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11月19日 00:00
謝謝邀答。在我看來,這種文章唯一作用是強化國民對香港的固有標籤,別無他用。網民對它的贊同,也並非文章本身有多少道理,而是符合他們既有的觀念。這種觀念是二十年間一點一點積累的,多這一篇文章,少這一篇文章,沒太大影響
在碎片化時代,帶動短暫激情的文章總是扁平化的,感性的。這些特點正是與偏見的屬性不謀而合。要破解偏見,需要寬容的社會氣氛,深入了解議題的耐性,以及不那麼緊迫的生活壓力。只要有這些要素,一本《香港簡史》就可以解答這些問題了。
但這些要素在中國並不存在。城市的996,農民工的流離失所,鄉村的黑惡橫行。國家2/3的人生活在貧窮線,1/3的人歲月靜好。
而維權力量的毀滅,公民教育的缺席,維穩力量的極端強大,令國人無法連結起來。「困境的原子化」,使歲靜對另外2/3的人缺乏同情和理解。而當歲靜陷入困境,其他歲靜也不會對他給予同情和理解。關鍵是,他們也知道自己會那樣做。
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原子化的個體要找尋認同,只能在假想的共同體中找尋,例如是:中共中國。又例如是:民族主義。合稱「愛國」。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社會中下層裡小粉紅的比例,會比社會上層裡小粉紅的比例低(上層人士多是少說話多做事默默發財)。
「愛國」土壤不除,對香港的不尊重,對歐美的輕視,是不會停止的。牆內的反駁也因刪帖而不會掀起波瀾。總的來說,他們在牆來是必勝的,那是官與民的合謀。
评论于:如何对抗「卢克文」式宣传文宣?
19年11月15日 00:00
19年11月15日 00:00
评论于:中國現在的失業率高嗎?
19年11月15日 00:00
19年11月14日 00:00
19年11月14日 00:00
19年11月14日 00:00
19年11月13日 00:00
19年11月13日 00:00
19年11月13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