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典鲸鲲-1984bbs
众典鲸鲲的头像-1984bbs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写...

10年10月11日 21:05
周孝正目录 周孝正简介 研究 专家评论员 主要著作 语录选周孝正 简介 研究 专家评论员 主要著作 语录选 展开 编辑本段周孝正 简介   教授、著名社会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资源报告撰写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负责人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研究   周教授,1988年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讲授“当今中国社会和社会问题”和“人口社会学”等课程。进行人口、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进一步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科学研究”;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国家资源研究报告”的研究和撰写等多项课题研究。周孝正 出席活动 专家评论员   周教授在从事繁忙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之余,还参与了大量社会工作如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谈话嘉宾、栏目策划、首席观察人、专家评论员。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应用社会学》周孝正 出书 《人口危机》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非典中的十五个反思》   《关于深圳市福田区文化社区的思考》   《儿女双全的新人口战略》   《人文公民美育堂》   《河流是地球的血脉——保卫都江堰》   《水资源的管理与补偿机制》   《三峡移民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居民安全感调查报告》等。 编辑本段语录选   1.犯罪是社会现象,而非个人罪恶;铲除罪恶在于治理社会,而非对个人的惩戒和肉体的消灭。   2.现在有三种蛇咬老百姓,叫黑蛇、白蛇、眼镜蛇。你一生病白蛇咬你,你吃官司黑蛇咬你,你孩子一上学,眼镜蛇咬你。   3.一流人才无名片;二流人才名片只有名字;三流人才名片有职务;名片上职务超过三个以上的,都是骗子!   4.中国的社会有些是往好的发展,有些是往坏的发展。往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经济增长没得说,接近年8%、9%,这都是好的;坏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官员越来越腐败,腐败的官员级别越来越高,金额越来越巨大。   5.世界上有两种文化,一种叫罪文化,一种叫耻文化。西方人认同罪文化,东方人认同耻文化,知耻近乎勇。   6.中国的国民性是双重人格,三套面具,说一套、讲一套、做一套,会说一般的话,还会说心里话,跟谁掏心窝?跟亲近的人,跟哥儿们、姐儿们。   7.一流学者是把本专业的知识让老百姓听明白,二流学者是本专业的人能听明白,别人一概听不懂,三流学者是自己搞明白了但表达不出来,四流学者是自己没明白,就别提表达了,不入流的学者是自己还没有搞明白呢,就敢胡说八道!   8.反腐败就是四句话:一,你得有信仰;第二你不能腐败,权力要有监督;第三让你不敢腐败,腐败的风险要提高;最后是不必腐败。   9.科举制度是我们国家的第五大发明,是解决稀缺资源比较好的办法。   10.人生出来就不平等,但是要追求平等,维护不到还要维护,这就是信仰。不说白不说不叫信仰,白说也得说,就叫信仰。   11.崔永元写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和他开玩笑:你这个“不过如此”相当于一个饱汉对饿汉说,吃饱了也不过如此,有钱了不过如此。这叫得了便宜卖乖,调戏穷人.   12. 我在人民大学研究的中国社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妇女问题,涉赌毒,外加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人犯罪归犯罪学,不归社会学。还有说一门犯罪发生学,一门犯罪预防学。改造成新人就放,改造不成新人就终身监禁。   13.人有三种定义,第一:人是界于天使和魔鬼之间的两足动物。第二:地球上所有种类的猴类和猿类一共有193种,其中192种有毛,只有一种没毛,自称人类。第三:人是唯一在宇宙灭亡之前就知道自己也会灭亡的有先知的动物。人是如此的脆弱和不济,任何突发的灾难都有可能毁灭人类,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力甚至不如某些低等生物,但纵然宇宙将人类毁灭一万次,人类依然比那些毁灭他的力量高贵,因为人类拥有思想。什么是思想?思想是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 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   14.人最简单的根本利益是什么?第一:身心健康。第二:健康快乐。第三:可持续的快乐。而只有具备道德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快乐,因为道德是利他的。当今中国匮乏的就是道德。   15.犯罪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过去我们说“社会问题”,现在则改称为“问题社会”,也就是说不是在从个人的角度去考虑犯罪,而是要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去研究。比如马加爵的案子,难道我们不是更应该从他的父母,兄弟,朋友,同学,以及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个层次去考虑吗?你能消灭的了罪犯,但你不能消灭罪恶。而死刑,带给社会很多的问题,比如冤家错案、比如杀人灭口等等。有什么样的罪犯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一味的以消灭个人的生命来维护治安,不如去构件一个和谐的社会来减少犯罪的动机和心理。并且死刑,就是政府在重蹈杀人犯的罪行。   16.80后不是运动、革命、战争的一代,而是建设中的一代。他们追求一夜爆富、一夜成名。但是这也带来了80后的浮躁。虽然80后面临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发达的技术和与日俱增的财富。但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网络的发展可能成为电子毒品。影响80后的几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爱你没商量。无知者无畏。   17.男儿有泪不轻弹,代价少活三年。   18.我是人民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简称人民教师。
10年9月3日 17:44
石冷: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读后 作者:石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13 更新时间:2005-10-22 讲真话·民族自省·学术遭遇 ——读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石 冷   史学要不要讲真话?这似乎是一个相当荒唐可笑的问题。尽管史家们已认识到要完全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但这不等于人们在历史研究中可以说假话。不过,咱们国情独特,其中之一是公不公私不私,闹得学术界颇不安宁。   学术是公器,理应让学者自由参与,然而,有些人却偏偏化公为私,一言九鼎。查语录、看风向、对口径代替了诚实、刻苦的研究,连绵不断的假大空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糟蹋,制造了多少不堪卒读的所谓“学术著作”乃至什么“重大学术成果”,尤其是自苏联移入而与中国古老传统相结合至今仍不时可以看到的怪胎——“革命大批判”。   从70年代末开始的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从重新厘定公私界线,重新做好研究的基础工作开始的。这个变革的基本特征是求实。作为一直注视和参与这一过程的一员,我看了新近出版的茅海建著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以下简称《天朝》)一书后,涌上心头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快和感慨。这不仅是对又一杰出史家脱颖而出的欣喜,而且庆幸中国近代史研究终于走上了求真求新的正轨。   200年来,影响中国历史行程的最大事件莫过于鸦片战争。人们所说、所写、所论不知凡几,但关于这次战争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却淹没在史实与神话交织的烟雾中。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内部存在严禁派与弛禁派的斗争吗?促使道光帝下令严禁 鸦片的是林则徐吗?当时的广州有叫做“平英团”的组织吗?琦善是不是卖国贼, 他有没有陷害过林则徐,关天培之死和虎门战败是他的过失吗?吴淞之战失败、 陈化成战死是两江总督、“投降派”牛鉴的罪过吗?战争中清廷内部有没有主战 派与主和派的斗争?是不是坚决依靠林则徐等人,中国就有可能打赢?……如果这 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已经被中国人接受的有关观念就会受到全面的 冲击。而《天朝》的作者恰恰毫不留情地向传统的观念挑战,坚定地说了一系列 “不”字。   这是一记当头棒,令人震撼的不仅是它的结论,影响更深远的是它的方法。 作者考虑和研究了十年,对中国和外国的史料一一重新梳理,对现有论著中的结 论一一重新审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冷峻严谨,拒绝个人情感的羼入。现代 史学传入并在中国逐步生根已经超过百年,这些方法本来是治学的ABC。不幸,由于错误思潮的根深蒂固,这种实话史学常常招致奇怪的非议乃至沉重的压力,而“以论带史”、以抄代著和有意无意歪曲或割裂史料的恶习,却在史坛流行起 来。于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学术著作便成了抗击逆流的堤坝和回到学术正轨的路 标。这个学风转变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茅海建的成功不仅在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还由于他的深邃的思想。 如果仅有前者,终究逃不脱匠气,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史家。他的史识高超之处在 于一直紧紧抓住一个基点:一贯沿用的坏人当道、好人遭厄的“忠奸模式”不能 解释鸦片战争的必然失败,“正是让‘奸臣们’承担了本应由中国旧体制承担的 责任”(19页),“鸦片战争的真意义乃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 中国必须现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25页)换句话说,是否有利于改革中世纪的旧体制和推进近代化事业是臧否人物、评论史事的最高准则。这个基本点的确 认不但对鸦片战争而且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对那种 随意涂抹历史的忠奸理论,着眼于当时的制度和文化,这对鸦片战争乃至整个中 国近代史的研究,不愧是知本之言。   正因为抓住了根本,《天朝》对皇帝及其文武大臣和山野草民行为方式的剖 析成了全书最具特色的笔墨。20世纪的中国人都痛骂帝国主义在中国享有治外法 权,可是,这是当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主动拱手送给英国侵略者的。悲剧酿成于 文化差异。“在西方,商业活动已不再受官方的具体管制,商人只需遵从法律即 可”;而在中国“每一个人都在官府治理的网络之中,很难想象脱离这种治理之 民。国家设官治民。既然中国官府无法治理这些英人,把他们交由英国官府来治 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497页)愚昧的钦差,就是这样顺理成章照会约翰牛,申明如有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494 页)。   人们至今仍热衷于歌颂三元里人民的爱国主义。但作者却直率地告诉读者:   我以为,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件,但将之提 升至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精神展现,则脱离了当时的时代。   在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诸次列强侵华战争中,绝大多数民众的态度,是置身 事外。(313页)   三元里等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 的战争(311页)。   人的行为方式不能不受特定社会的文化状况的制约,清帝国的臣民也不例外。 林则徐、琦善、耆英……和所在皆有的顺民和旁观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 的。这读来虽然令人痛心,但与某些文化明星编制的华彩乐章相比,要实在和可 靠得多。文化本来是历史的产物,让文化回到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去, 摈弃无根游谈,也许有助于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清除泡沫,留下更多结结实实的成 果。   作者过人的史识还在于把民族自省规定为史学的基本任务。   我们在历史中看得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尽管 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说明,我们犯过错误。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 正是面对错误。(25页)   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2 6页)   真是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这正如当代法国年鉴学派巨子雅克·勒高夫说的: “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同历史遗亡症引起的伤害相比, 往昔的创伤微不足道。”(史学理论研究.1994,4.91)   近代中国有一个特殊情况:中国是被侵略者,总的说来是正义的一方,而列 强是非正义的侵略者。晚清的官绅和20世纪的一些知识分子,往往以此为理由把 肯定西方和检讨本国弱点或错误的言论视作大逆不道。出现这个思想迷误的原因, 在于忘记了中国除了反对侵略维护自己的主权外,还要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反对本国的中世纪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而有识之士肯定的恰恰是西方的先进文化,对本国抨击的内容只不过是那些中世纪专制主义的黑暗和愚昧。历史已经证明,这些人,如一再遭受流俗痛诋的郭嵩寿、胡适、鲁迅等人,其实都是在中国近代 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的杰出爱国者。   这些有深切民族自省精神的先驱者所以不被理解甚至被诅咒为“汉奸”、“ 买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些人陷入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淖。被侮辱、被损害激 起反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个人还是民族,成熟的标志是从情绪化走向理 智。这就要求在观察和处理事关国运的大事时要有世界全局的认识和眼光。用先 驱者的话来说,这叫“世界人”意识。   1899年,梁启超在第一次奔赴美国的旅途中,写下这么一段话:“余盖完全 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也。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簸荡、所冲 击、所驱遣,乃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浸假将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焉。……既生 于此国,义固不可不为国人。既生于此世界,义固不可不为世界人。”(汗漫录. :清议报,35册)在任公看来,乡人——国人——世界人,乃文化思想升华的 三个阶段,是现时代中国人发展的历史,又是无可逃避的责任。   事隔18年,这个中国人——世界人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出。说这话的是鲁迅: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 人’中挤出。我以为‘中国人’这名目,决不会消灭;只要人种还在,总是中国 人。……但是得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 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热风· 随感录三十六》)什么是“世界人”?也许可以简单地界定为具有世界历史和现状 基本知识和全球胸怀的人。在健全的教育制度下,一个高中毕业生不难达到这 样的水平。一个民族只有多数成员具有这样的素质,才是真正的现代民族。   “世界人”意识的养成实质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过程。整个国家的经济能 否达到和保持世界发展的平均水平以上并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之中,是决定这 个过程成败的基础。健全的教育和思想文化环境亦是重要的动力,两者互为因果。 生为中国人的困难在于:来到这个世界之日起,就被一套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所 笼罩,即以本民族为中心的“天朝意识”。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不冲决这个思想 罗网,要如实地认识世界、认识本国只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正确处理本国与外 国的关系。有位年轻学者说得好:“中国人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结 构世界主义化过程。”(曲一日:鲁迅“世界人”概念漫议.现代与传统,第八辑)   茅海建的史识归纳到一点,就是有从世界历史发展全局去观察中国命运的眼 光。这种眼历来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现代爱国主义赖以滋生的思想基础。 它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忧患意识是融为一体的。杰出史家的力作必然是“ 有思想的学术”。大多数读者很可能会和我一样,为《天朝》一书学术与思想交 融的强烈震撼力而激动和沉思。   这部书从社会形态--制度与思想文化角度去剖析历史,与马克思的史学思想 完全一致。更令我震惊的是它与马克思对鸦片战争的直接论述也有那么多的共同 点。马老先生曾毫不含糊地谴责英国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和侵略者的残暴。与此 同时,他也指出   当时人民静观事变,让皇帝的军队去与侵略者作战,而在遭受失败以后,抱 着东方宿命论的态度服从了暴力。(见:波斯和中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对于这场战争的总态势,马克思说得更加尖锐:  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因此竭力以天朝 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 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鸦片贸易史.同上.26)   在他老人家眼中当时的中国人和中国是“半野蛮人”和“陈腐世界”,而侵 略者却是“文明人”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这决非一时失言的论断表明,《 天朝》的思路和贯彻始终的民族自省精神,包括对清帝国官方的愚昧、制度缺陷 及文化弊端的揭露都可以在马氏论著中找到端倪。作者没有从语录出发,得出的 结论却与马克思的思想一致。窃以为其中的奥秘在于两人都实事求是地对这件大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茅海建把他的巨著献给他的导师陈旭麓教授,这是一份十分恰当的厚礼。陈 先生是当代中国最有成就的史家之一,却一再遭受非学术的阻力和压力,他的光 彩照人的653条《浮想录》也只好留待身后公布。陈先生的遗言中有这样的名句:   民族主义是动物界的群居本能的升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和“血浓于水”都是本能而不是理性的表现。   中国人的“天朝意识”和“世界意识”的互为消长,是闭关与开放的两重奏。(学术文存.1355~1357)   据本书可以看出,茅海建先生不仅深得其师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治史的理路,而且有所发展。薪尽火传,陈先生当含笑于九泉,学术界也可额手称庆。
10年9月3日 17:44
学界苦行僧茅海建 [日期:2010-03-11] 来源:爱思想作者:张鸣[字体:大 中 小] 近代史学界,看档案看得最多的人是谁?如果要投票的话,估计半数以上的学者会投给茅海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几乎就是茅海建第二个家,只要他没出国,也没有课,要想找他,直接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是,他肯定在那儿。如果人家大年三十不放假,他可能也会去。即使在家过年,他的大半时间也是在啃那些从馆里复制来的档案。做他的学生,是个苦差事,他未必要求你怎样怎样,但总是如此带头吃苦,让学生想要偷懒都不好意思。 ( http://www.aisixiang.com ) 茅海建不会打牌,也不喜欢下棋,好像也没有什么打球爬山之类的爱好。还好,偶尔跟朋友小酌一下,还是可以的,我就是这样认识他的。在酒席间时,大概是茅海建唯一非学术化的时刻,可以开玩笑,互相打趣,甚至小规模地谈谈风月,他也不会强烈反对。但是,如果席上有谈锋锐利的罗志田的话,茅海建就会落得只有被打趣的份儿,只能偶尔反击一下,一点效果都没有。 ( http://www.aisixiang.com ) 近代史界,过去人称南桑北茅西南罗,分别是桑兵、茅海建和罗志田,现在这样的学术地图也许要变了,但三位雄霸的局面却没有多大变化。三者之中,我跟茅海建最熟,十几年前就认识了。当时他刚刚写出《天朝的崩溃》,海内震动,也不知道出版社印了多少版,就当时而言,是少数几次学界风暴波及社会的事件之一。据说,不仅某些学界元老大感不快,连有关单位也表示关注,众口一词,说他为汉奸翻案。其实呢,这本研究鸦片战争的著作,无非讲了几句大实话,而且句句都有档案的根据。 ( http://www.aisixiang.com ) 不过,自茅海建之后,学界根据所谓“政治正确”来评判学术著述的风气,居然为之稍杀,后来者日子好过多了。可是茅海建却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直到前两年,北大评他长江学者,还因为此事而作罢。迄今为止,茅海建是几位史学界大腕中,唯一一个头衔特别简单的人,没有官衔,也没有各种“江学者”之类的荣誉衔头。 ( http://www.aisixiang.com ) 好在,茅海建不在乎这个,提起来,也会发句牢骚,就一句。他真正在乎的,是他所研究的历史的真相。在我的案头,摆着一本大砖头一样的著作:《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83万多字,是茅海建整整6年的成果。就像他自己说的,研究戊戌变法,他是个后来者,但一本《戊戌变法史事考》,已经让人刮目相看。没想到人们刮目之后,他居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弄出来这样一块砖头,仅仅是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方便。 ( http://www.aisixiang.com ) 凡是碰过戊戌变法的人都知道,康有为的《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是个绕不过去但又没法用的史料。康有为是事件第一号亲历者,这个变法,过去人称康梁变法,他的叙述,自己整理的相关史料,能避开吗?但是,康有为这个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变法伟人,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自恋狂,他和弟子们,在后来的岁月中,花了好大的精力,来打造一个完美无瑕的教主,一个新时代的圣人,一个旷世的帝师,结果,这个自编年谱,就真假难辨了。 ( http://www.aisixiang.com ) 茅海建为了能让这本年谱从无用变成有用,居然耗费了自己6年工夫,一条条地考订,有时为了证实一件小事,比如《日本变政考》的进呈,居然查阅前后一段时间全部的清宫档案:军机处《随手档》、《洋务档》、《电寄档》……现在,厚达900多页的砖头问世了,后来的研究者有福了,茅海建,也老了。 ( http://www.aisixiang.com ) 必须提一句的是,茅海建那本耗费6年心血的著作,在国家社科课题评审中,居然被评为暂缓结项项目。 在当代史家中,茅海建的文笔很好,罗志田和桑兵也是如此,不仅他们自己,连他们带出来的学生,行文都有一股民国学人的味道。罗志田给《南方周末》开的专栏,没点耐心和文化水,看起来估计困难。茅海建的文字也是这样,别的不说,有股醇味,不像现在流行的时文,不是像白开水,就是像白开水里兑了太多的香精和糖精。可惜,他们都不大乐意写面向大众的文字,罗志田好歹还有一个专栏,茅海建则满打满算,只有一本勉强可以算作历史随笔的书:《苦命天子》。 ( http://www.aisixiang.com ) 眼下,茅海建已经南行,以后再见他,要去上海了。即使是北大,也一样留不住人。
10年9月3日 17:42
茅海建目录 学位和学历 主要论著 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编辑本段学位和学历   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学士,1980年2月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1982年10月   任职简历:   1982年11月-1989年10月,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   1989年11月-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9年4月至2008年3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08年3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所属机构: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担任   本科教学: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编辑本段主要论著   ◎专著:   《戊戌变法史事考》,52万字,三联书店,2005年。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论文集),32万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42万字,三联书店,1995年。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22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清代全史》第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合著,撰写其中第一章及第四章第三节,约10万字)。   《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26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主编)。   ◎论文:   《史料的主观解读与史家的价值判断— 复房德邻先生兼答贾小叶先生》,《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公车上书”考证补》,《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4期   《戊戌变法时期司员士民上书研究》,160千字,《明清论丛》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4   《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90千字,《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与郑匡民教授合作)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45千字,《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15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5、6期   《1898年张之洞召京与沙市事件的处理》,26千字,《中华文史论丛》2002年第1辑   《清末帝王教科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讲义-以周自齐〈外交讲义〉为中心》,23千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文选集》,2001年3月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1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与刘统合作)   《公使驻京本末》,65千字,《近代的史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30千字,《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大沽口之战考实》,4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试析浙东之战》,11千字,《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6期*   《鸦片战争经费考》,4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三元里抗英史实辨证》,15千字,《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伊里布与浙江停战》,20千字,《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第一次中比条约的订立及其评价》,4千字,《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   《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20千字,《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龚自珍与他的时代》,6千字,《社会科学》(上海),1993年第1期   《关于广州反入城斗争的几个问题》,2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6期*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18千字,《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定海之战考实》,17千字,《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   《1841年虎门之战研究》,2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842年吴淞之战新探》,11千字,《历史档案》1990年第3期*茅海建 《南京临时政府军制初探》,15千字,《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也谈湖湘文化》,10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论刘韵珂:兼评鸦片战争时期的主和思想》,16千字,《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13千字,《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指挥人员刍论》,11千字,《历史教学》1986年第11期   《中华民国军制述略》,6千字,《历史教学》1986年第4期   《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清海防奏议》,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9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军兵力考》,17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鸦片战争初期英军对广州、厦门军事行动问题》,2千字,《历史教学》1983年第7期   《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兵力》,29千字,《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辛亥云南起义》,16千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是一大战略错误》,8千字,《历史教学》1981年第3期   《论张居正综核名实的思想和他的考成法》,12千字,《中国古代史论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辑   (以上有*号者收入论文集《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编辑本段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2002年1月,东京,日本女子大学   "东亚四国校长会议分会:东亚遭遇美国",2003年10月,东京,东京大学 编辑本段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晚清政治历史与人物:以戊戌变法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2001-2003年   《康有为〈我史〉鉴注》,国家社科基金,2003-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