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2023年墙内的经济情况,作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我觉得可以从一个相对全面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顺便预测下未来墙内的经济走势和可能产生的政治后果。
一、房地产市场继续低迷+城投/地方财政实质崩溃+货币政策投鼠忌器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说上海某区房价一周就涨回了三年前的高位,感觉只是很典型的土共打气文。实际情况是房价坚挺的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的核心地段高端物业,而普遍现象是房价继续小幅阴跌+成交量持续萎缩+一级土拍断崖式下跌。货币政策的数据也很有意思,一方面是继续扩表,社会存贷款规模继续同比增加,另一方面是涉房信贷投放新增同比下降,所谓的信贷和存款新增本质是续贷”包住”利息的操作推动的,当然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增加。
总的来看货币政策对涉房、涉土(本质是涉地方政府)的信贷投放明显降速,宏观来说仅以满足存量续贷在银行体系内空转为目的,另一方面信贷扩张的冲动向生产制造型企业集中,客观来说制造业企业是目前墙内唯一还能加杠杆的板块,土地房地产经济已经让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居民没有任何加杠杆的空间了。
但是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低到了一定程度,而且直接投放给生产制造型企业有可能带来的通胀效应比投放给地产/城投大得多。
所以现在货币政策是两难,再吹泡泡就是信贷危机+恶性通胀,如果按照我之前预期的防范风险+财政出清+缩表增长又完蛋了。而正是疫情封控导致防范债务爆炸/财政违约+保增长/保流动性两个完全相反的政策目标必须同时兼顾,不然土共的空间要大很多。
二、财政的鸵鸟政策: 地方财政普遍实质性破产+危机向中央财政漫延+出清窗口期逐步关闭
去年我在品葱里写回答时候预测,为了让土地房地产经济软着陆,土共可能采取中央特别国债置换地方城投债+债券流通冻结+债券持有银行转移给央行+央行和中央财政抵消的出清模式。
但是出清模式前提条件一是中央财政有足够信誉,二是地方财政尚还有一口气,三是一级市场有一些外资愿意先接盘然后再转给内资银行。
但是包子去年封城扩大化过后三个条件都没有了,尤其是封城核酸透支地方财力的傻逼做法+房地产市场交易事实冻结+一级土拍断崖式下跌导致地方财政实质破产,让任何土共中央财政主导的债务出清都要面临更大的债务规模和更差的信誉。
所以今年以来,感觉中央财政就是鸵鸟政策,既没有各类对居民的补助,也没有大量新增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感觉中央财政也出了大问题,不得已采取鸵鸟政策,代价就是财政手段出清债务的窗口期逐步关闭。
三、封城三年导致的居民实际支配收入下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对经济增长的负乘数效应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封城三年尤其是2022年的封城扩大化普遍造成城市居民一个月甚至更长没有收入(统计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就呵呵了,看看居民社会零售总额2022年的负增长不会骗人)。
收入下降的影响还是超过预期的,比如一月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5%,手机销量接近腰斩,当然房地产一手房成交量本质也是收入影响的结果。当然还有人口增长、结婚率这些数据远早于预期数年由正转负。
还有就是封控三年直接干掉了一大波就业岗位,以前的文旅行业、线下服务业基本团灭,这些行业产值不高,但吸纳大量就业人口,连带影响下游的互联网等高端服务业岗位。所以这三年封控在就业方面对墙内打击是最大的。以上也会导致社会居民总薪酬收入下降。
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第二年的gdp会是居民当年收入的函数,连续三年的影响迭代下去会导致后续年度消费、投资乏力,也就是所谓乘数效应。
即便不考虑财政货币形势,这三年包子操作下来也极大透支了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通俗说一年没钱可能影响后面很多年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如果放在2020-2022经济周期往下的背景来分析,这种负效应更加显著。
四、未来土共可能在经济上采取的政策和至2030墙内经济的预测。
土共估计还是会搞财政置换债务出清+货币温和投放的大政策,个人判断出现委内瑞拉式的信贷危机是不可能的,但是代价是长期的通缩+消费萎靡。当然经济角度的解决办法不是没有,比如完全开放外汇资本项目+让外资持有中国国债,同时彻底清理掌握大量地方垄断资源的城投平台,把廉价资源投入市场。但是前提都是政治上土共要松动,土共政治不改革,经济上的潜在危机,无论是信贷危机还是财政危机都难以最终避免。
所以预计,至2030年,墙内经济增速应当在0%-4%而且越来越低,而且由于债务利息挤出效应(考虑到全社会债务/gdp>290%)实际消费会越来越低,中央财政的会越来越困难,基层维稳脱序、政府减员、地方坐大、结构性失业、社运此起彼伏是可以预期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