年9月底展开访视活动,主任骆惠宁与该办8成人员高调走访基层、社区、校园、商家,搜集逾6千条意见,转交港府处理。 今年年初香港受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时,骆惠宁特别主持召开会议,发动各界并提出16项举措支持港府抗疫。 此外,今年1月前新疆武警总队参谋长彭京堂接掌解放军驻港部队; 相关评论指,此系该职务首次由武警将领担任(历来多为解放军将领),复以中共及港府日益强调反恐,关切解放军在港角色是否渐浮出台面。 今年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3周年,中共官方宣称,大湾区11个城市GDP达到12.63万亿元,较3年前增长11.2%,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现代产业、人文生态等方面皆取得突破性进展。
过去一年,中共接连启动粤港澳跨境理财通试点,发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续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粤港协同发展。 然而,香港贸发局与渣打银行合作进行之大湾区营商景气指数调查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对当地营商信心连三季度下降,而香港为大湾区内表现最差的市场。 另据统计,港人对港府推出之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反应冷淡,截至今年4月仅344人到职,远低于官方预期。 然中共仍无视隔阂,持续在相关措施中添加政治门槛,如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要求港澳考生报名时须提交拥护基本法的承诺书,并加测习近平法治思想项目。 今年 6月,大湾区内 9 个城市各自发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申请的工作指引》,更明订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港澳基本法等条件。 此一承载磁吸港澳、推进融合、协助中国城市走出去等多重任务的区域治理策略,后续发展情形仍值关注。
七、我方持续密注香港情势,务实推动交流及援港作为,强化风险管控及应变措施,捍卫国家及民众利益17我政府一向秉持互惠互利原则,希促进台港关系正向发展及维系双方民间各项往来。 2021年台港贸易总额达646亿美元,较前年成长28.8%; 我对港投资金额约2.6亿美元,香港在台投资金额约3.3亿美元。 受疫情及边境管制影响,2021年台湾赴港旅客人数约0.25万人次,香港旅客访台约0.96万人次。 惟2021年香港居民取得台湾居留许可的人数达11,173人,创下新高纪录; 2021学年度在台就学之港澳生计1万1,503人,其中香港计9,011人,澳门计2,492人,合计占侨生及港澳生总数之第1位。 台港官方互动受到两岸关系、港府保守心态等因素影响,未有进一步发展。 我香港办事处因派驻人员赴任受阻,调整业务运作方式,竭力维持相关服务。 惟亲中媒体大公报去年8月26日评论诬指台湾利用办事处雇员作为代理人,继续干预香港事务,藉此制造雇员心理压力,企图打击港处士气。
又指在港庆祝双十涉违反港版国安法,以维持其压制自由民主的管治张力。 我政府秉持维护人民权益之初衷,仍会坚守香港办事处为民服务,也呼吁相关方面勿再无理进逼,损人亦不利己。 尽管外在环境艰困,我方仍持续尽最大努力,务实推动台港经贸文化交流。 过去一年,大陆委员会协同财团法人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下称策进会)办理多项活动,包括台港经贸论坛、台港投资经验文化交流研讨会、香港文化学讲座、港澳学生多元文化探索体验及参访活动、留台创业座谈会等,搭建台港产业界、艺文界互动平台,有助相互了解及18增进合作。 而面对香港情势发展,我政府跟随主要国家脚步,持续对爱好民主自由的港人伸出援手,包括教育部于今年4月25日修正发布「香港澳门居民来台就学办法」,开放港澳学生可来台就读高中及五年制专科学校; 内政部于今年6月13日公告修正《香港澳门居民进入台湾地区及居留定居许可办法》,配合《外国专业人才延揽及雇用法》,增订以觅职为由申请延期居留最长可达1年等规定。
此外,策进会下设之台港服务交流办公室,除持续提供港人来台就学、就业、投资创业、移民定居等项目咨询与协处服务,更主动关怀移居来台之港人就学、就业及生活情形,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且在兼顾国家安全前提下,依据既有法律规范及公私协力方式,务实处理港人人道援助及关怀事宜,并持续强化与地方县市政府协作,完善在台港人服务网络,协助港人早日适应及融入台湾生活。 鉴于中共对香港掌控日深,政府亦已加强各项审查,提升风险控管。 今年5月修订国家安全法,明订任何人不得为外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境外敌对势力或其所设立或实质控制的各类组织、机构、团体或其派遣之人,为侵害国家核心关键技术的行为; 并修订《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40条之1与第93条之1,防范陆资绕道港澳渗透台湾。 未来亦会持续密注香港情势发展,一旦侦测到有危害台湾安全或损及民众权益之虞,将立即积极启动或研修相关法规,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以捍卫国家主权、民众福祉及整体利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