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蜻蜓-1984bbs
路过蜻蜓的头像-1984bbs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写...

09年11月24日 05:08
  1989年6月4日清晨5时,杨宪益的家门被一个失魂落魄的青年人撞开,正是这个人第一个向杨宪益报告了他亲眼目睹的惨剧。此人名叫杨立行,是个新西兰华侨。他的父亲杨XX老先生是个有名的爱国华侨,全国政协委员,为了支持祖国建设,他把两个儿子(杨立行是老大)都派回国内,分配到外文局工作。读者当还记得,正是这个杨立行在文革初期曾当众揭发过杨宪益的“反对毛主席”的“现行反革命言论”,使杨宪益的批斗会骤然升级。文革后期,杨立行曾回新西兰数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杨立行再度萌发回国效力的念头,于是,已入了新西兰籍的杨立行再一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作为“外国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文革使杨立行大彻大悟,他非常后悔对杨宪益做过的事情,曾多次当面痛哭着向杨宪益道歉。杨宪益从来就没有记恨过他,他们重又成了好朋友,并时有往来。6月4日清晨,杨立行的模样使杨宪益吃了一惊,他在《自传》中写道: 他的神色狂乱而悲伤,面色苍白,衣服、头发散乱,极度的悲哀和恐怖使他的精神已近乎歇斯底里,说话断断续续、语无伦次。我给他倒了一杯咖啡使他镇静下来。这个年轻人文化大革命以后重新回到中国,以为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那天早上,他在愤怒之中不停地自言自语说“政府怎么可能?!他们怎么会……屠杀自己的人民?!”似乎仍不相信己发生的事情,他告诉我,那天晚上他进城去看广场的学生,还没到天安门广场,屠杀就开始了,他看见有人中弹,倒在马路边;他还亲眼看见一个女学生被近距离的子弹轰穿了眼睛。……(杨宪益:《白虎星照命》,285页,雷音译) 政府的公告说北京在6月3日发生了“反革命暴乱”,所以解放军开枪是为了“平息暴乱”,“恢复首都秩序”。对于这一谎言,杨宪益在《自传》中是这样批驳的: 6月3日晚上和6月4日凌晨的“天安门屠杀”发生以后,政府为了掩盖他们的骇人听闻的罪行,声称整个北京都发生了暴乱,“暴徒殴打解放军战士,放火烧毁公共汽车和电车,引起巨大破坏。因此,军队不得不开进城里恢复秩序。而实际上,直到6月3日北京仍然处于平静、甚至于节日般的气氛之中。尽管有谣传说镇压快要临近了,但是北京市民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自己的政府竟然会如此对付他们!大约在半夜,当我们听到通往市中心的主要街道上传来隐隐约约的枪声时,还有人以为是中国人在喜庆时刻燃放的炮仗声。然而我们终于得知——他们竟然真的开枪杀死了试图阻止军队前进的市民和学生!那一夜,北京没有一个人能够睡一个踏实觉。黎明时分,枪声渐渐平息,仅有零星枪响从市区各个方向传来。接着,各种各样的人都来报告:许多人在长安街上被枪杀了;士兵们在大街上巡逻,并随意向胆敢冒险上街的人们开枪射击。有的士兵甚至向居民家的窗户开枪,因为窗户里有人向外张望。一些无辜的人——包括儿童——就这么在自己家里被杀害了。(杨宪益:《白虎星照命》,284页,雷音译)   杨立行的控诉和许多见证人的叙述给杨宪益极大的刺激。和杨立行一样,正因为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共产党抱有深深的信任和希望,杨宪益才会对中共犯下“杀戮手无寸铁的人民”的罪行感到加倍的愤恨。在杨宪益的一生中,很少出现情感无法控制的时刻,可是,6月4日上午,当听完杨立行的叙述后,杨宪益的心胸溢满了无法排解的悲愤和狂怒。正在这时,远隔千里的伦敦打来了长途电话,对方是英国BBC广播公司的记者,问杨宪益对“六四事件”的看法,于是,杨宪益对着话筒倾诉了他的满腔义愤。后来,BBC反复播放6月4日对杨宪益的采访录音,使这篇广播讲话流传很广,成为著名的来自中国民间的“抗议檄文”。杨宪益的BBC广播讲话不长,总共只有两分钟时间,原文(大意)如下:   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可耻的事!这样的血腥屠杀过去的任何反动政府都没有干过,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有杀过那么多的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甚至连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北京的时候也没有干过这种事!很多人都亲眼目睹了这场杀戮。见证人看到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人民大会堂外被枪杀;还看见女学生的眼睛被子弹打穿;有的人被打掉一半脸;学生并非在抵抗,他们只是手挽手地企图挡住军队的推进,但是士兵就用机枪胡乱扫射,学生走开的时候,军队还从后面追着向他们开枪。   这些解放军是邓小平和杨尚昆的个人军队,这些人和人民解放军没有什么关系,这些军人也是一些无辜的人。责任应由为首的邓小平、杨尚昆和李鹏来担负。他们犯下的罪行,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恶劣的犯罪行为,永载中国的史册。   (记者:你显然是在批评政府,这样公开的批评政府对你个人是否有危险?) 杨回答:我所说的并非批评,而是对罪犯的一种谴责。法西斯分子杀人不眨眼,屠杀了许多人,他们可以将我也加在杀害的名单之上,但是他们不能够杀光我们所有的人。 我不知道事态将会怎样发展,但是,他们不可能摧毁整个国家。 (根据录音和1989年6月5日香港《大公报》的报道) 录音播放以后,许多人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杨宪益的声音。那时,正是政府大肆“秋后算帐”的时侯,整个社会处于一片万马齐喑之中,杨宪益的讲话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了许多人的心。也正是在这个时刻,“杨宪益”这三个字,被印在了许多中国人的心中。 对于讲话播出后的反应,杨宪益在《自传》中写道: 几天后,我从朋友们那里得知,他们通过BBC的广播听到了我的讲话,声音响亮而清晰。许多人甚至把讲话录音复制了下来。我的广播讲话流传很广,反响强烈。我感到很高兴。(杨宪益:《白虎星照命》,286——287页,雷音译) 上述自白又一次证明,杨宪益的为人准则是听凭“天性”而不是听凭“利害关系”。他尽管并不想充当英雄,但由于行事方式是“恃欲轻言”(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瞻前顾后”,所以,他往往在无意之中做出一般人做不出的举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