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找回密码
发布
时事热点
中共禁闻
中国人权
维权上访
老1984存档
自由新闻社
开放社会资料室
雅典学院
国家局域网研究所
罗马假日公寓
时事热点
中共禁闻
中国人权
维权上访
老1984存档
自由新闻社
开放社会资料室
雅典学院
国家局域网研究所
罗马假日公寓
登录
注册
找回密码
更多资料
搜索内容
greenhands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写...
关注
私信
文章
0
收藏
0
评论
13
版块
0
帖子
0
粉丝
0
10年6月9日 00:15
上海好像还是比较宽容韩寒的。袁的情况不太清楚。
评论于:
传上海当局对韩寒袁腾飞下达媒体封杀令
10年4月29日 11:22
这个幼儿园好富丽堂皇啊。
评论于:
江苏泰兴幼儿园发生杀童案 11人死亡
10年3月28日 18:34
左脸上至今还留着伤疤的环卫工人刘瑞英,如今依然会在早上5点钟就出现在南平的文体路上。在南平有关部门公布的“3·23”特大凶杀案见义勇为名单里,实验小学学生应某某的家长应长余、实验小学保卫人员陈仕营、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甘贵平、城管大队副大队长游钦章等四人都名列其中。“但那位第一个赶到现场救出了3个孩子的环卫工人呢?为什么要漏掉她?”许多人都忍不住这样问。据有关人士介绍,认定见义勇为名单的依据是根据当时校门口的监控录像,——“刘瑞英没有出现在录像上。” “凶手要真冲过来,我死定了” 3月23日7时25分,血案发生时,48岁环卫工人刘瑞英正在实小对面的路边打扫。在看到那残忍的一幕时,她说,自己的脑子“嗡”地一下炸开了,一时吓得不敢动弹。“那边站着三个小朋友,后来这三个小朋友中被刺死了两个,另一个小朋友很精,往弄堂里面跑掉了,我看到还有学生从坡下上来,想喊他们快跑,嘴张得老大,就是喊不出声!”这个“胆小”的女人喊不出声,却举着扫把冲了过去。 刘瑞英把身边的三个小学生迅速地拨拉到了身后,举起扫把乱舞。她说,自己当时非常害怕,怕凶手拿着刀冲过来,“那时我的腿都在抖,上下牙齿在打战,凶手有刀,要是真的冲过来,我死定了”。这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时候是这么描述自己的心情的:“我都快50岁了,一条老命换3个小孩的命,很值。” “他要刺死我我也没办法了,反正我不让开” 在发现嫌犯郑民生残忍地捅杀学生后,体育老师甘贵平第一件事情就是搬起身边的车子砸过去,但身边都是电动车,拎不动,他跑到路边小店,拿起拖把冲到了凶手面前。此时的刘瑞英像老母鸡一样张开着双臂,护卫着身后的三个孩子,和甘贵平一起,与凶手对峙着。刘瑞英说:“他就离我两米多远,手里拿着刀,他要刺死我我也没办法了,反正我不让开。” 郑民生停止了砍人,与他们对峙着。甘贵平大声吼道:“放下刀,否则我打死你!”南平市城管大队副大队长游钦章突然扑向了嫌犯,甘贵平和陈仕营也先后扑了上去,合力将嫌犯制服。此时的刘瑞英气急了,“我用扫把拼命地敲打他的头”。 刘瑞英原本住在南平乡下,后来进城当了清洁工,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说:“我是队长,要以身作则了。”她去年刚被“晋升”为文体路环卫队队长。 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肖执缨 尹安学
评论于:
南平血案校门前纪念花墙及横幅被强拆
10年3月15日 23:19
陈燕萍激动地告诉总书记,“我是来自泰州靖江的
评论于:
我头发梳了一遍又一遍,等待总书记的到来
10年3月10日 17:07
毛泽东是多子之人。杨开慧生育了三个儿子,贺子珍生了十个子女,江青生了一个女儿,但存活成人的,只有两子(岸英、岸青)两女(李敏、李纳)。岸青有精神病,身体健康的岸英就成了毛的唯一希望。关于毛岸英的生平,资料很少,其实他从苏联回国后到在朝鲜牺牲,也有近五年的时间,应该留下一些事迹才对。武立金著《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提供了毛岸英的不少资料,尽管作为主旋律文学,作者着力于歌颂毛岸英的超凡品质,特别将援朝牺牲这一段作为华彩乐章,但还是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长期阅读官方宣传材料,使我们养成了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学会透过人为的光环,注意书中有意无意透露出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才是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部分。汇总、分析这些难得的资料片段,我们看到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毛岸英。 一、 来去随意,做工作浅尝辄止 毛岸英1946年初回国,到1950年10月赴朝,近五年多时间里,似乎没有比较稳定地从事过什么工作,正式披露的工作经历,都是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十天。并且行动自由,没有什么“单位”的约束。 比较著名的一个经历是上“农业大学”。毛岸英刚回到延安,毛泽东要求他跟随农民劳模吴满有学农活。这段日子,其实只有五十多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乡村夏令营而已(p122),但后来凡提起毛岸英,都要大书特书这一段。 进北京后他的工作岗位是中央社会部(中国克格勃)部长李克农的秘书兼翻译。在这个岗位上,他似乎也很散漫。按说秘书工作是非常忙碌的,通常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毛岸英在1950年5月初有一次悠闲的长沙探亲。“这次南下是公私兼顾,他随苏联代表团来到武汉,给李克农当了几天翻译后便匆匆赶往长沙探亲”。(p7) 在韶山,乡亲毛贻泉找他要帐,说是30年前毛泽东欠下100大洋至今未还。毛岸英没钱,找省委书记王首道“借钱”还上了(p11)。一次探亲扫墓,他竟然盘桓了一个多月,直到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李克农要秘密访苏,发电报来催,他才回京。回京的时候,这个28岁的青年干部乘坐软卧列车,“毛岸英品尝一口杯用长沙水泡出的君山毛尖茶,然后仰坐于沙发上,开始翻阅当天的报纸”(p9),这估计是湖南省委提供的特殊交通安排。从向省委书记借钱、住省委招待所、坐软卧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毛岸英此行公开打了“父皇”旗号,而党政大员也丝毫不敢怠慢这位第一公子。 赴朝之前,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做党总支副书记,这是毛岸英比较正式的一个工作履历,是毛岸英闹着要去工厂的情况下,周恩来亲自安排的。按说此时韩战已经爆发,社会部无论是情报工作还是对苏联络都非常繁重,他为什么要离开部长秘书的岗位,去一个完全不能发挥自己俄文优势的北京机器总厂呢?这本书没有揭开这个迷团。从1950年8月中旬到10月8日,他在北京机器总厂只干了不到两个月(p18)。10月8日他跟彭德怀去东北,没有向厂里作任何交待;10月14日随彭回京,次日即将再赴东北、朝鲜,他才匆匆到工厂交待说社会部有任务,他要去工作一段时间(p85)。 将近五年时间,我们看到毛岸英的工作岗位飘忽不定,没有看到他在哪方面做出扎实的业绩来。 二、 赴朝出于政治需要,只准备三五个月就回来。 毛岸英赴朝是自己提出的,还是毛泽东的旨意?书中记述,10月5日,中央决定了派兵援朝之后,毛泽东对卫士小李有一番对话:“我积极主张抗美援朝,我的儿子不去,谁还能去?我想把岸英交给彭德怀,一起去朝鲜打仗,你看好吗?”毛又说“跟彭德怀同志在一起,学些军事知识,对他的将来会很有用的。”(p36)当晚或次日晚,毛泽东叫回岸英:“今天,我让你回来,就是想和你谈谈当兵的事”(p43)。可见,岸英参军赴朝,是毛泽东做出的一个安排。其出发点,一是表示带头,二是为了岸英的“将来”。 毛岸英到朝鲜干什么,也是毛泽东安排好了的。10月7日,聂荣臻打电话给毛泽东报告说:“彭老总明天就要带他的一班人马去沈阳开展工作了,可是他的俄文翻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毛说“那就不用找了,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p54)可见毛并不想让岸英上前线,而是细心地替他考虑了既安全、又能掌握核心情况的岗位。 毛岸英当时作了多长时间的打算?书中没有正面说。但他在向岳母张文秋告别时说过“多则半年,少则三月”(p96);他的衣服、被褥、书籍还在北京机器总厂没有收拾,他说,“先放在这儿吧,我还要回来的”(p85)。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情节是,1951年1月2日,此时毛泽东还不知道岸英牺牲,“正在看文件的毛泽东听说叶子龙来了,头不抬眼不动地说:‘子龙,我正要找你呢!把岸英调回来吧,你看他把材料写成这个样子,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p251)此时距毛岸英“报名参军”,不到三个月,距赴朝才两个月零十天。如果他没有牺牲,凯旋回京,正好应了他对岳母说的“短则三月”。 三、 爱炫耀,性情浮躁 毛岸英在朝鲜志愿军司令部总共待了34天,但大家都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本来他的身份是保密的,但他自己基本上逢人就说“不错,我的父亲是毛主席”(p194),毫不忌讳。他平时腰里挂着一支小手枪,遇到人问时,就拔出来说“这支手枪有点来头,是斯大林赠送的呢”。大家惊羡道“你去过苏联?见过斯大林?”他就开始介绍在苏联呆了十年,参加苏联红军打到柏林,受到斯大林的专门接见,斯大林送他手枪并问他为什么不找个苏联姑娘做妻子等等。(p210)试想,这一番经历,别说一般干部战士,就是彭老总,也望尘莫及呀。给工农出身的战友们讲这些,是其炫耀性格的典型表现。 其实,他所谓的苏联红军生涯,如同他的农民大学、工厂书记一样,也是浅尝辄止的经历:“1943年,毛岸英被保送到莫斯科列宁军政大学学习,考虑到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苏军破例授予他中尉军衔。一年后,他又进入苏军培养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毛岸英被任命为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p17)屈指算来,这时已经是1944年底或者是1945年初了,而攻克柏林是1945年4月30日,所以说毛岸英这一段战争生涯最多也只有半年天气。而且由于“中苏两党有一个协议,不让中 共领袖的孩子参战”(p17),故“坦克连指导员”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四、 对“志司”首长颐指气使 第一次战役之后,毛岸英与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有一次对话: “梁军长,你那里要人不?我到你们军去行不行?” “你想干什么?把你安排到作战科行不行?” “要是还在机关工作我还到你那儿干什么?在志司作战室不是一样嘛!”毛岸英不以为然地说。 “那你想……”梁兴初不解地问。 “我想下基层!”毛岸英像他父亲那样把手一挥,“从营长干起,你给我一个营怎么样?” 好家伙!梁兴初为之一惊,他被毛岸英这股子气势给镇住了。……谁知彭老总是怎么打算的?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好,那好……” “你答应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什么时候去报道!”毛岸英认真了起来。 “我是求之不得,只怕彭总不放你走,下面危险大哟!”梁说。 “你去和彭总讲一讲嘛!就说我有打仗的经验,我在苏联打过仗,参加过卫国战争。” “和彭总讲,那我可不敢……说梁兴初你怎么挖我的墙角?那我可吃罪不起。” “嗨,你们怎么都怕彭老头?”毛岸英一捋袖子,“好吧,我去找他谈”。(p159) 这哪里是司令部的一个小秘书与主力军军长的对话?“不以为然地说”、“像他父亲那样把手一挥”、“一捋袖子”,这几个动作形像地反映了当时毛岸英的心理状态。而面对一位高级将领,称全军统帅为“彭老头”,并非无知,而是无畏——“只缘身在最高层”啊。 另一件事,“毛岸英和彭德怀下棋,经常为悔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事后其他首长委婉地劝说他不要这么认真,要让彭总下棋后心情放松才能更好地指挥作战(p136)。过去看过一个回忆录的描述是,毛岸英当场说“他M的彭老总你又悔棋啦”,彭则笑呵呵地赖帐,洪学智则在身后用腿碰毛岸英,示意他尊重彭总。两相印证,毛岸英在彭的面前,基本上是“童言无忌”,并不把彭当首长对待。 最典型的事件是书中151页的记载。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主持第一次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实为最高作战会议。会上彭发火痛骂了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说出“违反军令,按律当斩”的狠话来,全军高级将领俱噤若寒蝉之际,彭德怀开始布署第二战役的打法:“我的意见是先退,我们的主力从现阵地后撤三十至五十公里,让麦克阿瑟以为我们怕他。这样,他就会更猖狂,造成前军突出,我们就可以寻隙穿插,分割包围……”这时,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毛岸英“离开会议桌直走到彭德怀对面,指着作战地图慷慨陈词:‘我看应该向南进攻!兵书上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敌人不是跑了吗?不是败了吗?我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而要后退呢?’”所有的与会者都大为诧异,私下议论说“那个小翻译胆子不小,竟敢在彭总发火的时候说三道四,这样重要的会议,哪有他讲话的资格?”此时的毛岸英,显然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秘书兼翻译,而把自己当成了监国的太子或者是钦差大臣。 五、 生活散漫,违反防空纪律导致丧生 毛岸英好睡懒觉,在书中有多处反映。“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毛岸英不禁心中自责‘日上三竿我独眠,太不应该了。’”(p70)作战室主任张养吾回国前给毛岸英的临别赠言是“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防空”(p201)。在支部会上,作战处副处长成普提意见说“有一次毛岸英起床晚了,我们等他去吃早饭,没想到刚端起饭碗飞机就来了,我们四个人被堵在屋子里,只好一个人蹲在一个墙角落,像块奠基石。”(p202) 毛岸英牺牲是在11月25日。此前志司为防空袭,“作出了三条规定:一是天亮前一定要吃完饭,二是天亮后不准冒烟,三是都要疏散防空。”彭德怀也强调“你们这些年轻人要注意防空,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该进洞而不进洞的是纪律问题”(p218)。 当天早上毛岸英由于晚起床,又没有吃上早饭。“躲在防空洞里的毛岸英伸头看了一下天空,还不见飞机的影子……此时已是饥肠辘辘了”。十点过后,毛岸英对高瑞欣说要回作战室,高说“等一等吧,警报还没解除呢”,毛岸英说“不用怕!我看飞机一时来不了,就是来了,哪会偏偏炸中这个地方。当年国民党的飞机经常轰炸延安,可爸爸忙于工作,就是不进防空洞……不也没事嘛!爸爸的榜样,儿子不学谁还去学。”(公然违纪,都要打“爸爸”的旗号,这样的公子哥真够志司首长头痛的。)说着毛岸英已经冲出了防空洞,高瑞欣等只好跟着他到作战室热饭。(p220) 可惜毛公子没有“爸爸”那么好的运气,11点多,美军四架B-26轰炸机掠过大榆洞上空,马上又返回,是否因为看到了毛岸英热饭的饮烟,不得而知,但这一次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准确地命中了作战室。幸存者成普事后说,“当时毛岸英正在炉子旁吃东西,我在门外看到飞机正在扔炸弹,就喊快跑,可是毛岸英和高瑞欣都钻在桌子底下躲炸弹……要是早跑出来也许就没事了。”(p247) 可见,这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由于毛岸英违反防空纪律,不但导致志司作战室被轰炸,自己身亡,而且连累优秀的机要参谋(周恩来语)高瑞欣牺牲。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5岁离父,8岁失母,在学习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最重要阶段,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其中至少有五年是在上海流浪,直到十四五岁时被送去苏联。后天的不足使他在知识和性格上存在一些缺陷,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但官方的宣传在神化毛泽东的同时,对毛岸英也进行了神化,误导我在很长时间里都认为毛岸英是个完美的革命青年,甚至认为如果他不牺牲,将可以成为制衡江青的因素,不致于让文 革发展到那样的程度。感谢武立金先生,他提供的这些生动真实的细节,让我们对毛岸英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如果毛岸英在朝鲜不出意外,对他在后来中国社会的作用,也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评论于:
刘思齐:说毛泽东培养毛岸英接班是小人之心
10年2月9日 14:25
良宇一路走来,不辱没一个汉子的样子。
评论于:
上海帮末日悍将:陈良宇传奇
10年2月8日 09:54
那丫手上拿着什么啊?
评论于:
韩红获中国最受欢迎女歌手,高呼“空军万岁”
10年1月25日 13:00
仿佛70多年前的石原还阳了。
评论于:
军方将领调整 李先念女婿刘亚洲升职
09年11月20日 18:37
這傢伙的路數就是,現在們外有很多身強力壯的青年,他們對我們傢的姑娘們虎視眈眈的,他們是威脅。要解決這個威脅,那姑娘們你們就讓家裏的老流氓操,這樣即使們外的年輕人人進來也沒有機會,你們不會受他們的糟踏了,而且保持一家人和諧的景象了。
评论于:
有人了解何新这个人么?
09年11月3日 08:14
我覺得城市里愛貓者、愛狗者都很虛僞。畜牲畢竟是畜牲,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喜歡的人,高興起來將畜牲儅兒儅女地養,不高興起來就遺棄、甚至虐太;而不喜歡的人,不會主動招攬這些畜牲,因而也不存在遺棄等問題。遺棄和虐待這些畜牲的人往往就是這些口口聲聲要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人,真是一群虛僞的傢伙!
评论于:
警车护送下转运700只猫
加载更多
在手机上浏览此页面
登录
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用户名或邮箱
登录密码
记住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已有帐号,立即登录
设置用户名
设置密码
重复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