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之郎-1984bbs
喜之郎的头像-1984bbs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写...

10年3月10日 00:40
我是温和的建言者 华尔街日报2010/03/09 18:20:59 以下是《经济观察网》前任副总编辑张宏的信件全文。 3月1日13份报纸共同发表《提请两会代表委员敦促加快户籍改革》的社论之后,引起了挺大的反响,各方也对此共同社论的出台背景有许多猜测。作为当事人,我觉得有必要在适当的时机与可能的媒体上发布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评论称此事件当载入新闻史,我个人觉得可能意义不会那么大,但本着为读者负责的态度,我愿意撰文说明。 共同社论这种形式的设想源于《经济观察报》去年与英国《卫报》一起发表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56家媒体共同社论。当时我负责与《卫报》联络、探讨与翻译了共同社论,对整个操作过程了解比较深入。此后便萌发出我们在国内是否可以也以相同形式发表社论的想法。 以户籍作为切入点,这是我的另一位同事的主意。选取此为议题,主要考虑到的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多点突破,许多城市正在加快推进,而包括温家宝总理在内的中央政府高层官员对此项改革也有过多次公开场合的表态。我们认为就此议题发表社论是符合中国政府改革方向、符合广大民众利益,风险应该不大。有一些外电称此举可能来自政府高层授意,其实事情绝非如此。这只是几个小编辑闭门造车的结果,只不过引起的动静超过了我们当初的预料。 此外,我们选取两会作为发表此社论的时间窗口,表明的是媒体参与中国整体改革的一种期望。坦率地讲,我活了36岁,从不知道哪位代表委员是我选取出来的,会为我申张。我想许多中国的民众也会有类似的看法。作为媒体,我们期望大众的声音可以让这些“代表民意”的代表委员们听到。这是一种温和的态度,但也是一种以前少见的媒体的直接表达。 整个户籍改革策划案实际上有四个步骤,而共同社论是其中的点睛之作。 第一步是在1月26日经济观察网上挂出户籍制度改革的投票倡议、征文与相关专题,同时邀请两家网站共同参与。共同社论的首段“中国患户籍制度之苦久矣!我们崇信人生而自由,人生而拥有自由迁徙之权利!”字样,最初即出现于我所起草的网站投票倡议书中。我们的投票倡议获得了读者踊跃的参与,参与投票人数达到3500人以上,对经济观察网这样规模的网站实属难得。 第二步是在2月22日当期报纸中推出名为“愤怒的户口”的户籍专题。这个专题主要是采写因户籍制度而面临过现实困难的人群的遭遇,并约请专家进行访谈。这个专题已经开始引起一些反响。 第三步是高潮,在两会期间3月1日当期推出共同社论。由于春节因素,我们约请其他媒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受到了一些影响。我们本来预期是有20家以上的媒体可以参与,但实际上参与家数比我们预想要少。此篇社论的初稿是由我的另一位同事撰写,于2月7日写出初稿发给我修改。我做了很大幅度的修改,后来见报的文字基本上就是此稿。在2月9日发给我的同事后,他就宪法规定内容又提出修改意见,而后我们又根据其他报社的反馈做了一些字句上的小幅修改。我承认此篇社论文字激越,但这也是我一直信奉的风格,评论必须一针见血。报纸出版后,由于我们约定的共同发布时间是3月1日,所以向各大网站发布的社论文稿到3月1日早上才放行,而经济观察网也以头条发布此篇共同社论。社论发布后,遂成燎原之势。 第四步是收尾。按照我们的计划,在共同社论发表后,我们至少会写两篇文章,一是自我对此共同社论进行报道,二是再揭密整个策划案的过程。我本人在下午时先写出一篇《媒体不只是见证者:我们为什么表发共同社论》(此标题因编辑失误出现错误,应为“发表”而非“表发”)的评论文章,在网上发表。同时我们也发布了一篇《13家媒体发布户籍改革共同社论引发热议》的报道文章。而原计划中的揭密策划案过程的文章,因故没能执行,此为此次策划案中惟一的缺憾。 在共同社论发表后,引起的反响可说是远远超出我们当初的预料。我们预料过会有一些反响,但没想到会如此之大。正应了那句古话“世无英雄,乃使竖子成名”。我不敢贪天之功,也不愿诿过于人,所以在此篇文章中将所有参与媒体与个人的名字一概隐去,只剩我这一无牵挂之人的名字。事实上,每位读者都明白,共同社论引起的广泛影响,并不是媒体的力量有多大,而是民众的期盼有多么热切、焦急! 在这件事出来后,我本人获得了相应的处罚,其他同事和合作媒体也受到连累。想及此,颇有负疚之感。这不能归咎于报社,因为面对的是不可抗力,我们在做事时总要考虑到还有许多人的饭碗应该保全。在此我要感谢与我一起做出努力的同仁们。 我的父辈因户籍制度受过许多苦,我的许多朋友甚至下一代现在还在因此制度而受苦,疲于奔命,欲诉无门。我不是专家,提不出完整充分的改革方案,但我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项无视人的尊严与自由的法规,终究要被历史扫入垃圾筐中。我期盼着这项制度的最终消亡,届时相信会有许多人喜极而泣,奔走相告。作为一位媒体人,我只是在尽我的责任与义务,而我们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我是一位温和的建言者,无意挑起巨大的波澜,只不过事态的发展超出了预想。最后请大家记住,我现在是一位独立的评论人。只是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大家对整个事件有全面的了解。谢谢大家对我的反馈,不论是支持,还是批评。
10年3月1日 23:25
打开电脑,赫然看见新浪的一个新闻标题为“全国13家报纸发表日本人论敦促加速户籍改革”。 点开读了全文,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十三家商业报纸,除了一个较为精英的新自由主义喉舌《经济观察报》,其他全部是都市报。上一篇博文里刚聊了两句都市报作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小资产阶级急先锋,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异地监督职能。正在感叹都市报尚难以在全国性的话题上有所作为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游击队联合起来了!德赛图说,处于弱势的读者就像游击队一样,使用他们的战术(tactics)来对抗被强势一方赋予了既定意义(strategy)的文本。如果我们单纯一些,我宁愿相信从“异地爆料”到“联合社论”都是都市报在为小资产阶级利益抗争的战术举动! 虽然,我并不情愿把这些具有“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举动,如布尔迪厄所认为的,完全看作阶级斗争的结果。但你仍然能清晰地从社论的措辞里看到,都市报并没有在潜意识中把农民工的权益作为社论的出发点,而是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个话题来张扬“自由”,“人生而公平”等非常小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社论第一段里,“我们崇信人生而自由,人生而拥有自由迁徙之权利!”被作为宣言一样放在开头。第二段,强调了宪法的神圣和现有户籍制度的违宪本质。小资产阶级向来喜欢拿宪法说事,因为那个国家宪法都会捡好听的说,那是一个世俗宗教,用来表达事情“应该是怎样的”,而非事情“事实是怎样的”。 最有趣的是第三段和第四段里的主语变化。第三段里,社论提出了进城务工的户籍性农民和他们子女的身份问题,“可是,他们的下一代仍然没有办法解决身份认同,他们的子女仍然背负着上一代的困惑,他们生活的城市仍然无法接纳他们,这才有了80后、90后农民工的称谓。我们要问,这样的隔离究竟还要持续几代人?”如果农民工是“他们”,那“我们”是谁呢?都市报的作者和读者,社论要谏言的人大代表是谁呢?潜意识里,农民工仍然是一个“他者”(the other)。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下意识地复制了户籍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我们是文化人,他们是农民工;我们生在城市里,他们从乡下迁徙来……而第四段,作者又使用了一名农民工的口吻说“在同一座城市中,尽管我们与其他人一样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奋斗多年,我们与其他人一样纳税,但没有户口让我们无法与其他人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享受同等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等社会保障。因此,夫妻被迫两地分居,年老的父母无法与子女团聚,孩子无法获得良好教育。我们要问,这样的隔离究竟还要持续几代人?” 这是小资作者在下意识里的身份斗争,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城里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是谁,他是谁。 下面的行文先是指出户籍改革的积弊和政府行政中的腐败问题,然后又援引了温***指示和户籍改革方面的进步,颇有点打个巴掌揉两下的技法。我很高兴社论里提到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腐败本身不是问题,是症状。是什么东西造成的腐败,才是我们要改,媒体要揭的东西。虽然短短一小段,我是觉得读来挺痛快的。 第八段里,把户籍制度联系到“通过自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高度”,我是感到有点失望。农民工不是资源,他们是人。对他们的权利的保障不是市场行为,反而应该是行政行为。我反对过度或者完全的自由市场,那样只能让小鱼喂大鱼,虾米全绝迹。政府的作用正是用来制衡过于贪婪的市场行为(不是辅助,也不是阻碍,是制衡)。这一段的观点充分暴露了都市报的小资嘴脸:把农民工问题看做为自由市场制度辩护的修辞,而不是实现“人生而平等”的理想。 无论如何吧,事情不能完美。一步走完了,自然还有下一步的问题。解决问题和出现问题都不是原因或者结果,而是个过程。总的感觉挺高兴,同志仍需努力吧!
10年3月1日 23:23
媒体不只是见证者:为什么我们要表发共同社论 大 中 小订阅 共有条评论15:18 2010-03-01 张宏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张宏 今天,由《经济观察报》倡导,全国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份报纸发表了名为《提请两会代表委员敦促加速户籍改革》的共同社论,共同表达出国内媒体关注并期望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强烈声音。这是一件国内媒体业中罕有的大事,表现出国内媒体参与并推进中国改革进程的强烈愿望。 此共同社论的出炉,是受到英国《卫报》一个相似项目的启发。去年9月,到访北京的《卫报》副总编辑Ian Katz和我在北京东四的一家酒吧见面。在这次会谈中,他邀请《经济观察报》参与12月哥本哈根会议时发表一篇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同社论。“我们相信,如果来自全球各国的媒体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一致,那政治家们更有理由、也更有迫切性就此问题达成一致。”Ian当时说。他希望媒体的努力可以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因为事关全球环境问题,没有人可以成为局外人。后来,在12月7日哥本哈根会议开幕的第一天,全球56家媒体共同发布了那篇影响颇广的共同社论。 毫无疑问,媒体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鼓与呼”,手握权柄的大人物才是最后的拍板决策者。尽管哥本哈根峰会的最终结果与各界事先预期有不小的差距,但媒体在此场合下不愿缺场、主动参与,至少是对政治家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让尽可能多的人们也部分地参与到这场与他们看似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全球性谈判中来。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媒体更多的是以见证者的身份出现,其被寄予的期望是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但媒体的角色从不仅限于见证者,他们更是历史的推动者与开创者。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肇始于1978年那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篇评论由《光明日报》率先刊登,隔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1991年,在邓小平先生发表上海讲话后,《解放日报》发表皇甫平关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系列评论,一举打破了当时沉闷的舆论氛围,推动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在中国的当代史上,媒体从来就不是旁观者,而作为党的喉舌,媒体更有责任积极参与到推进中国改革的进程中来。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进程又走到了一个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关键时点。在今年两会召开前夕,我们听到了许多呼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的声音。在诸多改革建议中,我们选取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今年《经济观察报》及另外12家报纸向两会代表委员倡言的主要议题,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华夏万千家庭的重大改革,也是时机已然成熟、民众期望最为迫切的改革之一。 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昨天与网友的交流中也明确表示,“对新生代农民工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我们相信,小人物才是历史进程中的英雄,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的户籍制度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理由和义务去关注、推动并完善这项政策。作为媒体,我们将这样的倡言以共同社论的形式向两会代表委员建言;而作为个人,你们对此共同社论的评论(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转贴也都将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开放、“以人为本”。 我们都不只是见证者,我们是参与者! [ 本帖最后由 喜之郎 于 2010-3-1 23:2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