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卡-1984bbs
灰卡的头像-1984bbs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写...

10年5月22日 22:00
看看这段: 5、万府门前绮思(4月16日,日丽风暖,春光无限) 中午随孟 晓苏上他的办公室谈事。孟是万里的秘书,办公室在万里的院子里,院子在中海的西侧,与陈云家的院子相邻。我乘他取材料的时候,打量了一下这座院落。有长长 的回廊,数进院子,一式画栋雕梁的王府式建筑。静谧而安详。孟的办公室前有一株花事极盛的海棠树,是有名的西府海棠,粉白色花,团团簇簇,很少有缝隙。许 多小蜜蜂异常忙碌,上下翻飞,在花蕊上陶醉轻薄。怪不得深闺中怀春的少女面对春花会顿生惆怅,会有无名的忧愁。在这样芬芳的时节,面对如此飘溢著春情的海 棠,你总要停下匆忙的脚步,总要发出长长的叹息,你想得到又想付出很多东西。你想写诗,想动情,想收到几张署有芳名的锦笺,想约 会,想写一封辞藻 华美的信给什么人……总之,你想爱与被爱。如果此时,你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人给你写信,也没有人读你的信,那心情……想想林黛玉吧,想想“藏在深闺人不 识”的玉人吧。当然,如果象万里这样的人突然赋闲,独对西府海棠,那晚景,怎堪与外人道?所以,象他这样的人,人生中的重中之重,当然是保权……呵,晓苏 来了。 (2)前警卫局长的国骂 午餐桌上,退下来的警卫局局长问我们看今天的人民日报没有,上面有白纪年写的一篇文章《清除政治生活中的封建遗毒》。看来,他很反感,又不明说。他又十分愤慨地提到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说竟然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封建主义的东西相当多。 “他妈的个混蛋,”他骂道,“发表这样的文章的编辑应当撤职!” 我知道他说的是哪一篇文章,那是上海杂文家冯英子写的,对首长一出动,就前呼后拥,戒备森严,让百姓回避的做法提出批评。 “连起码的事实都不顾,北京地区从82年以来,就没有搞什么戒严了!”他嚷道。 作 为前警卫局长,他的愤怒可以理解。但我想到的是另外一层,他除了关注自己的处境之外,怎么就不多想一想呢?我愈来愈感到,不少在首长身边工作的人员,除了 无条件服从和使人感到有条件的舒服之外,看不出有更多的长处。而这些人,智力比别人低,权力比别人大,这就危险。他们经常随心所欲地辱骂那些天才的作家、 艺术家、理论家和记者,批评他们的作品。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精神生产的精微和伟大,细致和复杂。批评是粗暴的,还没有达到理性的最低要求。而他们的批评却 往往影响首长的态度和决策。在目前,批评人,特别是批评有进步思想的人,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大坏处,还可以表现自己的立场坚定。所以,批评别人成了一种时 髦。 9、疲惫的胡启立和附和的王兆国(4月21日) 下午约3时,启立、兆国召集书记处办公室人员开会,讨论启立的五一讲话稿。全总的两个起草人也出席。我们上午已讨论过,由进玉谈了修改意见。 看 上去,胡启立相当疲惫,昨天刚从上海回京。两眼微红,很少专注地看人。一忽儿埋著头,托著额,似在瞌睡;一忽儿头枕著椅背,两眼斜视天花板。这种作风与传 说中的周恩来的作风不同。周无论在什么场合出现,总是神采奕奕,不露倦容(虽然他很累),而且总是专注地听别人讲话,眼睛深邃地看著讲话的人。我想,作为 一个领导人,在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在面对下级时,任何时候都不能显出漫不经心,甚至疲惫不堪的样子。 启立就讲话稿谈了几点意见。谈了我们党 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从这条道路中引申出来的几点认识,要改革,要开放,马克思理论要发展……都是对的,有些有用的思想。但缺乏新意新话,尤其是看不出自 己的个性。如果与五一讲话联系起来,则更是文不对题,几乎对讲话起草人没有实际的启示。接著,他对讲话稿文字与措辞提了几点意见。问题不是提得过大,就是 过小,使人不得要领。 讨论过程中,王兆国也有些插话,大多是附和启立的话,也没有听到精彩的论述和明晰的条理。 我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机制把他们推到了现在的位置上。我感到担忧。一是为中国改革前途担忧;二是为他们自己的前途担忧。如果改革要有前途,这些人就可能没有前途。唯一重要的,就是看他们能否有效地集中专家和思想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