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11月7日 00:00
1. 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既傷害女人,也傷害男人。例如,很多蔥油也提到的,丈夫比老婆“能力弱”、"倒插門"會被人看不起,遭受來自周圍和社會的壓力。這種壓力不是女人這個性別群體給男人這個性別群體的,而是社會給男人的(許多女人[和許多男人]作為個體也經常在這種時候參與社會,給許多男人施壓)。同理,一個女人也有marry up的社會壓力,這對女人來講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有可能限制了女人的婚戀和生活選擇。
2. “能力”是什麼?
社會可能傾向於簡單粗暴地狹義化“能力”,認為主要是謀生掙錢的能力。而操持家務、照顧老人小孩的能力經常被賦予較低的價值,甚至不被視為一種能力。例如,我們比較少聽見一個男人說,我老婆照顧家庭,我很“依賴”她,她是頂梁柱。
3. 言行不一致就沒有資格言?
人都是社會的參與者,大部分人會服從社會的條條框框(因為代價較低),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對這些條條框框進行反思、表達意見,甚至在行動上挑戰條條框框。有些人開始反思、開始表達,但因為各種考慮可能未必能也在行動上越矩,這是很可以理解的,在道義上也是不應該被譴責的。畢竟可能有更多的人還沒有跨出反思這一步呢。
19年11月6日 00:00
19年10月30日 00:00
19年10月29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