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8月27日 22:55
支那(梵文:cina),亦作至那、脂那等,乃是梵文佛经中的一个词汇,意指中国,支那原为隋唐时佛教僧侣的一种汉字音译,一般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中。 这一汉字词汇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18世纪初,日本学者在学习兰学(荷兰学)时,将“支那”一词与西方词汇“China”对应起来,作为其在日语中的梵音译词。(China英音译词则为チャイナ)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思潮在日本日益兴盛,“支那”一词开始在日语中大面积地替换原有对中国的各种称呼。在日语中,该词的汉字写法与中文一致:支那,假名为“シナ”,罗马字拼写法一般有两种:“shina”(平文式罗马字)或“sina”(训令式罗马字)。 甲午战争令日本开始跻身东亚地区强权的行列,而中国的国力则进一步衰弱。在1912年宣统帝退位,民国成立,中国有了一个新的正式称呼“中华民国”,但“中华民国”这个国号并没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清王朝倒台后,中国发生了内乱,各省独立,南方的革命党在金陵成立了一个叫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但那时中华民国的范围只限于南方数省,北方的大片土地并不属于中华民国。此时清王朝倒台,已不能称中国为“清国”了;而称中华民国也不合适,一是因为那时中华民国还不能代表中国全国(南北和谈后北方才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号);二是因为日本政府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放弃“清国”的称呼转而用民间惯用的“支那”一词称呼中国。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 “支那”称呼中国。1930年代时,日本已决定在外交正式场合弃用,但是“支那”一词依然为日本上下广泛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支那”一词才从日语的正式场合中全面退出。 如今,中日等国的民族主义者对使用该词是否在带有敌意上存在争议,一般的共识是:以个人身份屡次地或者在正式场合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或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中国且带有藐视意味的行为。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4%AF%E9%82%A3