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
Uncommon Knowledge: 給Stephen Kotkin的五個問題https://pincong.rocks/article/38646
話說上期Kotkin訪談沒多久,俄國就大舉入侵烏克蘭,主持人Peter收到大量觀眾要求,決定順從民意,請Kotkin回來繼續談~
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aC0MUleZs
關於普京選擇全面侵略:
戰爭總是多少會有錯判,包括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對手的能力和意志,對戰爭的難度、成本和收益過分樂觀,錯判協力廠商的反應,總體來說,人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以史達林為例,史達林是公認工於計算的人,但他允許金正日的朝鮮侵略韓國時,卻以為美國不會介入戰爭,結果把毛澤東拉進來才能脫身。現在我們覺得俄羅斯全面入侵是大錯,是知道後續才會這樣想。戰前大家都不知道烏克蘭人抵抗俄國的決心這麼大,都不知道西方反應會這麼強烈,都不知道拜登政府可以處理好這次戰爭。
關於拜登政府和情報系統的進步:
這次英美的情報界一直準確掌握情報。相比2014俄國吞併克裡木、阿富汗撤軍、對澳售潛艇得罪法國這些有明顯進步。這是民主制度的優勢,並不是民主社會的人特別聰明,而是民主社會有糾正機制,能從錯誤中學習。獨裁制度下沒有人敢提反對意見,統治者越來越自大,決策水準只能越來越差。
關於北約東擴
關於北約東擴,美國外交界歷來有人持反對意見,其中突出的有:
George Kennan(確定冷戰政策的關鍵人物):認為隨著冷戰結束,美俄對立應該終止,美國不應該繼續敵視追求民主的俄國人。
Jack Matlock(雷根總統時期的美國駐俄大使):認為北約東擴是冷戰後美國外交的最大錯誤。
這兩位是外交界大名鼎鼎、實幹業績突出的人物,都不是妥協派,他們的意見很值得認真對待。
Kotkin是反對這種論調的,他分幾點講:
首先,他們眼中的/俄國自稱的民主派是否真的是民主派?這點存疑,普京是葉利欽欽點上位的,普京建立個人獨裁也是利用了葉利欽1993年通過的憲法。
其實在冷戰期間有類似的爭論,有人認為是因為西方不夠瞭解俄國、冒犯史達林才導致史達林侵略吞併鄰國。這是不成立的。俄國從伊凡雷帝到蘇聯到普金,一直在擴張領土。專制主義、壓迫人民、軍事擴張、排外都是俄國的傳統,不是北約造成的,北約東擴只是藉口而已。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北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可能就是現在的烏克蘭。雖然在美俄關係中,美國確實有犯錯(特別點名克林頓),俄國的某些意見確實有理。但總體而言,俄國的傳統才是侵略的原因。
再次,這種論調混淆了國家與統治者個人
北約會去攻擊俄國這個大國嗎?民主制度還不完善的烏克蘭會威脅到俄國嗎?顯然不會。北約、民主制度威脅的並不是俄國的國家安全,而是普京和他的團夥的安全。必須區分俄國的國家安全和專制統治者個人的安全。
另外,俄國是好幾個國際條約(聯合國憲章、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1990年的新歐洲憲章,1997年的北約-俄羅斯基本協議)的簽約國,這些條約規定主權國家有權自行決定外交政策和結盟關係,而且從來沒有任何協議規定北約不能東擴,所以俄國用北約東擴為藉口入侵烏克蘭是沒有依據的。
關於冷戰後美國的外交策略
Kotkin認為美國在外交上有點理想化,總認為別的國家(例如俄國、中國)只要有機會就會想變成美國這樣,所以只要增加接觸,問題就會解決。這種想法是錯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並不會學美國。所以美國應採取一種更加務實的態度,不要期望別國學自己,但是當別國主動靠攏時應當接受。美國應該一邊自己增強實力,一邊保持外交管道,通過務實的外交讓非民主國家不敢試圖推翻國際秩序,但強調不能為了維護國際秩序而犧牲小國的利益。
關於西方
首先界定西方是一個制度、文化、價值觀的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比如說,地處歐洲的俄國不屬於西方,而地處亞洲的日本屬於西方。
這次西方的反應出人意料,其中日本的政壇大佬安倍晉三提出建立核武器共用,呼籲美國放棄臺灣地位模糊政策;而德國則撤回北溪二號的許可、召開緊急議會提高軍費支出。
Kotkin再次強調他認為西方制度很優越。雖然總有人說西方衰落了,現在是個多極世界。但西方以航海、貿易為基礎,以人力資源、科學技術和先進制度為支柱的文化,相比於歐亞大陸(俄國、中國、伊朗)以國家主導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優勢。
對於國際秩序,美國主要有兩個思路:一個是羅斯福總統時期開始的全球化,認為應該建立所有國家參與的國際社會,最終達成實現全部民主。另一個是冷戰時建立的秩序,以西方陣營為主,西方陣營的夥伴(不一定是民主國家,甚至可能是專制國家)為輔,與共產主義國家對立。冷戰之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基本按著全球化的道路走,重視聯合國、世貿這些國際機構,但這個路線並不成功,很多國家加入國際組織但不遵守規則,只顧從中謀利。烏克蘭戰爭是反思國際秩序的契機。
關於中國和臺灣
俄國/烏克蘭,中國/臺灣的關係非常類似,所以臺灣101大樓點燈支持烏克蘭其實是向中國表達反抗態度。烏克蘭戰爭是一次學習機會,不僅可以實測武器,制裁俄國還可以作為制裁中國的預演。
和西方想用經濟改變中共一樣,中共也想用經濟改變臺灣。但就算是鎮壓香港民主運動之前,中共的策略就失敗了。在臺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中國人兼臺灣人的越來越少,認為自己只是臺灣人的越來越多。俄國的侵略讓烏克蘭人空前統一,中共的施壓也讓臺灣人越來越團結。所以模糊政策對美國是可以接受的,隨著時間過去,臺灣會越來越獨立於中國。但這對中共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中共會嘗試改變現狀。
關於烏克蘭戰爭的前景
暫時看到俄軍開始轉變策略,從開始的武力恐嚇變成狂轟濫炸。西方的制裁力度雖然超過預期,但效果有限,還有很多漏洞需要填補,最大一塊就是俄國還能出口油氣。隨著西方慢慢堵漏洞,中國的態度就很關鍵了。中國是倒向俄國、騎牆還是倒向西方?但值得擔心一點是,一旦無路可躲,俄國會採取報復措施,例如破壞海底光纖令全球金融系統癱瘓。
而對於烏克蘭,全面佔領不現實。烏克蘭國土很大,史達林吞併西烏克蘭之後,需要派上萬的人員過去管理。佔領地管理不是簡單的事,侵略者被敵對的人民包圍,食物可能被投毒、汽車可能被裝炸彈,很難有效管理。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的經驗也證明這一點。
他最擔心的是俄國得不到的東西就破壞。俄國可以保留黑海沿岸核心地帶,令烏克蘭變成內陸窮國。而他最希望出現的是俄國軍隊、情報機關高層叛變。哪怕只是一兩個人叛變,都會對普京的強人形象造成強烈衝擊,引起連鎖反應。這也是普京防範的情況,他現在對自己的高層應該看得十分緊。
後面還談了一些關於美國内政的話題,包括美國的選舉制度,不過我已經暈了,所以跳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